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策略
2021-11-27马向德
马向德
(甘肃省广河县新庄小学,甘肃 临夏 731300)
引言
在深度学习下实施分层教学,需要教师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方向,从而设计差异化教学目标,实施科学的分层教学策略,转变学生被动学习、听讲的滞后教学局面。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实践中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通过区别对待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使之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最终实现学习质量提升。
一、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环节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明显学习差异的条件下,实施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一下三个环节[1]。
(一)学生编组
在分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编组是首要环节,也是整个分层教学活动的基础,旨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由此可知,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情况和思维水平进行统计,依照兴趣爱好、成绩、学习态度等数据,将学生分成高层次与低层次两组。针对低层次的学生,要按照小学数学新课程大纲要求进行教学;针对高层次学生,则应当按照高于基本课程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上述编组方式是一种基础的编组架构,教师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设计动态编组框架,让低层次学生达到既定标准并通过测试后,转入高层次学生的行列中,从而提升编组的灵活性,进一步缩小全体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通过进行合理的编组,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机会,教师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扩大数学教学成果。
(二)分层授课
在分层教学中,分层授课是重要环节,包含备课与讲课两步骤,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使之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分层备课与讲课,将分层授课视作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备课重点,在透彻理解小学数学新课程大纲,围绕基础知识与简单的习题训练来确定低层次教学目标,从而合理降低授课起点,使学生放松心态,积极主动的学习和领悟基础知识,并掌握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技巧,为后续高级知识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围绕重难点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来确定高层次教学目标,从而适度调高授课的起点,处理好新旧知识衔接过程,严格根据学情和学生反馈来调整教学节奏,避免学习难度呈现出波动变化态势,培养学生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分层授课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保障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遵循“以生为本”原则,让低层次、高层次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学习机会,在保证分层教学目标落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分类作业
在分层教学中,分类布置作业是必要环节,通过作业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分类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环节,旨在通过不同难度的作业,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夯实理论学习基础,实现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转化,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低层次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反馈,为其布置基础型作业,引导其回顾理论知识,解答简单的习题,从而夯实基础。也要满足高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大纲要求布置创新型作业,让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习题,在分析理论的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提高其举一反三能力。由此,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高学习水平,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具体教学成果以及问题,找准分层教学的方向。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模式相对低效
一些数学教师没有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科学安排,甚至还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被动状态下被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逐渐会失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探究的热情。由于忽视了自主学习引导,以致于学生长时间应用低效的学习模式学习知识,无法深刻理解知识和快速解决数学问题。由此可见,相对低效的学习模式容易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授课效率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清晰与否与授课效率有直接关系,一些教师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会选择占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讲解理论,没有重视习题训练与实践活动,以致于学生的理论十分扎实,却不能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授课效率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教师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未能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导致授课的效率提升困难[2]。
(三)课业压力比较繁重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相比人文类学科,数学学习的难度比较大,而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进行授课、布置作业,未能结合实际学情和学生反馈来调整教学进度,以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偏移,课业压力陡然上升。这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精力,而且会使其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利于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四)缺乏学习反思意识
数学知识学习应当注重“温故而知新”,这样才能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增强数学学习能力水平。而部分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领学生定期进行反思,导致其只能“按部就班”的学习,机械的套用公式与常规思路来解题,即便在短时间取得显见的成效,也不利于学习迁移能力提升,甚至还会影响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一)分类指导,构建深度学习模式
开展分类指导有助于提高分层教学的指向性,从而构建深度学习模式,强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技能[3]。小学数学教师应统计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隐性分层与显性分层相结合,从高、低两层次入手,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构建深度学习模式。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指导全体学生独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2”,根据学生对乘法计算的理解和实际学习兴趣进行分层,从而揭示课题,使其经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问题的过程,形成深度学习意识。指导低层次学生对比不同的算法,培养其基础的分析、比较能力,使之懂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计算技巧。指导高层次学生在巩固笔算法则的基础上,计算不同的题目,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技能,使之明确计算注意事项并掌握检验方法。通过分类指导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构建深度学习模式,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二)运用微课,提高分层教学效率
微课教学具有显见的教学优势,能够提高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质量。为了追求最佳的微课应用效果,教师可以细致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印象,把微课贯穿于深度学习活动,了解微课学所获得的成效,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微课教学,保证学生能够高效学习[4]。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播放列竖式运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微课视频,引导低层次学生根据微课视频提示书写计算步骤,使其能够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的便利性,将除数看做和其接近的整十数来进行试商,懂得基础的计算方法,从而夯实理论学习基础。引导高层次学生结合微课视频内容,总结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试商过程,运用不同的算法来求解课后习题,使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体会算法多样性,做到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计算效率。再将总结类微课视频融入总结环节,使得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更加高效,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三)精简作业,培养深度学习习惯
在分层教学中精简作业,是培养深度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为了帮助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深度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内容,从而扩大教学成果,使其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探索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巩固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乘法》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习惯培养,在原有作业设计理念基础上适当变换作业形式,从而精简作业内容,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习惯。为低层次学生布置基础性作业,让其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对照教师所讲知识和教材提示来列小数乘法竖式,再次感受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计算习惯。为高层次学生布置进阶性作业,让其独立解答课后应用题,通过验算来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总结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使之从实践中总结理论,掌握解答求一个数若干倍的应用题解题技巧,养成良好的深度学习习惯。
(四)引导反思,扩大深度学习成果
反思性构建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分层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可以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作用,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扩大深度学习成果[5]。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细致反思,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切实扩大学习成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圆柱与圆锥》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外观,寻找与生活实际相贴合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之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迁移出新知识,懂得从顶点、底面、侧面、高等方面来辨认圆柱与圆锥。让低层次学生动手制作测量圆柱体和圆锥体,让高层次学生根据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鼓励全体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在反思中建构起全新的认知结构,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形体特征,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历经反思自我学习的过程,扩大学习成果,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示,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可以采取分类指导、运用微课、精简作业、引导反思等策略,构建起科学的深度学习模式,促进分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培养不同层次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不断扩大深度学习成果。小学生能够在分层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后进生蜕变为优等生,为今后的学习和进步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