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鉴定的原则和标准
2021-11-27李耀云
李耀云
(大庆博物馆,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文物在历史变迁中极容易面目全改,失去了本来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其他特点,给人们研究它的历史价值带来极大的难度,这就需要针对文物进行鉴定,为人们深入了解文物奠定基础。除文物鉴别本身存在难度外,当今社会还存在仿造文物并牟取暴利的问题,流传在市面的假文物扰乱视听,不仅无法保护真正的文物,还会给收藏者带来经济损失,通过文物鉴定可帮助人们去伪存真,凸显文物的收藏价值。文物鉴定重要性可见一斑。基于此,为提升文物鉴定水平,探析文物鉴定的原则及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物鉴定现状
保护文物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为的是将文物的艺术性、历史性、人文性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关联在一起,让文物承载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为了做到这一点仅依靠文保机构、文保部门显然不行,要在政府牵头的基础上发挥专业机构的积极作用,用全社会参与的“大文保”模式代替专职机构为主的“小文保”模式。“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迎来两大“转变”,一是由抢救性保护转变成预防性保护,二是由专注保护文物本身转变成专注保护文化生态,通过实施重点项目保护不可移动的文物,同时完善配套保护措施,在文物保护中发挥考古的作用,使文物的价值得以被发掘。
文物鉴定在国内缺少清晰的标准作为支撑,配套的监督、考核等机制亦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要想保护文物通过鉴定去伪存真极为必要,这就需要设置一条“高压线”,为文物鉴定夯实法治基石,在此基础上厘清文物鉴定边界并加大专业仪器研发与推广应用的力度,确保现代技术可解决文物鉴定难题。当前个体文物鉴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担任文物鉴定委员等职务却提供个人鉴定服务,还有些古玩经销商给他人提供店面签章的证书用以证明文物的真伪,在文物鉴定中还存在一批“中间人”,可以提供资费较高的鉴定服务。文物鉴定标准化、市场化、规范化难度较大。
近年涌现大量鉴定专家及草台班子,鉴定证书的质量随之降低,文物鉴定的权威性有所下滑,文物鉴定诚信危机严重,这有碍文物鉴定行业良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民间收藏人数超7000 万,年均增幅约为10%--20%,然而国内文物鉴定超九成还主要依靠“眼力”,鉴定水平有待提升,同一件文物不同的“专家”鉴定结果极可能有天壤之别,不仅无法凸显文物的价值,还会给文物投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文物鉴定原则
首先,综合性原则。通过对文物鉴定的意义进行分析可知,文物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人文等价值,无论是民间收藏还是专项研究均不能仅从文物的经济性、功能性或其他单一的角度切入进行分析,以免文物鉴定出现盲区。基于此,文物鉴定要推行综合性原则,了解文物出土的历史背景,对其功能作用加以推测,利用专业技术分析其材质、工艺,还要针对其文化价值进行鉴定,其目的是依托文物保护与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次,规范性原则。文物鉴定要系统全面,确保鉴定精准,这就需要鉴定工作慎之又慎,尤其是国家文物收藏机构,需在鉴选文物时综合考虑各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收存藏品。在总结文物鉴定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文物藏品定级规范,以博物馆为例,藏品主要定为三级,其中一级为珍贵藏品,说明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二级为重要藏品,三级为一般藏品。针对各个级别的藏品鉴定规范加以细化,确保文物鉴定规范能起到指导作用。例如,一级藏品主要是指经鉴定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能在工艺美术、生活习俗、生产技术、生产力、发明创造、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代表性,与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历史事件相关的文物亦可评定为一级藏品,继而增强文物鉴定的规范性,以免并无价值的劣质、伪造文物鱼目混珠。
最后,发展性原则。通过对文物保护的两大“转变”进行分析可知,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相较于抢救文物,新时代更加注重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文物鉴定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举措亦需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解决文物鉴定问题。这就需要增强文物鉴定理论、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性,例如新时代可利用电子设备针对文物的年代进行鉴定,期间还可运用化学、物理等科学理论,以免文物鉴定还停留在“靠眼力”的阶段,用科学知识及技能解决文物鉴定问题,确保文物鉴定结论有权威。未来在高新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物鉴定将持续与先进技术手段融合,推动文物鉴定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
三、文物鉴定标准
文物鉴定标准主要可从两大维度切入进行分析:一是从宏观角度讲,文物鉴定标准需涉及美学价值鉴定、历史价值鉴定、收藏价值鉴定、人文价值鉴定等方面,打造健全的鉴定标准实施体系,全方位解析文物的价值并落实鉴定目标;二是从微观角度来讲,不同类型的文物相关鉴定标准应具有针对性,在同类文物中分析比较,围绕字画、瓷器等文物规设鉴定标准,使文物鉴定标准实操性更强。以古钱时代风格鉴定为例,要在整合先秦钱币、两汉钱币、魏晋南北朝等时期钱币风格有关信息的前提下明确鉴定标准。例如,先秦时代货币以蚁鼻钱、圆钱、布、刀为主,多数布币、刀币极薄,刀币浇口位于首端,边缘有在浇铸时挤出的铜,同时未加磨琢保留自然状态。部分伪造的刀币、布币边缘光滑,可以从这一点上加以鉴别。刀币、布币上的文字利用泥模铸造,笔画连贯、绝不至窜,上面留有收刀、落刀的痕迹,加之该时期的文字流畅隽秀且自然生动,伪造货币上的文字因刻意模仿而失去了笔意。因为文物鉴定具有综合性,所以鉴定标准亦需将文学理论、工艺技术、美学知识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提高文物鉴定质量。
除要从宏观与微观两大维度着眼制定并推行文物鉴定标准外,文物鉴定标准还需具有法治性,能从根本上消除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在真伪层面上达成统一。我国依据文物保护法推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认定的重点与范围加以明确,客观上推动文物鉴定活动不断发展,相关规定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的认定进行管理,还指出对文物认定不认可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这利于加强文物鉴定监管,使文物保护工作能够全员参与,鞭策文物认定活动科学发展。类如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规章制度使文物鉴定能有据可依,除对文物收藏单位文物定级做出明确要求外,还成立民间收藏文物定级机制,为当今社会文物科学化鉴定给予支持,同时顺应文物多样化的发展形势,助力以国家为主、社会共同参与为辅的文物鉴定标准体系优化升级,使文物鉴定标准更加全面、严格、有效,在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监督下提高文物鉴定质量。
四、文物鉴定趋势
第一,文物鉴定深度、广度将进一步拓展。文物科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价值被反复印证,新时代在国家注重传统文化保护的背景下文物鉴定力度将持续加大,通过电视节目、微博、博物馆宣传等途径让更多人意识到文物鉴定的重要性,同时能在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的指引下树立规范鉴定意识。文物鉴定的主体是人,鉴定对象分散性较强,可以说一切有历史性的瓷器、书画、石器等均具有鉴定的必要,一方面保护文物,另一方面避免伪造的文物扰乱文物鉴定秩序。基于此,文物鉴定应增强广度与深度,尤其在电商交易日益普遍的背景下需扩展鉴定范围,以免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走私文物或出售赝品并给国家及个人带来损失。
第二,文物鉴定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文物统计管理为例,以保障文物资料完整、精准、及时为出发点加强统计管理,在惩治与防止文物资料造假的同时为文物鉴定给予支持,在此基础上助推相关资料共享,保障文物鉴定管理无信息孤岛。为使文物鉴定管理效果更优需进一步增强法治建设,完善配套法规,着重惩处伪造文物并予以销售的行为,有效规范文物交易市场,加强专项监管,推动文物鉴定工作稳健发展。
第三,文物鉴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文物鉴定中碳十四、核磁共振、热释光等仪器应用较为普遍,为的是通过分析文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鉴别真伪,使文物鉴定结论更具科学性。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涌现的新时代文物鉴定方法将随之变革,例如可在文物统计管理提供巨量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建模的方式针对文物进行鉴定,还可依托数据库,利用文物的工艺、图文等现有信息进行比对,对其可能产生的年代加以推断,为文物鉴定指明方向,有效压缩文物鉴定时间,提高文物鉴定效率。在IT 技术涌入文物鉴定领域的新常态下,“互联网+”模式肩负着鉴别文物及宣传保护文物的重担,使更多人得以了解到文物鉴定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不再仅依靠“眼力”判断文物的价值,使文物鉴定更加专业,继而推动文物鉴定活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文物鉴定原则与标准的优化升级给予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文物鉴定人们能深入了解其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避免伪造的文物侵害个人乃至国家的利益,需增强文物鉴定的标准性及原则性。这就需要在文物鉴定中推行综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能从宏观、微观两大维度切入制定并推行文物鉴定标准,加之法治基石的巩固,提升文物标准化鉴定水平。未来文物鉴定将在领域上、技术上、管理上下功夫,继而在提高文物鉴定质量的同时助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