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1-11-27汪康
汪康
(甘肃省广河县新庄小学,甘肃 临夏 731300)
引言
空间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视对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则会出现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时,思维转换不及时的情况,甚至导致课堂整体教学效率降低。可见,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空间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启蒙的重点,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些学者甚至将空间思维作为区分“普通人”“学霸”和“天才”的重要标准,可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仍对空间思维能力理解较少,其实这种能力指的是人能够跳出平面,从多角度思考、理解和记忆知识,是一种较为立体的思考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脑海中想象出形状、位置和空间关系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会更加得心应手,而对于学生来说,较强的空间能力对其想象力、抽象思维等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学生能够利用这种能力更好的认识周围的世界。反之,空间思维较差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就会显得杂乱无序,经常无法高效地完成任务,如部分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时没有章法,导致效率低,结果差强人意。同时,空间思维能力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并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思维
(一)举一反三,动态演示完善物体表象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交互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提前准备好的动态视频,鼓励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等多个角度依次对图形进行观察。观看动态视频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视线与物体处于同一水平进行观察,并联想到刚刚看到的完整图形,从而更好地解决在观察图形中产生的疑惑,丰富物体的形象[1]。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能够将观察和想象有机结合,通过逻辑思维在脑海中建立完整的物体表象,从而提升空间思维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观察物体(二)》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制作多媒体动态演示视频,这个视频中直观地向学生呈现物体的证明、左面和右面,学生在观察这一视频的过程,就经历了从实物过渡到图像的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视线与物体处于同一水平,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某一个面,再借此让学生画出所观察到的图形。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解开很多学习中产生的疑惑,同时体会到实际图形与自己想象的图形有所偏差,继而认识到只有将观察和想象力相结合,才能在脑海中还原正确的几何图形,达到提升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由此及彼,实物呈现建立空间意识
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小学生知识储备少这一短板,多借用其最熟悉的生活常见事物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在讲解难度较高的几何知识时,教师应善于使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在几何知识与形象思维之间建立实质的联系,这样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使用生活常见事物,有助于学生空间意识的形成。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在课堂中让学生先从熟悉的教室出发,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形状是正方形?再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哪些面由长方形组成?哪些面由正方形组成?这种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场景中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借助真实的教室空间,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意识到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较长的边是它的长,两条较短的边是它的宽,正方形也有四条边,但边长相等。这样,教师就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意识到了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物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空间意识,达到培养空间思维的目的。
(三)融会贯通,利用练习强化思维想象
课堂的结束并非是学习的结束,学生想要学好数学知识,并提升自身空间思维,不能仅依靠课堂理论学习,还要借助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有效的练习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动空间思维的形成[2]。对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投入更多的心力,以启发学生思维、灵活运用知识为目的,提出更具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教师可以展示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 的数,被6 除余4,被8 除余2,被9 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目对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求解时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原因是其并没有意识到6、8、9 这三个数之间的关联。对此,教师再故意提出另一个类似的问题:一个数被6 除余10,被8 除余10,被9 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学生通过对这两道题的对比和分析,意识到教师考查的知识点是最小公倍数,并运用空间思维能力,先将这 个 数 以a 代 替,列式表达a÷6=b……4,a÷8=c……2,a÷9=d……1,再根据除数与余数之间的规律:6+4=10,8+2=10,9+1=10,将这式子重新列为a÷6=(b-1)……10,a÷8=(c-1)……10,a÷9(d-1)……10,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这个最终的数字a就是6、8、9 的最小公倍数加余数,也就是72+10=82。学生通过完成这类练习题,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在分析题目和解决题目时,灵活运用已掌握知识点,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图文结合,数学模型提升空间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较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建模思想,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转化为数学模型,让其在课堂中感受到生活氛围。而且,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难以理解抽象知识,而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能够将文字转化为图形,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法的难度较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形式,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教材中以“兔子分萝卜”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倍”的概念,但单纯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展开讲解,部分学生难以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此,教师应在课前制作一些红萝卜、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彩色卡片,并向学生演示“分萝卜”的过程,如学生先数一数教材插图中各种萝卜的数量,教师则拿出对应数量的萝卜图片,通过直观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萝卜根数的关系,并掌握到倍的概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图片的变化,能够经历构建“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更好地把握倍的本质。
(五)创新教学,动态课堂增强空间思维
小学生虽然思维能力还很稚嫩,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更愿意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时,应借助这一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构建更高效的数学课堂。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以动态画面呈现出来,运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将各种各样的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极大提升其对知识的兴趣。另外,多媒体能力将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想过渡,从而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先为每个学生发一个邻边分别为6cm、5cm,高为3cm 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并说一说计算过程。部分学生阐述自己的解决过程为,将平行四边形突出的一角剪下来,补到另外一边,将其转换为一个长方形,再数格子发现它一共占了18 个格子,最终确定面积为18cm2。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中来回巡视,观察到部分学生没有作出高,只是凭借感觉剪下突出的三角形,结果又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空间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借助投影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做法,让其意识到如何正确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高,并规范地沿着高线剪下来,从而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和理解,教师还可以用教具将整个过程重新演示一遍,这会加深学生对面积的印象,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一题多解,多角度培养空间思维
具备良好空间思维的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一题多解”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灵活思考问题,并锻炼空间思维能力。在数学解题中,推导过程往往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这就是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解决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精心设计,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小军和小敏去文具店买同一种铅笔,两人共买22 支铅笔,小军比小敏多买2 支,小军用去48 角钱,小敏用去40 角钱,问每支铅笔多少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同学甲利用总钱数与相应的支数的和,列式为:(48+40)÷22=4(角);同学乙则根据钱数差与所对应的支数差,列式为:(48-40)÷2=4(角);同学丙则根据小军的钱数与对应的支数,列式为:48÷{(22+2)÷2}=4(角);同学丁则根据小敏的钱数与对应支数,列式为:40÷{(22-2)÷2}=4(角)。从以上式子中不难看出,四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借助不同的方法去解题。过程中既巩固了对除法运算知识的掌握,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感知下,逐步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和生活中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便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空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