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27孟凡飞
孟凡飞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一、概述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11 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已经超过一千。无论是在旨在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传统“引进来”项目中,还是近年伴随中国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发展的“走出去”项目中,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纠结、价值观的碰撞等文化冲突现象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文化冲突现象的深层本质问题是文化自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并在2016 年连续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了特别的解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至于为什么要重视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关于大学生如何树立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16 年11 月18 日文章《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中提到,高校必须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的学生而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树立文化自信格外重要。为有效增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通过融入思政课程、融入外语课程、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选修课、开展中国元素相关的文化活动、在中外合作办学对外交流活动中有意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开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责无旁贷。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面临更多的中外文化冲突,因此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文化自信更首当其冲。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另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教师应树立大思政观念,以“润物无声”的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思政教材、思政课堂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潜移默化实现思政课程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年版)中,首次将“传播中华文化”列入高职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且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外语课程因合作国别而异,但是课程标准和目标的设定都可参照最新版的英语课程标准。最新版课程标准纠正了过去高职外语教学中重技能训练、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外语课堂上可能存在的外国文化入侵。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课堂文化导入,教材、拓展资料、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活动中的思辨引导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有效融合到外语课程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
2014 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阐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等方面。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都是纲要的重点内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也应当把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应该开设哪些,如何开设,一些院校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北京理工大学2017 年3 月召开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分享了该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群和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2016-2017 学年,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涉及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课多达38 门,并提出“通专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即专业学院部分专业课程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选课;开发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舞台表演、动手设计、VR 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探索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方方面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以及将优质通识选修课转型为必修课的道路。这些成功经验,都可以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所借鉴。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提出“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一定非要通过传统课堂,也可以通过大量的活动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2014 年,《光明日报》与教育部联合推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巡礼”栏目,报道了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例如,中山大学学生上大学先读《大学》、写感想;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研读原典、小班授课、游历古文化遗址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北京林业大学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专题学习活动;东北大学设置“书法艺术”、“中国玉文化”等专题课;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外文化交流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学生与普通学生比较而言,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机会更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还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国(境)外交流等机会,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并在与国(境)外师生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承担好中华文化传播者的角色。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实践中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的宣传橱窗、新闻媒体、乃至校园文化广场等形式,均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如果其他教学改革一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首先,谨防封建糟粕混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近年来,包含大量封建意识教学内容的所谓“女德班”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暴露了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中糟粕认识不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需要预防这种可能。高职院校应严格遵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基本原则,选择《意见》中建议的教学内容,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其次,部分院校可能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和必要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当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各类积极参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学生文化自信中能够发挥极大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外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等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还应注意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防止封建糟粕的混淆。高职院校既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和经费的投入,也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达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