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如何励精“图”治
2021-11-27武六红
□武六红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和“全民摄影”两个新词的出现,折射了当前媒体行业的时代特色。新闻摄影记者在这两股洪流的席卷下,面临很大生存压力。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励精“图”治是必要途径。
一、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面临的生存压力剖析
与文字相比,图片、视频更具直观性,因此逐渐成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因摄影的愈发简单化和大众化,加之新传播媒介的不断涌现,新闻摄影记者和普通民众之间摄影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减,记者专业身份也被不断弱化。摄影记者面临着如下就业压力:
1.生存压力不断加剧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专业的拍摄设备不再为新闻摄影记者所独有,摄影记者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互联网成为新闻摄影作品传播的主阵地,拍摄工作的开展不再依赖于专业的摄影设备,传播也不再局限于报纸等传统媒体平台,各种短视频APP的兴起给摄影记者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新闻摄影部被裁撤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可逆转,新媒体势必成为未来媒体行业发展的主流。报社、电视台新闻摄影设备购买和后期维修成本较高。与传统媒体专业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视频相比,基层群众拍摄的图片、视频时效性及直观性更强。迫于生存压力,一些新闻机构的新闻摄影部被裁撤,在摄影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也在削弱,摄影记者人心惶惶。
3.摄影记者的竞争对手全民化
随着短视频APP等各种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图片、视频的拍摄呈现大众化发展趋势,人们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随意拍摄、上传、分享、评论摄影作品。
因此,摄影记者的竞争对手全民化。虽然有的普通人拍摄的新闻作品在专业度方面不高,可胜在及时性、即时性、真实性强,与当下新闻受众的快餐化、碎片化需求不谋而合。
二、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励精“图”治的策略剖析
新媒体和全民摄影时代的来临,给新闻记者带来一定生存压力的同时,也给行业转型和升级目标的达成带来了机遇。换言之,要想在生存困境中取得成功,励精“图”治是十分必要的。
1.深入现场,呈现最真实的新闻画面
为增强拍摄内容的感染力,新闻摄影记者应最大程度地将新闻事件真实一面呈现给受众,需深入现场捕捉真实画面。新闻摄影记者不仅要深入探索,到别人没有拍过的领域去发现新闻,更要确保新闻摄影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协调。
如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解放日报》摄影记者赖鑫琳前往武汉,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拍摄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照片和视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记者的使命。他拍摄的图片《如释重负》打动了很多人,湖北省人民医院江文洋医生在武昌方舱医院值完最后一个夜班后躺在空床上。“那个画面简直太魔幻了,穿着防护服的他像极了一个宇航员,在太空中执行完漫长又艰难的任务之后,终于落地在地球上的感觉。我二话没说,立刻站在旁边的一把椅子上,把这一幕拍了下来。”赖鑫琳如是说。
2.善于运用镜头来讲故事
“VLOGE拍摄”是自媒体出现后的一个新词,是指通过镜头讲故事,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某方面来讲,在新媒体时代和全民摄影时代背景下,新闻摄影记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合理运用镜头讲好故事,为受众提供深阅读。专业拍摄和普通拍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深度,这也是考验新闻摄影记者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新闻信息爆炸的时代下,虽然摄影作品铺天盖地,但是有感染力和深度的新闻摄影精品还是少数。摄影记者要不断提高拍摄内容的质量,提升业务能力,多做独家新闻。
3.将图片、视频与文字相结合,深化作品内涵
当代社会,技术的不断革新拓展了创作的空间,显著地降低了拍摄成本,提高了新闻摄影作品内容的丰富度和层次性。现阶段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为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应将图片、视频与文字相结合,深化作品内涵。新闻摄影记者必须遵守“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捕捉新闻热点,用“三心(爱心、善心、同情心)”发现新闻亮点,发挥“三力(观察力、敏锐力、捕捉力)”提高作品影响力。只有人走得近,心贴得近,才能用镜头表达时代的变化,用真情感受老百姓的冷暖。什么样的影像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答案是:关注当事人的情感命运的东西才能永存。
新闻摄影记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和全民摄影时代的冲击下,新闻摄影记者与普通大众之间摄影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减。为从根本上提高作品的完整度和价值性,需做好如下工作:深入现场,呈现最真实的新闻画面;善于运用镜头来讲故事;将图片视频与文字相结合,深化作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