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1-11-27雷亚峰
雷亚峰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茶埠镇中心小学,甘肃 定西 748403)
自主学习也就是指独立个体能够主动选择并控制学习的目标、内容、机会、时间及方法等,并有能力对学习效果进行自主的评价和总结,这种模式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相对独立的个体能够主动、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具备的心理特征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细化后形成的。这项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而获得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能够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理运用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及客观评价学校效果等。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持续保持积极主动、自觉、内驱性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意识。如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主动、独立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这种能力不仅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学习甚至更高级别阶段的学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对自主学习能力有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一、重视预习作业,合理布置预习任务
一直以来预习都是小学数学教师所重视的一个教育环节,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自学任务,可以拉近他们与新知的距离,使其在提前自学中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预习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合理分配任务并要求他们完成。这样一来,学生自学新知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其相关能力必然可以伴随自学的不断深入得到提升。尤其是自学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可以感受到预习的积极意义并在日后更主动地对新知展开自学,形成良性循环,其自主学习能力必然会实现质的飞跃。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往往会在面对教师所提出预习要求和教材内容时出现无法把握有效信息的问题。因此,为更好地利用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适当为其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启发他们的自学思维。
二、关注兴趣激发,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其次,就是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简单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一旦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即便是面对困难问题,他们也会迎难而上、主动对相关知识展开学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主动探究和思考中稳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认识分数”为例,教师就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构建“分一分”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小兔妹妹在分蛋糕,她将一个完整的蛋糕分成了8块,一边说着要把3/8的蛋糕留给弟弟,一边将其他5 块蛋糕送给了其他动物伙伴”的趣味动画视频,借助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总体分成的8 块、送出去的5 块、留下来的3/8”之间的关系产生好奇。这样一来,在好奇心的影响下,学生必然会主动对相关知识展开研究,进而发现“整体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这一分数基本特性。而这一从感兴趣、好奇到自主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加强信息引导,合作探究促进成长
对小学生个人思维和能力特征展开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小学生都缺乏良好的独立探究知识能力,这往往会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其知识探究效果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这也提醒着教师,想要完全实现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必要改变“让学生单打独斗”的教育方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合作探究机会和小组学习引导。如此,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交流,学生之间可以围绕自身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展开热烈讨论,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变得更加活跃,自主学习能力与效果必然会实现质的飞跃。以“认识方程”为例,教师就可以先录制以讲授“用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为主的微课视频,同时在视频中提出“天平左端有两个40g 的砝码,天平右端有一个50g 的砝码和一个克数未知、标有x 数值的砝码,如何确定等量关系?”的问题。进而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先引导学生通过看视频的方式对简单方程知识展开自学,再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对应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一来,视频先为学生独立探究提供了支持、制造了疑问,合作又为突破疑问创造了便利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然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自主思考
再者,质疑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尝试将错误资源利用起来,有意识地展示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错误内容,将其引导“认识误区”,鼓励他们围绕“错误”展开质疑并提出解决策略。如此,学生不再是围绕刻板的理论知识展开钻研,而是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该部分内容为什么会出错?”“如何纠正错误?”“如何在日后的知识运用过程中规避类似错误?”上,这是充满创新的自主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其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还能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其解题素养的深化。以“小数除法”为例,教师就可以展示“11.5÷5=23”的错误算式,展示其列竖式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对该算式运算结果是否正确展开思考,鼓励他们提出“23 应该是115÷5 的结果”这一质疑。紧接着,在提出质疑后,学生就会主动对“11.5÷5 的正确结果应该是什么?”展开探究,从而发现“小数点”的存在、通过深入思考得出“11.5÷5=2.3”的结论。如此,在质疑和释义的配合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然能实现正向发展。
五、加强实践复习,深化自主解题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及时的复习和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基础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并提出实践性更强的应用类问题,一边借助巩固复习夯实其知识基础、培养其自主复习能力,一边利用实践任务进一步培养其解题素养,依托复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百分数”为例,在基础教学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思维导图框架,引导学生围绕框架对所学知识展开复习,循序渐进地深化其总结复习思维,以总结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其总结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紧接着,提出“一种电冰箱的价格打七八折后,比原价便宜了330 元,这种电冰箱原价多少元?”的生活化问题,在夯实学生知识结构的条件下鼓励他们自主解答,继续深化对其能力的培养。
六、贴近生活,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保障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头脑发展最快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学习意识也比较强。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看,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小学生的认知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较为熟悉和易于理解的生活常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并不仅仅是做题和计算,还能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的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首先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在学生基本了解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例题来强化其运用能力。如:小红去超市买东西,妈妈给了20 元钱,她买了一个2 元钱的本子,一个5 元钱的面包,和一个3 元钱的牛奶,那么她还剩多少钱?通过这样和生活关联性很强的问题,学生们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好数学对生活是有帮助的。学生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实际的任务。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七、利用小组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教师设定小组活动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讨论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说出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和同学进行辩论、探讨和反思,在没有思路时得到别人的指点,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合作解决问题。在小组共同学习时,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这种学习方法是目前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强化学生的思考、探知、质疑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数学可持续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认识,积极通过布置合理预习任务、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多元培养学生兴趣、利用问题进行科学引导等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展开培养,尽可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