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路径研究
2021-11-27黄培培
黄培培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红光小学,河北 霸州 065701)
新课改后,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有所增加,这使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陷入学习困境、遭遇学习难题。长期发展下,若学生未及时调整学习习惯,弥补学习缺陷,就会产生消极心理,逐渐抵触数学学科,形成学困生问题。对此,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困生,应耐心指导、密切关注,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问题,通过针对性整改,全面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困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切实加强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实现良好发展。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数学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与其他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又具有一定关联性。同时,数学学科的理论知识较多,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极易遭遇学习困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打下良好基础,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体系,这样才能加强其学习成绩,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步入高年级做好准备。但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困生在遭遇学习难题后,逐渐丧失了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效率日渐低下。对此,数学教师需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应明确此因素对学困生的重要影响,以此为切入点,将培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转化工作的第一步。
(二)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发现,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困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困生缺乏课前预习习惯、课后复习习惯,在课中讲解时,也没有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问题,与教师的互动、沟通较少。同时,部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不愿意寻求教师与其他同学的帮助,这使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了其学习效率。特别针对数学学科而言,各知识点关联密切,若学生未能扎实掌握旧知识点,自然无法高效学习新的教学内容,长期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听不懂、做不对,影响了其学习成绩。对此,数学教师在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时,应重点分析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在找出其不良问题后进行针对性整改。
(三)学生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每个班级都有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当此类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时,面对一些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就会存在进度跟不上、内容听不懂的情况。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加上学困生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因此没有与教师及时沟通、及时交流,导致学生堆积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长期发展使学生陷入了学习中的恶性循环,影响了其学习成绩的提升。对此,数学教师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落实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良好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影响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其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此,在转化学困生时,数学教师要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帮助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良好信心。针对学困生而言,其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围绕此类学生的喜好需求,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趣味教学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其学习专注力。例如,针对“方向与位置”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捉迷藏”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小学生的玩乐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学习思维解决学习问题,明确方向与位置的相关概念。又如,教师在讲解“百分比”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介绍“钓鱼岛事件”,要求学生结合钓鱼岛的面积,按照本课知识点计算钓鱼岛在我国的占比。其中,教师需要适当整合新旧知识,在讲解新知识点的同时,指导学困生复习过往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迁移整合能力。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应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充满乐趣,不断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成就感。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困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使其不断夯实学习基础,在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同时,认真改善各项学习问题[1]。
(二)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习惯
预习和复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对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有效转化学困生,数学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需帮助学生高效开展预习环节,使学生对新知识点形成初步了解,加强学生在课中的学习效率;而在课后复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回顾本课存在哪些学习问题,在统一整理后,采用小组探讨或教师辅助的方式,帮助学困生夯实知识基础,解决学习难题。其中,教师还需关注学困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应培养学困生形成耐心倾听的习惯,加强学困生的学习专注力,如跟进教师的讲解进度,及时记录学习问题等,这样才能全面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除法”一课中,教师在讲解前要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使学生自主预习本课所讲内容,可以先借助工具书等方式,初步理解本课知识点。随后,在课堂讲解中,教师要提问学困生,了解学困生未能及时“消化”的学习问题,如除法的计算过程等,通过带领学生重点分析,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所学内容。最后,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复习任务,如除法计算题目等,不断加强学生对除法知识的掌握,帮助学困生巩固学习基础,为后续知识点的讲解做好铺垫。通过此种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改善学困生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消除其学习难题的同时,培养学困生树立良好信心、提高学习效率[2]。
(三)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相较于优等生,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比较落后,在理解数学问题时需要一定时间,或进行反复揣摩才能掌握相关知识点。对此,在转化工作中,数学教师不能一概而论,要求学困生跟优等生的学习进度一致,以免其学习问题越积越多。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即“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分、秒”的相关知识时,针对优等生,教师可适当拓展其他内容,在原有难度上有所提升,进一步加强优等生的学习能力[3]。而针对学困生,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还需带领学困生开展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简化学困生的理解难度。同时,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实践操作,认真观察,应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其逐步掌握时、分、秒之间存在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有关“计算”的问题时,教师不要带领学困生开展题海练习,要结合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为其设置针对性的计算目标,如固定完成多少题目等,逐步加强学困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此种方式,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帮助学困生实现良好发展[4]。
三、结语
总结上文所述,转化学困生旨在改善其学习问题、提升其学习成绩,帮助学困生实现良好发展。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困生足够重视,应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耐心指导学困生改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师需重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调动其学习自发意识,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应立足多个角度,帮助学困生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通过分层教学,逐次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有效落实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