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鱼病预防技术要点
2021-11-27况兴国
本报通讯员 况兴国
夏季高温,为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水中细菌浓度过量,就容易导致鱼类感染疾病。因此,夏季需要特别注意鱼病防治工作。现将高温防治鱼病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1 把握水质调控
肥水养鱼是常见的水质调控方法,但采用颗粒饲料精养的高产鱼塘,夏季使用此方法调控水质,反而会加速有机质污染,增加鱼病。
1.1 及时补水
水量减少会加大病原微生物密度,夏季水量应添加至最高位置,水分蒸发或渗漏时,及时补充添加,每7~10天注水一次。有条件时可加入深井水,最好在傍晚时加注,时间不宜过长,以2小时为宜。水温过高时,也可适当换水,但不能大排大换。应做到少量多次,以减少鱼虾的应激反应。换水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晚上或早上,保证水质的稳定性。
1.2 少量多次施肥
根据水色灵活施肥,透明度控制在20~30 厘米。当水体藻类出现老化或死亡时,可以用光合细菌、利生素、底质改良剂等对水体进行调节和底质改良,可有效调节水质。
1.3 生石灰清塘
坚持每隔15~20天使用生石灰清塘,化成石灰乳后撒入池内,每亩用量20~25千克。可以通过沉淀有机物改良水质,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并调节池水酸碱度,使pH值保持在7.5~8.5。在持续炎热的天气情况下,尤其要做好日常巡塘工作,要定时清除鱼塘里的杂物,及时捕捞死亡的鱼并做深埋处理,防止病原体蔓延。
2 控制养殖密度
持续高温情况下,池底由于氧气成分低,容易沉淀有害物质,应加大水质调控难度。当养殖密度过大时,鱼类排泄的污染物超出池塘自净能力,很容易破坏水质稳定引发鱼病。需根据池塘设施条件,合理规划鱼种数量,控制密度,以保持生成污染与自净能力的平衡状态。
3 加强投饵管理
投饵管理要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饲料质量太低容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肝脏色淡,或是肠道病变等问题。需要选择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适中的优质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天气比较热时,要根据鱼的摄食情况、活动情况、水质变化和天气情况对饲料的投喂量作适当调整,一般保持鱼有七成饱,生长的效果更好。如发现鱼摄食较差或出现浮头时,应适当减少投喂量,可少投或不投。
由于水温过高,中午时要开增氧机3~4 小时,可减少上层水温和下层水温出现温差或水质分层,同时对水中有害气体进行暴气。曝气池是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的装置。污水进入曝气池后,与池内的活性泥发生有机反应,有害物质被分解成无害物质,待水澄清后排放。
4 鱼病防治
1.1 杀虫消毒不宜过勤
夏季不宜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消毒过度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造成鱼类缺氧泛塘。适宜每半月使用漂白粉消毒一次,以预防细菌性鱼病,用量约1 毫克/升,全池泼洒。
1.2 定期投喂药饵
每月1~2 次投喂药饵。通常会使用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等原料药掺入饲料中。或者在饲料里加入任意一种鱼服宁、鱼血散等成药,按预防常规用量连喂3 天。每10 天在食场挂袋一次,每天更换,连用3 ~ 4 天。常用的挂袋成分使用100克硫酸铜、40 克硫酸亚铁和100 克敌百虫,两种药物分开时间使用。需要注意的是,鱼类用药需根据病因,在喂鱼时将药物溶解并泼洒在饲料台附近即可。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