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作用探讨
2021-11-27徐辉
徐 辉
(郑州技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职院校逐渐提升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探索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基于职业教育背景下,加强探索法律思维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强化法治观念,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职业观,确保中职院校培养大批量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关于法律思维方式基本理论的分析
法律思维是指对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解决,并运用法律逻辑思维进行判断、评估的思维方式,是职场人员在法律实践过程中需要全面学习的思维观念。基于法律职业持续有序发展,法律思维方式逐渐彰显在职业道德中。就其问题本质看,在法律相关问题处理过程中,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保证判断的合法性,合理界定权利、义务分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我国现阶段建立法治社会、健全法律体系的必要性,促使人民大众法治理念的成熟。法治本身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相关人员在研究中认为,法律思维方式突破法律职业局限,并逐渐渗透在社会大众、院校学生思想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健全的法律思维方式。中职院作为人才培养载体,不断向社会输送大批量技能性人才,在中职教育中运用法律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更加规范化自身的道德品质,规范中职学生道德行为品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探究职业道德与法律思维二者之间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运行发展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道德和法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应当遵守的规范。影响道德素质的因素诸多,社会善恶标准、舆论、传统风俗习惯等均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具体体现在职业领域中,道德则转化为职业道德,是社会岗位职场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新时代下职业道德成为企业岗位聘用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此中职院校必须基于职业教育视域下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思维,推动学生职业道德水准的提升。道德与法律本身是相互促进的,道德也是法律的补充,并在道德规范演变中,形成规范的法律条文,遵守法律也是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从业人员自身职业素养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法律法规各项规定也反作用于从业人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保障社会秩序稳定[1]。
三、法律思维在职业道德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职业道德素养涵盖了诚信、敬业、公道等要素,中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优化教育环节,促进教育公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职业道德含义,基于法律思维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意识,遵守法律法规。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院校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将职业道德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法律思维与职业道德的认识。同时,为提升中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院校方面要打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强化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实践平台,体验职场工作,在企业管理者引导下,到岗实习生必须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我行为,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并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强化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素养是中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从业底线,院校方面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在具体职业岗位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例如在银行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通过不法手段谋取个人利益,坚决不可触及法律;基于此,将法律思维灌输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将依法治国方针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确保学生在实际的职业场景中运用法律思维实际遇到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需要将法律思维作为重要的载体,将爱岗敬业精神融合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学生在岗位实践中,要加强反思,不断学习实际职业场景中,应当遵守的各项规则[2]。教师自身要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思维,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为根本,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促使学生强化职业道德和法律思维的融合,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夯实基础,彰显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将法律思维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规范学生在校行为,为学生迈入职场奠定基础,确保学生在岗位实践中能够融会贯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遵守行规、展现优良的职业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