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养老中的现实困境与建议
2021-11-27姚海伦
姚海伦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提高,老年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养老应运而生。文化养老是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为前提,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交流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以陶冶个人情操、享受晚年生活为目的的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1]。笔者从文化养老面临的困境、实施文化养老的积极意义,并在最后提出了建议。
二、社区文化养老面临的困境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年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17.9%,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 万人,占总人口的11.9%,我国已逐渐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到2035 年,老年人占比达28.5%,超3.4 亿人,约每4 人就有1 个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更要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意义。社区文化养老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很多现实困境,社区开展文化养老服务的困境如下:
(一)社区居民文化养老观念滞后
由于生活观念以及生育压力,大多数家庭选择只生一胎,所以目前大对数家庭处于“四二一”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成员快节奏的生活中都在为了维持生计而工作,对于老年人养老问题,大多数家庭仍然选择物质养老,给予足够的物质生活并认为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物质生活就是“孝”,却往往忽略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受传统观念影响,老年人担起了家务劳动的重任,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时间贡献给家庭,从而看出老年人对文化观念还不足。参考我国各地民政部门颁布的各种关于老年人的法律法规及其制度,大部分都是“物质养老”的内容,对于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涉及较少,并且缺少足够用来参考的规章制度以及条款[2]
(二)文化养老相关政策存在不足
我国政府通过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通过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通过健全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建立老年服务体系,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但,与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相比明显不足。在配套的相应政策措施上,不够成熟,在推广和实施上明显受限。促进和发展文化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严重不足,限制了文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3]
(三)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不成体系
社区中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活动一般为唱歌、跳舞,由于场地的限制以及资源的不足,活动缺乏专业性与连续性,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丰富的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区部分老年人想要参与老年大学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但由于社区中老年大学名额有限,只有少数老年人在老年大学中系统学习专业的知识,其余老年人只能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学习。基层社区组织由于经费有限,提供的文化服务单一基础,组织的活动缺乏连续性,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人才短缺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老人文化养老问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者比仅仅是老年人文化养老的资源链接者还是社区和老年人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但是目前社区由于工资较低、社工发展空间较小等问题,社区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流失率较高,留在社区的社会工作者的人群一般年龄较高且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且没学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在开展活动时社区不能够提供专业且有针对性地活动。基于以上原因,社区居民很难享受到专业且多层次的社区服务。
三、实施社区文化养老的积极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满足老年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格外重要。我国养老方式主要还是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而社区文化养老是目前为止与这三大需求最贴切的养老路径。“文化养老”是以社区为载体,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特征的养老方式。[4]不仅能够解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这样既符合了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儿女绕膝,还同时扩大了社交圈,与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所以,老年人参与社区文化养老活动是大势所趋,社区提供文化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对我国养老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养老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9 年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积极”的意思是指参与体力活动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涵盖参与各类社会生活,如:政治、文化、经济等活动。[5]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是社会中的重要角色,积极老龄化提倡老年人积极的对待生活,发挥自己的余热,老年人不再是社会的“边缘群体”,将老年人丰富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传授给年轻人,使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也能奉献余热,获得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养老是我国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现途径,社区是老年人进行文化养老的重要场所。社区能为老年人提供具有互动性、共享性的平台,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能够让老年人在退休生活中重新构建社会网络,从而达到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文化养老是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由下到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6]。我国老年人在满足物质养老模式的基础之上,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养老模式。该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养老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老年人在社区参加中医小课堂从中获取健康知识;社区开展八段锦,老年人从中锻炼身体获得健康;社区开展老年志愿活动,老年人参与其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因此有获得感。因此社区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是满足了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三)社区文化养老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主要路径
对老年人的印象一般是年事已高,不能够很好地完成的社会事务,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人们一般选择默认老年人不再是社会主角色。但是,老年人内心还是想要参与社会的公共事务,老年人需要在参与各项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参与感、获得感,从而满足精神需求,并且可以在社会中发光发热。社区开展的文化养老活动可以为老年人搭建一座通往社会生活的桥梁,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使得老年人可以与家人、亲朋好友增加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通过社区活动也能够促进邻里联系。老年人在社区中新的“角色”,老年人因此得到持续的存在感、价值感。
四、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建议
(一)加强社区宣传,提高居民对文化养老的重视度
近些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选择只生一胎,家庭结构呈倒三角型分布,由四名老人,两名年轻人,和一个孩子组成。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打拼,年轻人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消耗在工作中,能够给家中老人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退休后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奉献给家庭。此时社区开展的“文化养老”的各项活动对于我国老年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应大力宣传文化养老的各项服务,在社会工作者宣传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老年人进行文化养老服务的宣传普及,还要向年轻人宣传普及社区的各项老年服务,同时动员老年人子女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年轻人对老年人文化养老的重视,老年人参加社区文化养老活动离不开子女的支持和理解。
(二)搭建服务平台,线上、线下文化养老相结合
社区开展的各项文化养老服务活动大多都是线下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或社区工作站开展,参加活动的老年人一般都身体健康且时间精力比较充足。但社区中还有部分老年人由于年纪较大或由于身体残疾不方便出行参加社区活动,这部分老年人同样有着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参与社区活动的意向。此时开展社区文化养老开展线上活动就十分重要,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同时也扩大了参与社区文化养老活动老年人的参与量。
(三)提升专业能力,增强社区对社工的认同感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里不仅是资源链接者,还是社区与老年人沟通的重要纽带。社工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了解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开展相对应的活动,在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中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应不断增加专业能力,运用专业的社工技巧提供社区文化养老的服务质量,推动老年人参与社区文化养老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