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路径及创新模式探究
2021-11-27徐梅
徐梅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引言
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速度全面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来实现未来国家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高校也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兴趣基地,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融入育人理念,更加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高校应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完善社团管理制度,进而促进青年人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特点
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已经持续了一百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有着共同意愿、共同爱好的人组成的小型活动团体,到现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华丽的蜕变,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升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让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我国学生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特点,一般表现为:
第一,社团自由度高,学生在入校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参加社团,没有硬性的指标和要求,在社团的选择上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二,社团种类灵活多样,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社团的成立一般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自我组织活动,活动的形式和类型只要符合学校的要求,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加的灵活自由。现在的学生都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更加追求多样的活动类型,社团承载的内容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第三,创新性,由于大学生参加社团 都来自于自身的兴趣,认为社团是展示自我的平台,所以在参与的过程中会说出自己的想法,用创新思维去表现自我,这样的锻炼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社团还是连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让学校对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方便学校进一步的学生管理工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的具体表现
(一)社团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社团活动的策划融入育人的理念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学校定期组织社团领导召开思想工作会议,讨论热点话题,并思考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了政治信念,坚定了政治立场。社团活动也可以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课堂中多学内容的理解,社团和课堂相互配合达到育人的核心目的。
(二)社团活动的组织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经验累积,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还体现在实践的层面上,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体系在社团活动中应用,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在社团活动中没有年级和专业的限制,是一个自由的学习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团自身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大,从文化、体育到科学、艺术,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围绕一个内容展开讨论,不管是社会热点还是行业发展社团组织都可以开始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团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实践活动,在巩固基础知识外有锻炼了实操能力,很好的成为了课堂的延伸,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助力作用。
(三)社团活动能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优良学风
社团组织活动的展开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优良学风,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能够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良好的社团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时刻都在学习的氛围中成长,从而陶冶了情操。将社团活动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提升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强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让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社团都会建立一套自己的活动制度机制,也有一定的奖励政策来吸引大一新同学的参加,这些制度其实也在传播自己的文化,强化学生对社团的归属感,激发社团的动力。例如。某高校的市场营销模拟经营沙盘社团,此社团每年都会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的比赛,社团的规章制度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够让学生有动力去投入和参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战术打发,增强了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有能够在比赛中有更加创新的思路,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还为学校获得了荣誉。在这种类型社团的影响下,校园学习氛围和学风都得到了明天的提升。
(四)社团活动完善学生人格,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在大学校园中,社团活动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精彩,尤其是针对那些性格内向,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同学来说,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会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实现了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社团活动的组织仅仅靠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整个社团的队友一起努力,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去分工协作,这个过程对一些胆子小,情绪容易紧张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完善性格的有效方式。在组织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从策划到执行,这就像是在工作中的分工角色,为了公司的一个项目大家都努力的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这样社团活动的组织执行促进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日后职场的打拼奠定了基础。
三、目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路径存在的问题
根据某地区高校的调查,50%以上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参加了社团,且其中的30%参加至少2 个社团。高校学生社团的规模也不尽相同,学校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的社团人数较多一般在30-50 人左右,成立时间短的小社团平均人数在10 人左右。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是社团在组织活动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学生社团育人路径仅仅看中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设计
各大高校近些年社团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起到了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对学生道德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在这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很多高校的社团在育人方面比较看中“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未来的能力提升的设计。例如,社团确实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部分社团的定位不是很清晰,学校主导的地位不明显,社团的主席和领导层看中当下的活动效果,弱化了未来活动策划。学校对社团的指导力度不足,让很多社团都各自为战,处于无管理状态,学校也没有投入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团的开销一般来自于团员的募集和社会赞助,让社团的活动充满企业营销的味道。
(二)社团负责人缺乏育人的核心理念
学校社团的组织者的育人意识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负责人需要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安排和活动内容,对社团内的学生有着带头领导的作用。从一定层面上来讲,社团中的负责人就是整个组织的“意见领袖”,对社团凝聚力的建立和保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有些社团的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巨大的责任,在活动中功利性较强,有着比较明显的个人目的性,例如社团优秀组织者的特殊奖学金、社团赞助的经济利益等,很少考虑到在社团中的普通学生的发展。我国有句俗话叫“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这句话在高校社团组织中效果更加明显。
四、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作用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引领方面需要完成为党育人的目标。社团组织的活动都要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开。具体来说:学校党组织领导要加强对社团建设的关注,对每一个社团的发展需要给出清晰的指导意见。社团的负责人定期需要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每次活动的策划都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强化理想信念。在社团活动资金的投入上,高校党组织需要拨付一定的资金对社团活动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强党员教师对社团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社团内的学生党员更应该“站出来”,在活动中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主动承担复杂的工作,成为社团的核心力量。
(二)加强思政育人活动安排
每学期社团都需要报备活动计划,从目前很多高校社团的活动记录来看,很多大学生社团的活动类型趋向娱乐化,更多是学生游戏活动、联谊活动、娱乐性比赛等,这些活动虽然能够活跃学生日常的生活,但是缺少了育人的内涵。轻松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短期内可以提升社团的热度,但是这种纯娱乐的活动项目学生无法找到归属感,没有稳定的参与兴趣,在思想上收获的较少,不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然并不是娱乐性的活动不可以展开,是需要在娱乐的同时增加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例如,同样是组织象棋比赛,校园内的象棋比赛参与者都是学生,可以拓展一下社团参与范围,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联系,展开一场青年VS 老年,大学VS 社区的象棋比赛,在活动的过程中除了比拼象棋的技术外,还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养老、敬老的元素,启发大学生成为老年服务的志愿者,这样娱乐活动和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相互融合,起到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加明显了。
(三)严格社团内部管理制度,保证社团活动质量
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建立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并把制度完整的落实执行下去对社团的意义比较重大。在社团申请注册的环节,学校就需要对新成立社团的规章制度进行审核,若是出现不合理的地方需要积极的给予指导意见。社团内部的组织机构需要定期展开会议,针对目前社团出现的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对社团的管理有“问题意识”,展开挖掘问题——表达问题——解决问题的讨论。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思想教育方面的带头作用,塑造有特色的社团文化氛围,让每一次社团活动都有质量的保证。在社团未来发展空间的设计上,内部管理制度不仅需要在纸面上体现,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每一次细节之处,让社团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