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措施分析
2021-11-27郝巧珍
郝巧珍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东升小学,河北 霸州 06570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要长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练习,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正确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开展思维培养。数学学习需要学生不断积累过往经验并加强知识吸收,同时学生通过不间断的练习,强化知识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长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相互转换,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空间,使学生能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地点,但在现行数学课堂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及时分析并探究解决策略。
(一)知识的简洁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只是通过文本语言进行传递,文本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简洁性,这也导致数学知识存在局限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将文本知识运用通俗的口头语言表述给学生,并积极举例子,让学生能更好理解知识内容。比如在讲有关直线的定理时,课本中的知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记住定理和公式,而是要运用动画演示,直观展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因,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加深知识体验,从而内化吸收。
(二)知识的差异性
教材内呈现的知识还拥有学科本身的结构性特点。例如,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概括性以及跳跃性、复杂性等,教师要针对知识结构特点,了解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知识结构,充分认知学生结构中的不完整。当教材知识与学生思维发展存在差异性时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之间可能有断裂现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章节备课,了解知识的排列性规则以及各个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理解知识存在独立性又拥有联系性。
(三)知识的复杂性
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内容较多,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小学数学教材并不是按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顺序有效排列的,但也并不是知识相互独立的状态,而是存在着密切关联。在教学时,教师如果忽视知识之间的关联,只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则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掌握数学知识,不能形成自身认知结构,甚至影响学生后续发展[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育的影响因素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能将抽象内容快速转化为形象具体内容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会对后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点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的影响因素。
(一)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运用的教学观念无法与现阶段学生发展和思维能力相适应,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并没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也无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时仍然以知识传授和吸收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忽略了学生思维、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运用
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沟通方法,没有根据学生自身个性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特征选取有效的沟通手段,运用口语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描述数学内部的抽象概念,导致学生无法开展相应活动,更会造成学生理解知识的障碍,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2]。
(三)教材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抽象,具有高强度的概括性。但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案例和抽象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充分吸收,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氛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师只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在良好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会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更不能展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意味着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措施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在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尊重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成果。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为学生设计各类教学环节。第一,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手段、观念、方法,了解素质教育内容,明确素质教育要求,进而在实际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以教师为引导,开展有效教学。第二,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各类教学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确保学生能踊跃参与课堂活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二)加强思维引导
在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时,首先要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语言抽象,但图形是具体形象的,图形比数字具有更多的直观性。数形结合的表达方式能将抽象变具体,让学生直接理解数量关系。其次,对于数学中具有抽象化的知识,教师需要借助各类教学工具,通过图形传递知识内容。这种方法能解决教学中的几何图形问题,以此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积极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3]。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公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许多教师只是进行笼统讲解,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周长公式,这种学习方法枯燥乏味,也极其容易遗忘,想要达到理解性深度记忆,就需要掌握学习方法,教师着重分析公式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这样计算,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在解题中掌握公式的真正运用方法,这不仅能加快学生记忆时间,也能使学生在日后的运用中游刃有余。
(三)创建和谐关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有些问题无法通过自身进行解决,这时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肩负起帮助学生的责任,运用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和差异性针对性讲解,不仅能培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能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及时反馈问题,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传统的被动接收信息,让学生发挥潜能,教师要在适当时机进行有效引导,将课堂内的大部分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讨论、自由探索,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4]。
(四)结合生活实例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教学主要内容与生活相互联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数学知识点,因此,教师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主要切入点,将抽象概念与生活实例相互连接,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5]。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平时在超市时的购买习惯,将教室创设成购物商场,学生扮演消费者或售货员,通过模拟购物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设置不同教学情境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学习中,之后再通过情境演示,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往往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提高逻辑思维水平等。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后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以满足学生知识吸收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更能帮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