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身气功课程在中医药类高校留学生群体中开展的必要性思考

2021-11-27王茗涵

魅力中国 2021年49期
关键词:气功跨文化留学生

王茗涵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一、健身气功在高校留学生群体中开展的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为健身气功海外推广也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外推市场,而现阶段海外推广的研究恰恰忽略了这一群体,尽管他们在国内,但是他们仍然是外国人,仍然是我们可以拓展的对象,而且他们在国内学习为我们健身气功的海外推广也提供了一些便利的外部条件,人员安排相对容易,经济负担相对较小。并且他们学成回国后在当地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快速扩张的来华留学生市场,进行促进健身气功的海外推广。

二、健身气功的研究现状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健身气功”为关键词,搜索了2010-2020 年这十年间发表的核心期刊,共检索出137 篇;其中涉及到以健身气功推广或者健身气功跨文化传播为内容的期刊共11 篇。这些文章按照空间维度可以分为健身气功的国内推广以及健身气功的国外推广;按照理论基础分类可以分为健身气功的文化学研究以及健身气功的传播学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到健身气功海外传播的研究,往往因为研究对象性质既涉及到文化学理论又涉及到传播学理论。

(一)健身气功国内推广研究综述

项汉平等(2015 年)以全国38 所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为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健身气功在各高校开展不尽一致,宜从教材编创角度改革健身气功教材,力从扩大健身气功在高校的普及面[1]。项汉平等(2013 年)对全国146 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问卷调查(不含40 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院校,23 所中医院校),认为目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项目课程普及率总体不高,课程开课率较低,并提出了健身气功进一步开展的对策[2]。阿斯卡尔·肉孜等(2016 年)通过对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喀什、阿克苏、昌吉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健身气功负责人、组织者、指导员及习练者(涵盖了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族)共计605 人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建立健身气功协会组织,完善运行机制;创造持续性体育健身环境等建议。

(二)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研究综述

健身气功自开始推广后就按照部署积极稳妥地向国外推广。健身气功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是在2004 年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成立以后,当年就先后三次组织代表团赴希腊、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和韩国访问,与当地健身气功团体进行交流,并建立了初步联系。对于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工作而言,表面看来是功法的传播,实质上是东西文化的再次对话,是一场跨文化的交流过程,要想使更多的西方人真正认同健身气功,必须进行反复的刺激和长期的努力。健身气功海外推广是一项应用性较强的研究,而且与国内推广工作具有质的区别,主要因为健身气功海外推广是跨文化推广与传播,是在不同语境下的异质文化交流,因此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王国营(2013 年)以孔子学院海外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借鉴,提出了将健身气功内容纳入孔子学院教学体系,拓展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受众群的外延,建设健身气功海外教学基地等策略。董世敏等(2011 年)通过对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7 个国家的海外健身气功习练者以及对担任过健身气功对外教学任务的教练员、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指出了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后续的主要工作,例如“全方位、多层次宣传中国文化;推广不应局限在功法技术动作上,而应是中国健康理念、养生文化的对外传播者[5]。”范燕微等(2013 年)对华人华侨居住相对集中的10 个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300名华人健身气功习练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健身气功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的推广现状并提出参考性推广意见。张斌等(2018 年)主要以新加坡的五禽戏为推广对象,不仅对健身气功及其养生理念在新加坡的推广现状进行研究而且从国际交融的宏观层面以及传播路径量化分析的微观层面对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做了进一步研究[7]。

通过对2010-2020 年这十年间发表的以健身气功海外推广为内容的中文核心期刊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以习练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期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华人华侨健身气功习练者做的调查研究;第二类是对包括华人华侨和外国人在内的海外推广研究。以海外推广的地理位置为区分点,这些期刊同样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华人居住相对集中的欧美发达国家;第二类是像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度高的东亚文化圈国家。无论是健身气功的国内推广还是海外推广的研究对象都忽略了“来华留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尤其忽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群体,所以,应该把在健身气功推广中被忽略了的庞大“来华留学生”群体,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来华留学生”群体在健身气功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完全被忽略了,应该勇于尝试突破从零到一的过程,既然还没有高校或其他机构针对健身气功在留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播,我们可以从“接受者”以及“传播者”需求分析的多角度等来研究健身气功课程在留学生群体中开展的可行性,填补目前研究的空白。

三、健身气功课程在中医药类高校留学生群体中开展的可行性

针对项汉平等(2013 年)对全国146 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认为目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项目课程普及率总体不高,课程开课率较低等问题。在普通院校开展留学生健身气功课程势必困难重重。但是,中医药类大学拥有专业的中医药学专业,太极拳、八段锦等在大学生以及教职工中有很好的推广现状。中医药类大学下设的体育健康学院或者体育教学部设有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等为健身气功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师资力量。学校的中医英语翻译团队等也为留学生健身气功课程的双语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生力量,并且可以通过体育教师和英语教师的配合,提高留学生健身气功课程的师资力量。

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留学生们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的时候必然会经历生活上、文化上的许多变化,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许多人还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 (1990)分析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适应策略。Berry 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自我改变的过程,而个人处理跨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模式。这两种因素互相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同化、分离、融合和边缘化。同化:这种适应模式是指个人不希望保持原来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寻求与新环境的人们多进行日常交往,试图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据笔者调研,中医药类大学普遍开展了太极拳、八段锦等课程,但是此类课程并未在留学生团体中开展。中医药类大学的留学生课程基本是单独授课,没有与校内普通大学生混合上课上课。这种教学模式对留学生与国内中国学生文化上的交流是没有好处的。专业课程是否与留学生混合上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设置普通大学生与留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健身气功课程。这样的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设为广大留学生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分离: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文化习惯和传统。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同胞一起活动,避免与目的国家的人们进行接触和交流。混合式的健身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文化的硬性输出。通过体育锻炼的模式,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慢慢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课程当中,留学生不但与目的语文化的学生们有了交流的机会,也可与其他的各国留学生建立联系。

混合式健身气功课程在留学生团体中的开展不仅能够防止留学生采用边缘化的文化适应策略也能够促使他们采取融合的文化适应模式。我们知道采取边缘化文化适应模式的人对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兴趣,也不认同目的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过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留学生们能够防止与自己的同胞交往不多,也很少与目的语文化中的人们交往,生活比较封闭、独来独往,采取把自己边缘化的方式。混合式健身气功课程的开展,帮助留学生在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同时也接受新的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吸收和融合两种文化中的积极方面。

猜你喜欢

气功跨文化留学生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动物的“气功”(二)
动物的“气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