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2021-11-27田雨杰
田雨杰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16)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就是民众对自己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发自内心地对文化深厚的感情,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并愿意将文化发扬光大。文化自信包含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强,对于外来文化也不是一味拒绝、打压,而是以客观、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外来优秀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尤其重要,是大学生的信仰和信念,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同。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积极奋进,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思想指导;二是大学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要不卑不亢,明辨优劣,兼容并蓄。在坚定自我文化信仰的同时,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开阔自我的眼界;三是大学生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增加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学生是学识、思想、能力方面素质都较高的群体,要有意识地以创新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相结合,让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新生机,绽放新活力。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也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亡,这是我们极大的损失。国家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文化传播也更加迅速,再加上网络文化的迅猛崛起,对一些大学生的文化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缺乏辨别能力之下,引起了一些思想危机,一方面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漠视、质疑使得传统文化的弘扬出现衰落之势,另一方面是学生求学就业的压力使得无心他顾,继承、学习传统文化无法带来即时利益也使得传统文化变的可有可无。高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必须要在思想教育中确立主流文化的地位,深入理解主流文化的价值,引导学生对文化的优劣进行甄别,对自我文化采取正确的态度,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坚定文化信念,坚定文化发展信心,创造文化生命力,促进现代文明发展。
二、思政教育视角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方面是具有一致性的,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重要使命。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我国的发展史也是文化的兴衰史,中国近代的惨痛教训使得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深的误解和质疑,但是他们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与封建性,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具有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的那部分,这些人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就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法与其历史、文化、精神所割裂开来,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才会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枝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辨证的态度,取精华区糟粕,革故鼎新,古为今用,思政教育也要加强大学生对于文化的正确认知,让大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才能从学生内心去尊重传统文化,自觉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促使潜在文化自信的逐步提升。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进步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价值观念,巩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近代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多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革命先驱的红色文化经验,了解我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要铭记历史教训和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国才有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思想指导,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在思政教育中更要把握住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新觉醒,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建设发展新文化。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物质生活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的精神文明发展要跟上脚步,青年是国家建设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国家发展需要更高素质、更高文化水平的人才去建设。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可用人才,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而文化强国不仅仅是繁荣文化产业,更在于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精神追求,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水平的影响力、作用力、促进力。将文化精神根植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巩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大的助推意义。
三、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一)对优秀文化传统认同度不高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诸子百家的思想、古诗词、戏曲艺术、民族乐器、民族节日、传统礼仪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当下中国的发展中也在继续发光发热。一些学生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漠视、贬抑的现象,对文化理解片面,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腐朽的,不适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还有一些学生持无所谓态度,不理解也不关心,对传统文化明显的消极对待,对传统文化活动更是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无趣、枯燥,或者是懒于行动,对传统文化的不认可使得学生缺乏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二)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度不高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革命文化的漠视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漠视,那些艰苦奋斗好像只是书本上的文字,一些学生无法与之共情,更体会不了那段革命岁月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光明是多么的重要,革命精神所凝聚的文化财富是十分宝贵的,一些学生既不清楚革命文化,也不愿去学习了解革命文化,这是学生精神信仰的缺失;还有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持怀疑态度,金钱、偏私、利己主义思想占据上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漠视甚至不屑,自我道德素质、精神水平要求不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也更差。
(三)盲目推崇西方文化
一些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全也不够深刻,更不了解文化的背景和来源,从书本、电影、网络上获得的片面文化信息得到了自己的认同,就觉得西方文化是优秀的,是先进的,也会因此比较,贬低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偏颇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看待事物也不够客观、科学,诚然我们肯定西方的先进文化,但是也要注意一些西方文化的不良思想的影响与渗透,大学生不应因时髦或者盲目跟风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还是要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思政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一)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思政课堂教育之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价值思想、品格道德等,这些与思政教育开设的课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思政课堂上将传统文化加入进来,比如可以将“仁义礼智信”等知识内容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中,可以将“相反相成”的传统哲学融入辨证思想的学习中,让学生能够识古知今,古为今用;二是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其纳入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是思政课堂教育的理论延伸,是思政课程之外的共同育人,协同共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对育人效果起到促进的作用;三是要创新传统文化育人方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是生动有趣的,应当让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兴趣,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了解,才能体会到文化的深意,感受文化的力量,肯定文化的价值。
(二)加强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革命文化是我国发展史中最鲜明的一抹文化色彩,新中国的建立,人民的崛起都离不开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给予我们指引、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充分挖掘革命文化的内涵与应用价值,弘扬革命精神,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向先进的革命英雄人物学习,感受革命的精神和力量,坚定大学生爱国、爱党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国家意识,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用的人。在思政教育中还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的地位,弘扬社会正能量,唱响文化主旋律,为学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先进文化。
(三)加强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文化思想的引领作用
全球交流日益密切,多元思想不会被抵挡在高墙之外,文化的交流也是国家之间互通发展的需要,思政教育在思想浪潮之中,有必要把握住行驶的舵盘,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领,正确认识、对待外来思想,以辩证、批判的思维,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虽然外来思潮有其优点所在,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分美化或者盲目崇拜,秉持我国民族气节和文化信心,合理吸收先进理念,发展适合自己的文化道路,才能稳步立于潮头。思政教育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展示大国文化信心,提升内在文化自信。
小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在我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的当下,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纷杂,时起时落,但是文化信仰支撑着我国不断地发展壮大,是人民力量的精神源泉。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不但要发展科技、经济硬实力,也要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文化高度自信的内在表现,大学生是民族发展、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要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担,更肩负着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任务,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坚定文化信仰,加强文化自信,挖掘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以文化壮大民族,以文化强大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