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思政融入探索
2021-11-27冯国涛贺婷陈慧
冯国涛,贺婷,陈慧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前言
2014 年,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从做好学段统筹、学科统筹、环节统筹、人员统筹以及阵地统筹五个方面进行了整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责任与任务。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进一步强调了课堂教育在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及基本要求。明确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学习,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明确学习科学知识为人们服务的内在关联问题的内涵。由此可见,将课堂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贯穿于“三全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育人,坚持专业课教师、学术导师、辅导员与管理人员的全员育人,以及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受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影响,以及我国长期来课程设置的特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多数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主要归因于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挖掘;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3]。与此同时,鉴于课堂学习及学术研究的比重差别,目前高校与学术界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然而作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少。
作为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阶段,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研究生课程《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为例(以下简称《写作指导》)在讲授理论与实际写作方法中,突出以德为先,才能做好学术表达,明确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内在关联,以此增强研究生课程的思政教育成效。
1 《写作指导》授课特征
科技论文发表及学位论文的写作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必经之路”,而《写作指导》课程是一门通过写作中德、法、规三个方面为基本准则,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科学方法课。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达成学术严谨性、正确表达学术内容、更好地完成被学科领域及社会认可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写作指导》明确要求作者首先以学术道德修养为前提。科技/学位论文写作要求内容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论文内容,防止内容造假、夸张,误导科技进步;为了不应该的作法,随意增删作者及单位,不按成果贡献大小进行排名;以及其它的无中生有、东拉西扯、欺骗读者等。
《写作指导》明确要求以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为准则,不能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使用其作品的,歪曲、篡改、剽窃或抄袭著作权人及单位的作品。
《写作指导》明确要求以国家写作标准为规范。要求作者以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4-87《文后参考献著条规则》、GB/T 7408-94《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等16 余个国家标准进行写作与表达。
该课程为我校研究生的必修课,主要以各学院按照不同的学科属性与特点分别独立授课,本文描述的《写作规范》除了共性知识外,部分内容是为皮革化学与工程、发酵工程、生物质化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领域硕士研究生所设置。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科技/学位论文写作概论,主要讲授写作中的法律法规及科技/学位论文定义、规范表达。第二部分为科技/学位论文的完整性,如摘要、关键词、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的规范写作与编排。第三部分为英文科技/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第四部分为科技/学位论文在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内的数字用法规范、量和单位的用法规范、图表规范化、参考文献标引与著录规范。
2 《写作指导》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是内容,“思政”是导向。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4]。基于该课程的特点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该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
2.1 建立师资队伍课程思政能力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求课程思政教师不仅要准确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也要敏锐捕捉本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与思政技巧,并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中有机融合,以达到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由具有工科博士的学历背景与思政工作经验的教师组建教学小组。同时要求教学小组相互学习,讨论如何将思政注入教学内容。
2.2 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是课程思政重要的育人形式。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价值观的引领。认清自己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撑。在写作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应该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体现出主观报道自己个人的研究能力与才华,客观上表现是为了国家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的意义。增强了专业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严正性,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同时,以专业知识作为价值引领的载体,改变了单纯的理论说教授课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通过课堂讲授、论文写作实践,充分挖掘在研究生学术规范、学术诚信与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的全过程。主要的思政元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诚信意识。诚信既是人的生活准则,更是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根本。充分认识到抄袭、剽窃、篡改、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前景,也影响了学校、学科的良好声誉,更形成了不良的学术氛围。第二、科学家精神。2019 年6 月,为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5]明确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第三、法律法规。重点将《著作权法》与《知识产权法》相关内容贯穿于《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全课程与论文写作实践中,使研究生掌握科学作品的著作权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要点,培养研究生正确的科技创新价值观,提升从事工程科技领域工作的方法素质和写作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
2.3 理解知识掌握与过程的关系
调整学生学习态度,优化考试内容,避免以期末卷面成绩为最终考试结果为主导,导致学生平时态度不认真,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增加平时成绩比例,比例可以提高至50%,期末卷面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问答、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请、PPT 汇报等。让学生认识课程学习不仅仅是一次考试能够确定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而是一项对学习过程的完整考核。加强学生在今后的科研中养成过程与经历的重要性,不是任何科学与技术都可以书面的记忆或生硬的背诵可以解决的。而是一种过程及经历的综合。
3 结语
通过《写作指导》课程,将“德”、“法”、“规”同时要求中,先将确立正确良好的道德思想,才能正确法与规执行向正确方向进行。加大与思政知识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力度,使研究生在写作规范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诚信上。通过课程思政,把传道授业解惑,使知识性和思想性完全统一。在培养学生正常的求知欲基础上了解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