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在企业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21-11-27王长明

魅力中国 2021年49期
关键词:知识库预案应急

王长明

(东营市安能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东营 257091)

引言:企业生产体系流程复杂,组成生产体系的要素也是多种多样,潜在风险因素有很多。企业通常采用应急管理方式,将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结合应急管理的背景,探索辨识风险源、建立应急管理模式的方式。

一、风险管理要求

(一)应急准备与响应

企业生产活动中难免存在意外情况,导致意外情况的原因相对复杂,这些意外情况造成的后果也是难以估计的。若要控制意外情况的发生或者将意外情况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必须建立风险管理意识,针对意外情况做好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若要做好企业事故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削弱事故因素造成的后果,需要关注到造成事故的前因后果,将关注点扩大到导致事故的整个链条,定位导致事故的因果连锁事件,采用应急管理措施加强对连锁事件的控制力度,实现优质的事故控制效果。本质上体现出应急准备响应的要求,体现出应急准备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作用。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通过应急准备方式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方法。应急准备应当是全面的,是一系列应急管理措施和行动的集合,包括与应急管理有关的机制、资源、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针对已发生的紧急情况则要落实应急响应的要求,根据紧急情况发生的场景和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的要求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在有序处理企业紧急情况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也为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风险源辨识

应急准备与响应机制建立在定位企业现有风险源的前提下,也就是对潜在状态下的紧急情况加强识别力度,为制定应急准备与响应措施提供真实依据。由此可见识别潜在紧急情况的重要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可能隐藏在各个方位或者各个角落,例如企业的作业活动体系、生产程序体系中,都有可能存在风险源。企业需要贯彻落实风险源辨识的任务,定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作为风险源辨识结果。

(三)辨识思路

风险源辨识的基本要求在于疏通辨识思路,企业在辨识风险源的过程中,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入手。关于风险源辨识的广度要求,需要考虑到分析对象的全面性,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待企业生产体系;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为例,设备的安装、使用过程以及最终报废过程都要纳入其中,辨识设备使用各个阶段的风险源;风险源辨识还要统筹考虑企业的生产系统,参与到企业生产环境中的人员、环境、技术工艺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因素,也属于风险源辨识的目标范围。关于风险源辨识的深度要求,应当充分利用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从联系、发展的角度看待生产事故或者潜在风险因素,而不是将风险源因素作为孤立的个体看待,不仅关注到风险源因素本身,更要注意到风险源因素的来龙去脉,看待风险源因素更加全面。在评价风险因素时要精益求精,尽可能对全部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提升风险源辨识的精度和准确性,确保控制工作有理有据准确到位。

(四)辨识方法

做好风险源辨识工作,选择合适的辨识方法必不可少,也是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源辨识的要求。企业生产体系的组成要素和运作模式非常复杂,整体呈现出多要素的特征;即便是其中的单一要素,在不同生产阶段表现出的特质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辨识风险源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式的思想,考虑各个生产要素在不同生产阶段中表现出的特征,分析其中隐藏的风险因素并作为风险源。

对企业生产风险源的辨识,包括作业设备设施、作业工艺过程、作业操作、生产环境以及作业活动五个识别对象。对作业设备设施风险源的辨识采用“化整为零”的思路,关注到作业设备设施的每个组成部件,分析各部件可能导致的故障风险;对作业工艺过程的风险识别则要从工艺设计角度出发,定位导致工艺偏差的因素和风险。在识别作业操作风险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到人员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以标准化的操作模式路径为依据,分析人员具体操作中存在的偏差,判断人员操作误差可能带来的风险。识别生产环境风险源时,从生产环境中的能量释放角度出发,定位导致意外的能量来源并探索原因。对作业活动的风险源识别同样从“化整为零”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生产工序分解为多个单独的作业环节;组成每个作业环节的关键要素在于操作人员和生产工具,需要分别分析人员和工具的风险因素。

(五)紧急情况识别

风险源因素与造成的安全风险存在密切的联系,与风险处于最近状态下的因素可以定义为紧急情况,加强对紧急情况的识别至关重要。例如在借助表格方式梳理风险源因素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到与风险源因素有着直接关系的紧急情况。不可否认的是导致部分紧急情况的原因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甚至会非常明显,但是针对紧急情况采取的应急措施整体来讲大同小异,可以将该类紧急情况归并为一类,体现紧急情况识别的规整性。

二、在企业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立应急预案

在辨识风险源后需要建立应急预案,对识别的安全风险起到控制作用,加强对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全面性原则,以综合性应急预案为根本,设置专项性应急预案,以及处理紧急情况的具体措施。

1.综合性应急预案。该类应急预案的突出特性在于统筹性,说明参与到企业应急体系中的组织结构以及每个组织承担的职责,同时包括应急管理中的具体行动方案、措施和队伍储备。通过综合性应急预案,形成完整成熟的应急组织体系,帮助企业灵活应对各种风险因素和事故场景。企业编制的综合应急预案以遵守行业规章制度为前提,根据已经识别的紧急情况,为制定应急方案提供有效依据;当企业出现紧急情况或者安全生产状况时,通过综合应急预案明确具体的要求和程序。

2.专项应急预案。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紧急情况类型不同,需要根据紧急情况的特征制定专项应急预案。例如企业生产体系中使用到的设施类型、应急场景,都应当有应急预案支撑。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当围绕综合性应急预案的根本方向,关注到专项应急预案本身需要处理的紧急情况,总结紧急情况的特征,确定处理该类紧急情况的部门机构以及开展的活动。一套成熟的专项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对风险因素或者事故的分析过程,并体现预防该类风险因素的具体措施和路径,划分处理风险因素的部门职责,为开展应急保障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专项应急预案中需要清晰体现救援的程序和措施,保证风险控制工作的条理性。

3.现场处置计划。企业通过对生产场所、生产设备的分析,制定现场环境内的处置计划。现场处置计划的关键在于操作简单快速、直接针对具体的问题,实际环境中可行性较强;其中应当包括对风险事故的分析和处置过程,说明现场处置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企业人员在完成生产环境内风险源辨识工作的基础上,评价各种风险源可能造成的风险强度,确定其中存在的紧急情况,并制定配套的现场处置计划。现场处置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保证现场处置计划的可行性。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现场处置计划的演练力度,确保现场处置计划相关的部门、人员掌握计划执行方式,在正式执行现场处置计划时从容不迫,快速应对处理生产环境中的紧急情况。制定现场处置计划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不同场所之间的区别,避免现场处置计划出现“一刀切”现象;在综合考虑作业活动、生产设备的基础上,根据潜在紧急情况制定解决方案,保证每个岗位都能从容处理紧急情况。

4.岗位应急处置卡。风险管理任务需要落实到企业的每个人员,由于企业生产人员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工种,原则上针对所有人员设置岗位应急处置卡,为企业所有人员处理紧急情况提供精确的指导。人员拿到的岗位应急处置卡,应当包括人员所在岗位的名称、在应急管理中承担的职责、个人岗位存在的危险性因素以及处理事故的方式重点。设置岗位应急处置卡时需要考虑到岗位的重要性以及潜在危险程度,通过风险源辨识确定每个岗位的危险级别,对于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的岗位,作为岗位应急处置卡设置的重点。工作人员通过岗位应急处置卡掌握处理紧急情况的方式,将应急措施用到刀刃上,实现应急管理体系中各司其职的效果。

(二)建立应急知识库

对风险源和紧急情况的处理需要应急手段的支撑,但应急手段的应用效果各有不同,如果应急手段方式相对陈旧,应急管理体系起到的作用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应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国家在应急管理领域颁布新法规和新政策;企业自身生产体系的逐步复杂,也为应急管理带来新的考验。由此可见应急管理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企业应当着重创新应急手段,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推行铺平道路。

建立应急知识库是提升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对企业生产环境内风险因素的辨识结果,总结企业存在的潜在紧急情况以及应对这些紧急情况的措施,作为应急知识库的主要内容。通过应急知识库,能掌握企业生产环境内存在的全部风险源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定位紧急情况出现的位置以及表现特征,说明紧急情况的诱因。在企业生产现场发生紧急情况时,借助应急知识库可以掌握处理紧急情况的措施和路径。在描述应急知识库内容时要注意条理性和标准性,例如采用表格方式体现应急知识库的内容,将应急管理中需要的知识、手段和方法清晰展示在表格中,真正实现一目了然的效果。关于应急知识库表格,需要包含紧急情况、预警信息等多项内容,不仅作为紧急情况处理的参考,也为日常开展应急管理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料。

企业可以尝试应急知识库与信息化模式的融合,借助企业管理平台,将应急知识库学习材料上传到企业管理平台的共享空间中;企业全部部门和岗位人员都可以通过管理平台下载应急知识库资料并开展学习,促进应急知识库内容的深入人心。各部门可借助应急知识库资料自行开展组织学习,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管理平台和网络空间的时效性优势;企业应急管理部门编制的应急知识库资料,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到企业各个部门,促进应急知识库信息的快速传输,也为企业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供详实可行的资料。

(三)监测预警行动

监测预警体系的关键在于判断并获取发生风险的前兆特征,并通过预警方式掌握风险因素的来源和具体程度,为风险管理、处理风险源提供正确依据。监测预警需要考虑到紧急情况复杂多变的特征,根据监测预警的要求建立职能机构管理模式;由监测预警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实际生产部门根据预警信号采取行动应对预警状况,在最短时间内处理管理范围内的紧急情况;紧急情况处理完毕后,由管理职能机构解除预警信号。

结束语: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增强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必经之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的要求落实在日常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知识库预案应急
启东市强化预案演练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