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退役士兵角色转换中的作用研究
2021-11-27刘伟
刘 伟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随着21世纪以来军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军队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态势,国防力量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军队体制改革的加快也给部分军人带来了面临复退的问题,这对于地方政府的优抚安置工作迎来了改革时期的新挑战。优抚安置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协助有需要的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其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1]。如何发挥好政府力量协调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帮助退役军人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高效地融入地方生活,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优抚安置工作的新征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为军队建设奋力前行的战士们。
一、社会工作促进退役士兵角色转换的现状概述
(一)社会工作发展对于退役士兵角色转换的影响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由20世纪50年代引入中国,在本土化进程中取得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成果。在新形势下,需要认真梳理已有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并积极培育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提升退役军人安置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2]。过去四十年,特别是近十五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紧紧抓住了各种结构性机会,在社会、政治、行政和管理层面,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3]。随着当前基层社区共建项目在快速发展,各地区都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社区共荣建设,这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时代的契机。
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将会共存。由于路径依赖,行政性社会工作还会依政府的行政框架和经费支持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责任,而专业社会工作在这个框架内可能会处于相对辅助的地位[4]。因此仍需发挥以政府安置部门为主导力量,积极地探索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为士兵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以加快社会融入,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社会工作遵循以“助人自助”为价值导向,秉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顺应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随着安置政策的不断深化,社会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这将为帮扶退役士兵提升回归地方社会的价值,促进角色的快速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二)社会工作在实践应用中的现状
1.专业认可度尚待完善
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是教育先行,有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数,加上本土的实务经验有区域文化的影响,在实务应用上属于初期探索阶段。曾经历过政府包揽一切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人,面对社会领域的社会工作,难以快速建立信任[5]。当前也只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城市有着先行先试的经验,难以形成规范化的应用模式做到全面推广。我国在退役士兵的工作上一直是以民政部门为引领,长期以来的传统意识还没有被打破,只有在社会工作服务中不断提高服务成效,才能够加深社会大众的专业信任。
2.提高针对士兵群体的实务经验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在退役士兵群体工作的展开上,尚需继续形成合力。目前对于以退役士兵作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实务模式相对较少,缺乏合理的介入方式,加上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的过程中对于军旅生活独特的环境也缺乏同感认知,难以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构成“人在情境中”的场景需求。因此在开展帮扶工作中需要结合个人现实情况,在梳理分析其症结的基础上做好相应调整。
3.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
当前社会组织在参与优抚工作上缺乏长期有效的社会化模式,在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上公益基金的占比也比较大,有些还未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内。随着当前政府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的调整,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短期内在数量上得到了快速的增长。由于短时间内缺乏专业人才,往往聘用大量缺乏实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以及缺乏理论基础的社区工作人员,以扩充机构工作人员紧缺的现状,从而导致社会组织机构在对服务对象开展工作中缺乏及时、准确、有效的需求评估。针对不同地区的基层服务在政策落实的程度也各有侧重,因此目前需要不断提升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建设。
二、社会工作在退役士兵角色转换中的作用分析
(一)积极地发挥引领者角色
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价值,对个体和群体差异的接纳和尊重,对关系的重视,使社会工作成了天然的协调力量[6]。退役士兵们从“军营”到“地方”,面对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有时会无所适从,觉得自己备受打压未达到心目中的理想预期。及时地发挥好社会工作的优势,可以逐步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排解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厘清社会现状与军旅生涯的结构化差异,结合自身的现有优势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加快自身建设的转型。
(二)优化优抚安置运行机制的建设
近年来在强军兴军新征程的号角下每年都在优化军队内部机制改革,以形成新形势下的作战能力要求。由此也带来每年退役人数增加所引起安置问题的同步上升,仅仅依靠民政部门开展安置工作难以形成全域范围内的覆盖。积极地引入具有第三方力量的社会工作能够帮助他们较快适应社会转型发展,它所遵循的服务理念能够有效结合到社会组织中,通过链接不同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使得在退役士兵安置的运行机制上可以有多路径的展开。
(三)提高退役士兵优抚安置质量
社会工作服务是有计划的,是充分动员相关各方积极参与的,是以协调相关各方关系、促进和实现善治为目的的,它的精细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7]。发挥社会工作在心理辅导以及链接各方资源的功能,可以使其在工作中逐渐适应新常态的地方生活节奏,以带动同类群体形成良好的互动。传统的优抚工作,职责和内容都比较清晰,而且是“硬工作”,大多涉及物质照顾。而社会工作则主要致力于能力增强和社会关系拓展,是“软服务”[8]。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能够符合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在服务中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加快服务成效的产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型的同时可以使社会工作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三、发挥好社会工作在退役士兵角色转换中作用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制度保障层面
建构符合中国本土的退役士兵工作制度,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对于优抚安置工作从业人员和安置对象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发挥好上层建筑的正确引领,对基层工作的实务经验做好总结,能够使退役士兵的安置道路得到不断的优化。因此需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做好评估与归纳,积极地向政府部门根据反应现实问题,尽快建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保障制度,以惠及广大的退役士兵群体。
(二)社区治理层面
1.开展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主题教育
部队为形成最大化的作战能力要求,统一好思想意识是关键。当战士们回归到地方生活后,也迫切地需要有一个思想的引领促成他们的顺利的回归。以主题教育的方式开展活动衔接好他们所处的军营文化氛围,能够在教育活动中深化认识加快转变参与到地方建设。社会组织在退伍初期定期地开展主题教育工作,把握士兵群体的思想意识状态,对于出现的疑虑困惑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通过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主题教育的方式,能够借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力量形成一个新的主题教育方式,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思维视角加快转变思维模式。
2.积极协调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对于艰难职业选择时期的士兵群体来说,解决好就业问题是退役后生活保障的前提,因此对于每个退役士兵来说都希望有符合自身期望的岗位需求。通过借助社区力量的资源优势,为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职业选择的困惑,在服务中引导他们生成新的认知视角,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兴趣做好入职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就业初期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通过社区服务平台还可起到二次的优化作用,帮助其充实对职业的认同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路规划。
(三)部队合作层面
时代在变,使命在变,但部队的优良传统仍旧一以贯之地走在时代前沿。信息时代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积极地倡导军地合作沟通更加有利于促进退役士兵群体的时代适应性,同时军队的传统英雄精神力量结合到地方文化中也是构建军地两用人才的伟大创举。这就需要部队和民政部门做好军人退伍的协调工作,双方积极地为提高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努力。部队要搞好军人适应军地转换的心理疏导工作,民政部门要认真开展退伍军人职业训练、技能训练、技能鉴定、职业推荐等工作[9]。可以针对不同的退役士兵问题积极地与部队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模式,多角度地站在部队的视角分析原因,便于在开展工作中形成军旅环境的特定场景需求,在依托于军旅背景下把握问题的解决方向。
四、结论
退役士兵是军队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回归到地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的发展顺应我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所具有的专业服务契合士兵群体的刚性需求,对于军人职业适应转换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将最大化的保障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质量,对于促进我国军队、社会的同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