红军长征精神一瞥
——学习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札记
2021-11-27李东琦
李东琦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在一九三五年秋天,假托一名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时被俘而又留在红军中并随同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军医之名,撰写了宣传红军长征——自江西中央苏区至川北草地红一、四方面军主力会合一段的历程。该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所见所闻的细致描写,自然且巧妙地宣传红军的精神,先后在巴黎、莫斯科和国内出版,客观地向国内外展示了红军长征的真实状态和共产党队伍的精神面貌,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八十多年过去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路上,重温此文,可以坚定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激励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员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红军长征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仅从学习《随军西行见闻录》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试图能够得其要义一二。
一、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长征,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含红25 军)会师后,兵员数量大幅下降,根据地面积也丧失大部。而陈云同志在《随军西行见闻录》的开篇就说,“朱毛、徐向前、贺龙、萧克等赤军,已成为中国的一强大力量”,“赤军军事重心已由东南而移至西北,剿共军事,无论在作战运输上皆大感困难,赤军活动愈难抑止矣”【1】。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荡然于胸的人,是决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陈云同志笔下的几十名红军女干部,腰悬短枪,足踏草鞋,健步如飞,完全一副英姿勃勃的“娘子军”形象,她们不仅充当医护人员,还可以抬担架。红军各部队的宣传部门振奋官兵士气,消除红军疲劳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中央红军突破江西、广东国民党沿途碉堡防御时,用中国马号进行曲旧谱新词,传唱快乐的歌曲;中央红军攀登老山界时,官兵们唱着歌搞起了爬山比赛;中央红军占领遵义的第三天,就在遵义第三中学的操场上召开民众大会,朱德和毛泽东亲自宣传红军主张,发动群众;红军篮球队与遵义的三中篮球队还进行了比赛,积极争取广大青年学生;中央红军在遵义缴获国民党中央军大量枪械、辎重,红二方面军在乌江东岸缴获湘军一个整旅的枪械,陈云同志描述红军的高昂斗志,“川滇黔军队之武器不足,缴之无味,与南京军作战,则有新式武器与充足弹药可缴”【1】;红军在滇北来回调动敌人,巧渡金沙江后,红五军团政治部编写了一出名为《破草鞋》的短剧,挖苦蒋介石自中央红军长征半年以上,对红军追剿无所收获,只是“拾得少许赤军穿烂而抛弃之‘破草鞋’而已”【1】;红一、四方面军川北天全会合时,编唱斗志昂扬的歌曲,“四川地方顶呱呱,什么也不缺乏,敌人要想封锁我,那才是笑话”【1】。凡此种种描述,可以看出红军官兵在长征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革命理想激励下的革命乐观主义。
二、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谈到,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至川北草原,历时八个月,行程一万二千里,除在遵义和会理一共休整不足二十天外,风雨无阻,终日行军,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是断无可能的!中央红军在五岭山脉行军时,山高人稀,但未有多少人马损失,陈云同志描述,“上至首领下至兵伕具有刻苦耐劳与其它各种优点,而这些都为国军所不及者”【1】。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灵活机动,出奇制胜,陈云同志赞誉“在赤军中,毛泽东有诸葛亮之称”【1】。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小红军掉队后,竟翻山越岭,走了两天三夜,追上了部队,实在口渴时,饮自己小便解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未失一人一马,凭借的只是六只破船和优秀的组织能力、严明的纪律、官兵的智慧以及群众的支持,当然还有灵活的战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大军覆灭的大渡河畔安顺场,也是蒋介石叫嚣要让朱毛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地方。中央红军首长利用缴获的两只船,挑选了十七名勇士,强渡水宽流急的大渡河,驱敌四川军阀守军一个营,“此诚非国军及其它一切军队所可比拟也”【1】。中央红军爬雪山时,棉衣早于云南境内行军作战时丢掉,“虽在严寒之下,依旧人人面有喜色而毫无怨言”【1】,爬山时,自行开道,“山上泥水极深,两腿全在泥沟中爬行”【1】,以致下山所遇的山民都觉得惊异,“从无人敢走此小路,群围赤军询山路上之所遇”【1】。红军长征历经于艰难万险,《随军西行见闻录》的细致刻画,更加深了我们的感性认识,也更加深入了我们对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敬佩。
三、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这与国民党中央军和各地方军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广东、江西的国民党封锁线里的官兵平日欺压百姓,红军长征至此却纪律严明,当地百姓踊跃地帮助红军拆毁敌军碉堡。湘南民众受敌迫害,受共产党游击活动时扩壕分田地政策的优惠,爱戴红军,长征至此,红军纪律严明,群众有的沿途烧茶送水,招待红军;有的打恶霸,缴枪支,参加红军;有的不计报酬,充当红军的挑夫。红军所到之处,均公买公卖,严守信用,苏维埃银行钞票均按日兑现,当地商业活动比平时还要平稳;而各地方军阀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南京中央银行钞和地方军阀混乱的金融市场控制却混乱不堪,导致各地商业活动波澜起伏。广西军阀白崇禧在红军长征进入广西境内时沿途火烧民房、粮食,且让放火之徒假冒红军以制造红军与群众矛盾,但被红军和百姓识破,反而更加激怒群众,激发了百姓加入红军的热情;四川军阀为阻碍红军,也施加伎俩,将守城附近房屋尽行烧毁,激起民愤,百姓反而与红军一道协助红军攻打会理,并踊跃参加红军。陈云同志细致地描写四川军阀刘元塘“苛捐杂税,层出不穷;自铸铜质银元,强会通行;三丁抽一,五厂抽二;年轻女子,随意奸淫,不从者累及全家”【1】,如此等等,怎能不积民愤,其军队能有何战斗力?怎能不激发百姓加入红军,“打刘家,打壕”!川康军阀利用彝汉两族矛盾,利用彝族内部矛盾,压迫少数民族并激起其山寨内斗,大小凉山群众苦不堪言,而红军坚持优良纪律,提倡民族平等,化解民族间和少数民族内部矛盾,长征经过之处,陈云同志以一个国民党被俘军医的口吻写道,“当时我等日夜恐惧之彝民山地,竟安然通过”【1】。中央红军在开罗场占领军阀刘文辉的补给基地后,开仓济民,声威大振!中央红军行军于云南官渡时,朱德同志亲自与回民领袖谈话,红军与当地回民感情融洽,回族群众积极加入红军。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对船夫优待工资,船夫们“日夜进食六次,每次杀猪。而共党指挥渡河之人员,则每餐之菜蔬只吃青豆”【1】;渡江之后,为防敌人尾追过江,红军尽毁渡船,但念船夫暂时无以为生,每人除工钱外,又追发可观的钱物。陈云同志的随处可见的红军与人民鱼水之情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人民军队的情况,也使我们明白,爱人民的军队是人民自己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军队。
红军作战,行军时的纪律性也可在《随军西行见闻录》瞥见一斑。在翻越五岭山脉的老山界时,天冷山高风大,连续强行军两天两夜,就是依靠官兵的团结和有效的组织纪律性,“而没有多少掉队落伍的兵伕(卫生部的病员都到齐了)”【1】,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军队!陈云同志在文中描述了一件趣事,中央红军进驻云南嵩明城及官渡时,从来没有见过国民党中央军和工农红军的地方官绅见到军纪与地方滇军完全不一样的红军时,以为是国民党中央军来了,开城排队迎接,孰不知竟是红军的队伍。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船少人多,“赤军中即使军团人、师长渡河时,亦需按次上船,听命于渡河司令部,不稍违背”【1】。这种奇迹,就是红军官兵平等和铁的纪律的鲜明写照。由于《随军西行见闻录》是以一个红军俘获的国民党军医的角色进行叙述的,文中随处可见红军优待俘虏的描写。红军卫生部长贺诚亲自与书中的“我”谈话,请“我”留在红军医院,不仅发薪水,每月还可给家中老母亲六十元的安家费;而“我”在四川懋功“逃离红军”途中,“被川军冲散,身存之二十余元均被民团搜去”【1】。红军优待敌人的伤兵、俘虏,愿意留下当红军的留下,不愿者发放路费送出红军警戒区,按文中描述,除了穷苦百姓加入红军外,长征沿途所俘不少敌方战斗人员也加入了红军行列。自从红军自土地革命建军以来,就严格执行革命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虽然在各个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但其核心要义却始终不变,并成为人民军队区别于历史上一切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直至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在这首军歌的旋律中昂首前行。
四、红军是共产党指挥的队伍
《随军西行见闻录》记述,红军长征时期,“共产党员及共产青年团员于赤军兵士中占百分之四五十”【1】,也就是说,近一半的红军是党员或团员。党团员们教育新兵,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受伤不下火线。党支部建在连上,每逢作战前,党支部必然开会,在战场上前仆后继,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陈云同志揭露国共分裂之后,国民党员徒争名利,早已丧失革命斗志。中央红军经过贵州猴场时,红二方面军留养在居民家中的伤员赶来队伍,加入中央红军继续长征,可见红军战士的革命信仰之深!红一军团组织强夺泸定铁索桥时,“命该部最有战斗力及共产党团员最多之一连,担任冲锋”【1】。
陈云同志还刻意描划了长征途中党的领袖群像,栩栩入目,极极可敬可爱。《随军西行见闻录》描述在江西红军卫生部时,见“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灰布学生装,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1】。年近五十岁的林伯渠在长征的八个余月中,仅骑了十八天马;年逾五十的徐特立,行军半途时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伤病员去骑。毛泽东在贵州剑河县见一倒伏路旁病老妇人,“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1】。毛泽东在贵州桐梓县与战士并肩行军,“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粘泥……”。周恩来徒步翻越大雪山,“在山顶泥沟中站立一晚,次晨我见其仍神清气爽,但已满身污泥矣”【1】。朱德有“火伕头”的称谓,红军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一兵,相亲相爱,一律平等,党的领袖和红军将领无一人有小老婆,无赌博、抽大烟、贪污及克扣军饷的,甚至起义的红军将领赵博生、董振堂率部起义后,即把个人全部财产捐给了党中央,《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充满感性色彩的文字写道,“赤军领袖对于共产党之信仰及牺牲个人之精神,与现世之贪污犯法、假公济私之军官比拟,显有天壤之别也”【1】,“赤军中及共党中之许多人才,确为全国不可多得之人才”【1】。
结语
《随军西行见闻录》当时的写作背景,应该是破除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对宣传领域的封锁和红军光辉形象的诋毁。陈云同志这篇文章巧妙地以一个逃离红军长征队伍的国民党被俘军医的身份,在国外和国民党统治区以合法的手段,真实而又生动地描述了伟大的红军长征、伟大的红军官兵、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领导红军的中国共产党,客观上宣传了党和红军,给国内外人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军队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不畏艰险去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就像旭日突破黎明前的长夜,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应继续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做时代进步的先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做出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