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一朝显锋芒——喜闻中国工合关于“钢铁基体直接强酸性镀铜技术”鉴定会成果发布的启示
2021-11-27沈烈初
沈烈初
(2021年3月15日)
2021年3月初,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组织了一项电镀新技术(钢铁基体直接强酸性镀铜技术)鉴定会并进行了成果发布,感谢好友袁华同志转来了全套鉴定资料。
这原本是一项电镀新技术的普通鉴定和成果发布,为什么引起了业界同仁的高度关注,并且大家对此议论纷纷?笔者认为这是个好现象,值得重视。该项成果的鉴定,应该是一个从“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维度来观察得出的客观而公正的结论。
电镀是一项既古老,又很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因功能性和装饰性的需求,在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既离不开它,又“讨厌”其某些生产流程会产生有害的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废物,未经有效处理的排放而影响环境。传统电镀工艺中有一些含氰化物的镀种。而氰化物有剧毒,是受到环保和公安部门的严格管控的材料。据称,很多老前辈、老专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曾发起过大规模的无氰电镀攻关,由于受到当时技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没有根本解决相关问题。在此后40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很多同仁继续进行科研攻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一些无氰电镀的技术成果,在局部领域中取代有氰电镀,其中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谓几起几落。所以,这次“钢铁基体直接强酸性镀铜技术”鉴定成果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特别是中央不断强调,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因而,在此大背景下值得业界大讨论。我们只能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来鉴定,即用生产实践的结论来鉴定一项技术成果是否成功,也只有用生产实践来证明其价值的大小。
我为什么会关注一个看似普通的电镀科技成果的鉴定?对该成果的鉴定报告以及相关支撑材料阅读完之后,我不禁浮想联翩。
我已经是87岁高龄,一辈子都在从事机械制造业,深知产品的整机和部件都离不开电镀工艺与表面工程技术,我是从一个用户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产业的。其次,改革开放后,大约有20年左右的时间,我担任过中国电镀协会(后升格为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的负责人,对这个行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一直关心和关注着协会的成长与发展。
我一个学机械的门外汉,如何与表面工程行业同仁们交往和相处呢?我一生有一个信条:“干什么,学什么”,从工作中学、实践中学、书本中学,特别是与一大批老前辈,如胡如南、秦宝兴、沈品华、王一夫、胡铁骑、刘仁志等;中生代的林安、胡国辉、赵国鹏、柳斌等;地方电镀协会的李长春、董方钰、张梅生、王国祥、曾湧、周吉林等以及搞高端电镀装备的黄广炳、袁华等(还有很多同志,不再一一列举),在共同的工作中向他们请教,向他们学习,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但我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知识,至今还与他们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并随时请教他们。
这次鉴定会是对淄博安良新材料有限公司发明的“钢铁基直接强酸性镀铜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评价。该企业从2003年就开始研发此项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攻关并不断改进,从实践攻关成果而探索其机理,一步一步地才取得今天的创新工艺的发明。其中多次从配方的筛选,到对中间体和不同的添加剂进行过无数次的实验,再经过用户生产实践的反复考验和改进并不断完善,直至获得骄人成就。其付出的艰辛与甘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真可谓“十年磨一剑”。而“鉴定”只是这项新工艺发展的一个“驿站”,今后任重更道远。
鉴定会选在张家港市进行,也就是为了现场考察该市鸿盛精密制管有限公司钢管镀铜车间采用该项工艺技术且已运行了3年的生产线。10位鉴定委员是来自业界的产、学、研、用各个领域的资深专家、教授,颇具权威性。这些鉴定委员事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有的还亲自做了实验来验证,加上有权威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多家鉴定机构就各项指标做出了客观鉴定)都出具了检验证书;并有3家用户企业在不同产品上采用该技术后的使用报告;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还为该项目出具了科技查新报告,其结论为:“未见与该项目所述的特征相同且指标相当的报道。”
鉴定会中,委员们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质疑、切磋,然后慎重地得出鉴定结论。可以说,这是一次严格的、高水平的、公正的、可信赖的鉴定会,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完全值得信服。
过去常说,千里马有,经常有,但是伯乐并不是经常有!但是这一次看到以储荣邦老师为首的一批伯乐,包括胡如南教授、刘仁志老师等等,他们支持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而且是带有颠覆性的创新,意义十分巨大。这一个典型应该大力宣传,这就需要老的一辈要提携后辈(亦即青年的一辈);青年一辈则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向老前辈学习,在老前辈的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明,而且是颠覆性的创新。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待认识和探索,这也必将会使该新技术更加成熟和完善,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社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几点启示和建议:
首先,我个人认为目前电镀技术由于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特点(推论至表面工程技术,下同),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为制造强国提供的高端机械装备和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端消费需求的高端日用机电产品和轻工产品的差距还很大,需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尽快转型升级,主要靠创新。目前行业内仍旧偏重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应努力并尽快实现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其次,应实施清洁生产。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电镀分会曾在上个世纪的“温州会议”上就提出要贯彻清洁生产。大约在2003年左右发布了“北京宣言”,制定出行业内贯彻清洁生产的方针。要在工艺全过程实施节能、节材、减排,加强三废治理,研发相关环保设备,以实现达标排放。从加强培训清洁生产的审核人员、电镀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到制定相关标准等,有步骤地展开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电镀行业协会是全国第一个实施清洁生产的协会,得到了环保部门的重视。因此,在新时代要积极贯彻新理念,即坚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速发展,创造新成果。
第三,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必须抓住“三硬”和“三软”。“三硬”即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的结合;新材料是基础,新工艺是核心,新装备是载体“新结合”。笔者认为新材料是工业4.0 的基础,也是我们电镀技术(包括表面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如新的中间体,各种功能的添加剂,纳米材料和稀土元素等。“三软”即工业“App软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5G网络(含F5G,即有线5G)和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与先进的ICT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目的是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满足各方面用户的定制化需求。“三软”是手段,“三硬”是目的,要用“三软”的手段促进“三硬”的发展。
第四,一定要实现“产、学、研、用”的结合和“老、中、青”的结合。大力协调和推进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这次新工艺技术的鉴定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五,实践知识比理论知识更重要。要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指导下一次实践。而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比学历更为重要。
第六,以目标、问题及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目前问题在于其成果、样机、样品需要跨越“死亡之谷”进入产品开发,使其转化为商品,为最终用户所接受,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困难,需要毅力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本案例即能说明这一点。
最后,建议利用这次鉴定的案例,在业界开展一次“头脑风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速技术、生产、管理从跟踪型向原创性发展,技术上鼓励颠覆性创新。对于很多创新,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实现跳跃式前进。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电镀行业的专业人士,才疏学浅。以上仅是从一个用户的心态出发而呼吁的,恳请行业内的同仁指正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