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2021-11-27陈长乐华龙杰郭莉齐光斗潘志飞
陈长乐 华龙杰 郭莉 齐光斗 潘志飞
(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一、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意义与面临的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国气候变化做出的新努力和新决心,重振了全球气候行动的信心与希望。从国际看,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方向,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展现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国内看,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引领,将有力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改善,展现新动能,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根基。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从上到下注入力量,节能降碳,优化能源结构。这是一场能源结构转型的革命,是一场事关全民的运动。然而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过程中大众参与度、理解度低,大众对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普遍存在无意识、无方法、无动力等现象,低碳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帮助民众深入理解“双碳”目标、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呼吁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青年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实现碳达峰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践行者、宣传者。因此以大学生为主体助推碳达峰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优势
根据以往经验发现,在最具有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面前,往往最需要一批具有坚定的奋斗精神和较高专业素养的先锋军来打破僵局,而大学生这支队伍正是实现“双碳”目标达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培养大学生这支具有高水平的队伍,以大学生为主体助推碳达峰的实现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活力优势
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自信心较强,对自己认准的事物会有激情去体验。对于“双碳”目标的推动,大学生是最易理解和接受的群体,并且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活力优势,在科技上、思想上、宣传上都有独特的见解和高涨的热情。在逆境和困难中,他们也会坚定的走向目标,一鼓作气而不放弃。
(二)知识优势
大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是一个知识、智力和活力都相对密集的群体,享受了专业领域的分工,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因此,知识资源成了大学生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最大优势。大学生群体既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吸收校园里最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及最专业的知识,可以把“双碳”目标实现的意义推广到更远、更广的地方,也可以用最专业的知识来改造或者创造出先进的设备器具来代目前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设备。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最强大的执行力、能够把知识内化成更高级的生产力,从而助推碳达峰的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会在积极主动地观察事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满足,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创新,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思考状态。
(三)观念优势
大学生有较强的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很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路活跃,创意新颖,能将所学的知识很快内化为能力,外化为创造。创新能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有了创意就能更好的创新。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极强。不仅能在碳达峰的宣传上有创新的宣传方式,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创造出新的管理体制来推动目标的实现,又或者是在科技设备上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由于在校园中接受和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便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广泛而深入的宣传碳达峰的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加强养成低碳生活小习惯入手,动员社会群众积极参与低碳生活行动中来。
由于大学生本身具有先进模范作用,因此只要大学生积极地投身于低碳环保工作中去,就一定会带动周围的人、社会上的人乃至整个国家的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更好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自身的专业素养又能解决低碳技术发展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中流砥柱的作用,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生如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一)从思想为入手,促使碳达峰的内涵深入人心
当大众接收到来自外界的新颖的想法与观念的时候,这种思想和观念要想转化为行动,那就要先通过思想上接受,只有当思想上真正地理解了才有可能付出行动,因此增强大众的自我低碳意识需要思想先行。让碳达峰成为目前青年学生发展的导向,号召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国家节能减排建设。首先让一部分先知先觉的大学生,带头行动实践于其个人所在的家庭与企业,继而推动全民参与节能节电、减少浪费、绿色出行的行动当中,最终实现碳达峰目标。对在碳达峰中有较好的引领带头作用的大学生,要从政府、学校和媒体等多方面进行报道和激励,形成广泛的社会传播效应。
(二)发挥高校主导作用
开展主题活动,渗透低碳环保意识。高校应把低碳知识普及作为学生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让每个学生理解碳中和、碳达峰实现的意义。利用校园网、校内刊物、广播、宣传橱窗,把大学生低碳生活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培养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大学生低碳的文化节,充分发挥环保社团辐射带动作用。开设“30·60 知识竞赛”“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光盘行动”等栏目,宣传介绍碳达峰的基本含义、国际国内环保形势、国际和国外大学的先进做法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解。
积极开展课堂建设。积极发展与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二氧化碳排放与处理公司、大型工业企业、环境监测公司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与国内国际大环境相呼应,培养在“双碳”背景下所具有的新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教育必须与高速发展的科技和“双碳”背景下的形势紧密结合。让科研融入课程内容,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一方面,要把大学生的低碳技术科研工作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特长,确立一些碳中和相关的重要课题,注重发挥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在低碳技术发展上的学习热情、创新热情和创造热情。
(三)加强社会支持作用
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助推碳达峰的实现,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双碳”目标才能早日实现。首先社会应该发挥制度的保障功能。要建立健全各项有关实现碳达峰的创新制度,通过制度激励,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荣誉感,鼓励学生勇攀高峰,激发大学生在低碳技术相关设备和成果中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包括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研究基金、创新征文、创新竞赛等制度机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让学生在学校期间真正体验到科研的艰辛和使命的重大,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和科学创新的态度。要在科技成果专利申报、论文发表方面给予倾斜,使为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激发创新冲动,积累自信心,促进他们迸发新的研究火花。与此同时,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引导和保障,使制度在不断完善当中适应大学生在“双碳”背景下做出的创新需要。
(四)强调大学生自我创新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知识优势、活力优势、创新优势的特殊群体。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目前我国面临的低碳技术发展不足、生产设备高能耗且高污染的问题。利用创新正是当代大学生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大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双碳”背景下的形势,发挥出知识与能力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下,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通过“主动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低碳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是突破低碳技术难题的基础。大学生有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学专业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走出一条前人未走的路,更好地达成技术突破和目标实现,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智力和人才基础。
总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准确把握、科学应对、抓住先机。大学生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应该进一步深入学习新时代的双碳环保理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专业知识学习交流的同时把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和对外宣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双碳”目标的进程,与社会共同努力,在未来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共同推动全国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