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新业态:2020年中国纪录片创作发展透视
2021-11-27韩飞胡淼
韩 飞 胡 淼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纪录片发挥了“国家相册”的价值,主流气质更加明显,记录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社会功能进一步拓展。中国纪录片在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中整合国家与集体记忆,凝聚社会共识;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照中记录如火如荼的时代变革,为当下书写影像史记。此外,纪录片的关注领域更加广泛,文本形态在新技术、新市场主体等力量的共同加持下,自我革新态势明显。这丰富的业态图景是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共构、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合流推动下形成的,为中国纪录片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启示与思考。
一、国家叙事视野下的新主流表达
“国家叙事”通常用来讲述国家的故事,塑造国家的记忆,增强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依赖感、自豪感,培育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忠诚。[1]2020年,三件大事关乎国计民生,成为2020年度国家叙事的重要内容。第一,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并最终控制住病毒在我国的蔓延;第二,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神州大地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扶贫和脱贫故事;第三,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了浓厚的纪念热潮。围绕这三件大事形成了2020年度纪录片创作的三项重大题材矩阵,即抗疫题材、扶贫脱贫题材和抗美援朝题材,这三类题材的年度创作成为拉动2020年中国纪录片成长与影响力释放的三驾马车,是主流市场与主流价值融合的新主流业态的核心体现,中国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得以彰显。
(一)抗疫题材纪录片:疫情防控的深描记录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疫情防控经历了从“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变化。在利用纪录影像进行有关疫情的舆论宣传引导方面,也坚持了对内、对外两个维度。对内,是在真实记录并反映疫情实况的基础上,以正能量价值内核为导向,积极引导社会情绪;对外,则是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将事实呈献给国际受众,以正视听。
在创作上,纪录片《同心战“疫”》以官方影像史记的笔法,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历程。《第一线》《生命至上》《生死金银滩》《英雄之城》《金银潭实拍80天》《生命·方舱》等将镜头聚焦重症监护室、方舱医院、火雷神山医院、居民社区、志愿行动等,对武汉疫情防控进行了多角度描绘,记录了武汉一线人员的艰难奋战。《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采用Vlog(视频日记)的创新方式,借助亲历者的个体主观视角,记录和讲述武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温暖故事,以微叙事彰显大情怀。此外还有《今日龙抬头》《2020春天纪事》《温暖的一餐》《冬去春归》以及《生命缘》《人间世》《中国医生》等知名IP纪实节目推出的抗疫特别版本节目,也取得一定反响。
此次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中国的全民战“疫”,同时也受到全世界关注。纪实影像作为低文化折扣率的“国际语言”,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华儿女奋力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CGTN推出的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生死之间》对外展现武汉抗疫现场实况;《新冠肺炎:与魔鬼的战斗》以中外合作的方式在海内外播出;中、意合拍纪录片《我们在一起——中意携手同心抗“疫”》表达了两国共同抗击疫情的实况与深厚情谊;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推出的纪录片《中国抗疫志》,侧重多角度尤其是外国人视角对中国抗疫的客观解读,登陆欧洲新闻台黄金时段。以上纪录片不仅对中国的整个抗疫图景进行了深描,还展现了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抗击疫情新经验和新方案,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大国担当,及希望与全球共同应对挑战的愿景。
(二)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国家战略的影像阐释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成为本年度纪录片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主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持续推进脱贫攻坚重点纪录片的创作和排播,多次召开创作推进会,落实扶持政策,推动脱贫攻坚重点纪录片的制播。
扶贫和脱贫题材纪录片呈现出层次丰富、视角多元的特征: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地方聚焦;既有宏观战略阐释,也有从小处着眼,从一个村庄、一户人家的变化洞见整个社会的变化。其中,《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脱贫大决战》《中国扶贫在路上》《遍地英雄下夕烟——致敬脱贫攻坚的人们》等以纪实手法,选取多个典型案例、人物和事迹,多点化、全景式反映脱贫攻坚全貌,呈现中国大地上的扶贫脱贫故事。《淘宝村》《我的扶贫年》《最是一年春好处》《承诺》《同饮一江水——广东、广西携手协作脱贫攻坚纪实》《决战美丽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七仙女”唱出致富经》等作品则通过局部深描,绘就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百景图。
当下,纪录片成为国家宣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突破过去“形象化的政论”的模式,以“小正大”的创作理念,结合生动的案例和人物故事,形象化阐释宏观战略议题,配合国家进行议程设置和政策沟通。扶贫脱贫主题纪录片创作,体现出了中国主流纪录片在新时代的使命和价值。
(三)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国家记忆的召唤凝结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围绕“抗美援朝”主题进行创作的纪录片傍焦这一国家纪念仪式,并以历史文献与政论阐释的形式召唤这段珍贵的国家记忆,唤起大众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在当前语境下鼓舞士气,发挥着文艺培根铸魂的价值。
《为了和平》《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刀锋》《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等抗美援朝类题材纪录片呈现出一些主要特点:一是在类型上,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呈现出历史文献与政论片相结合的特点,重视历史影像文献的发掘整理和当事人的第一视角表达,同时述论结合,深化立意;二是在创作上,几部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制作周期大多较短,但故事讲述扎实,结构上自成一体,形式上融入多种元素,在同一主题和题材下实现多样化表达;三是在传播上,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在2020年10月中下旬集中推出、形成规模传播效应;四是在价值上,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凝结和建构了国家记忆,提振了民族士气。[2]
在国家记忆的承载上,媒介发挥着建构记忆和诉诸认同的作用。国家没有稳定不变的认同,国家认同通过媒介和话语文本被不断地建构和形塑。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在2020年的集中推出,并产生重要影响,是作为特定媒介和话语文本的纪录片询唤国家记忆、建构认同的一次有益功能实践。
二、多元动能与公众消费推动下的类型与业态革新
当前,在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共同驱动下,中国纪录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媒体体制机制变革、技术赋能、市场与公众消费等构成的新驱动力不断推动着纪录片的类型突破与边界延展,推动着纪录片的商业模式创新。
第一,IP纪录片深化商业化开发与品牌延续。IP开发与品牌打造是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到更高水平的直接体现,纪录片的产品属性更加明晰,有利于市场动能的进一步释放,促进以纪实内容为核心的纪录片产业价值链延展。2020年度推出的《航拍中国》第三季、《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功夫学徒》第二季《走读中国》、《早餐中国》第三季,以及腾讯的“风味”IP三部曲《风味人间2》《风味原产地·甘肃》《风味实验室2》,爱奇艺《此食此刻2》《天下一锅2》,优酷《古墓派互动季》、《日出之食》第三季等作为IP纪录片的典型代表,利用之前积累的人气与口碑,季播化推出,持续深耕品牌,在话题或商业上取得一定反响。
第二,流量与用户导向助推纪录片边界拓展与类型创新。中国纪录片正进入“网生时代”,呈现出产业格局上的“融媒化”,生产创作上的“网络化”,内容形态上的“网感化”和观看受众上的“年轻化”相结合的特质。[3]在流量与用户驱动下,制播主体更倾向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进行内容生产与分发,追求内容与用户的精准匹配。例如致力于“年轻态”探索的纪录片《十三行》通过萌宠动画、真人实景体验等新元素来呈现十三行的历史与当下;《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继续以微纪录形式、借用多种表现元素讲述国宝前世今生故事;《人生第一次》贴合网络年轻受众的观看喜好,采用颇具网感的表达方式以及文艺格调的美学追求,聚焦重要人生节点的“第一次”,记录中国人的生活观和生存哲学;校园人物系列纪录片《我是××生》,以“不为人知的大学专业”为切入点,深化创作平台与年轻基因的深度勾连。各网络平台对于年轻用户的争夺助推类型化内容的产生,涌现出如《电子竞技在中国》《来者何人》等竞技题材纪录片,人物纪实系列的《时代我》《国产艺术凌凌捌》《我在中国做电影》,以及聚焦房产中介行业的《中间人生》《街角风云》等作品。此外,在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UGC内容创作风口,也有《烟火人间》《手机里的武汉新年》等以网络UGC内容为素材剪辑组合而成的纪录作品,革新了纪录片的生产范式和美学样态。
第三,“纪实+”为核心的内容圈层突破现象凸显。当前,纪录片向“网生时代”的纵深迈进,更加贴合市场上的主流年轻用户。在破圈思维下,纪录片与其他视听文本和元素嫁接,形成新的泛纪实内容形态产品,丰富了“纪实+”模式的内涵。[4]被片方定位为国内第一步互动纪录片的《古墓派·互动季》加入了探险、盗墓、悬疑等新颖元素,基于交互机制实现沉浸体验;名画真人番《此画怎讲》,以轻喜剧形式、真人演绎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讲解名画。此外还有许多将真人秀、人物访谈、体验等元素与纪实手法结合进行整合创新的产品,如《十三邀》《十三游》《幸福实验室》《冲呀,蓝朋友》等。通过对新元素的发掘、嫁接、整合与创新,纪实内容生发出新的产品矩阵,是以“纪实+”为核心的内容圈层突破现象的直接体现。
第四,影视幕后纪录片在2020年度继续涌现,如《虎·破》呈现了电影《八佰》制作过程,《我们:〈夺冠〉幕后纪实》反映了电影《夺冠》拍摄中主创对女排精神的探寻和表达。此外还有电视剧《在一起》幕后纪录片,以及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第三季的幕后纪录片《街舞人生》等。借助影视剧或综艺节目的热度和口碑,幕后纪录片实现了依托主体IP品牌的“傍焦传播”,同时以衍生形态传播反向吸引用户,实现用户向主产品的回流。幕后纪录片成为头部影视、综艺产品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释放的重要抓手,这也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呈现出的新的业态特征。
三、多元类型中的立体中国图景建构
当前,产业化发展与多元社会功能的拓展,促进了纪录片品类的多样化,同时中国纪录片总体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实现了对一个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多元深刻观照。
2020年,自然地理类纪录片通过对“美丽中国”的形象拾取,完成了一种“风景民族主义”表达。以《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为代表,作品创新性地以大规模航拍营造一种“鸟瞰美学”,全景化、多层次展现中国广袤的自然地理风貌、历史人文景观及经济社会发展,生动呈现了当下中国的生态之美、发展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在对祖国风光美景的深情凝视中,询唤着观众的民族自豪与国家认同。《花开中国》《大地情书》《蔚蓝之境》《潜行中国》《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同样也是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符号为表意系统,传递对这片山河大地的共同情感。此外,《鹭世界》《天行情歌》《昆虫的盛宴》《三江之源》《看春天》《米尔斯探秘生态中国》则以自然和动植物符号为介质,探寻生态中国,阐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延续对中华文脉的影像观照。历史情景演绎类纪录片《中国》巧妙将历史人格化处理,以东方写意之美勾勒中华思想和文明的发展脉络;《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精选从魏晋南北朝到唐的珍贵历史文物,以“国宝”为符号表征灿烂悠久的中华历史文明;《记住乡愁》第六季守正创新,以“古城”为符号,表征文化传承与发展;《西泠印社》选取中国金石篆刻文化的精神高地,通过对西泠精神的探寻,表征士人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在故宫迎来600年大庆之际,《我在故宫600年》延续爆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实观照精神,细致讲述故宫古建保护人的故事。此外,《伟大诗人杜甫》《大儒朱熹》《张謇》等将中华文化精神与民族品格内化于著名历史人物,以大师形象照亮当下;《掬水月在手》《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等展现当代文学艺术名家形象;《中国美》《遇见工匠》《百年巨匠》等亦是传递匠人大师精神;《星空瞰华夏》《璀璨薪火》《中国石窟走廊》《与古为友》《大唐帝陵》《敦煌宝藏》《五禽戏》《炮火下的国宝》则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与传统文化内涵。
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纪录片塑造现代化中国形象。近年来,中国创造了一座座人类工程奇迹,实现了一项项重大科技突破,这些成就成为中国迅速崛起的象征。在此背景下,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纪录片应运而生。2020年,纪录片《大工告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多方位展现了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成就及其创新历程,完成了中国故事的新符号表达;《火车上的中国》生动呈现高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及技术创新背后的世界性贡献;纪录片《北斗》全景式介绍讲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呈现这一航天工程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微纪录片《飞吧嫦娥》紧贴时效,解读中国探月工程的科技亮点,引发观众关注;《Hi,火星》同样以系列微纪录形式,揭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全过程,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过去,流行于海内外的中国形象要么是长城、故宫等传统元素,要么是熊猫、功夫等常规符号,新元素缺少、新视角缺失、新阐释缺乏。如今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纪录片将机场、高铁、北斗导航、嫦娥五号、天问一号、蛟龙号……这些现代化符号搬上屏幕,以纪实影像手段聚焦当代中国诸多影响世界的重大工程项目,展现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和进展,以及世界性贡献,不仅是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策略。
城市文化与体育类纪录片呈现出活力中国形象。《而立浦东》《深圳:明日之都》《广府春秋·如往如来》《梦想在海南》《澳门二十年》《遇见澳门》《寻味东莞》等纪录片以纪实影像表征城市过去与未来,多在特定宣传节点推出,促进当代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体育类纪录片如《棒!少年》《告别十二岁》《冰雪道路》《雪板的尽头》《无畏的旅行》《跑者的世界》《篮球少年》《不止冠军》等涉及冰雪运动、棒球、足球等多类体育事业,传递体育精神,建构活力中国。
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呈现真实生动的当下中国。《城市梦》《真实生长》《两个人的合作社》《往事如歌》《中国喜事》《天时·戊戌志》《小城阻击》《生生》《高考2020》以及大量在疫情和后疫情语境下涌现出的多元纪实作品,在脱贫攻坚战中被镜头聚焦的一个个乡村、家庭样本切片等,构成了2020年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的主要内容景观。
四、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合流下的“新主流”创作展望
纵观2020年的中国纪录片创作,大部分纪录片创作背后既有代表主流价值的国家力量,又有主流市场的推动力量,呈现出一种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合流的态势。影视创作领域呈现的这一新特点也被概括为“新主流”。所谓“新主流”,其内涵被概括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5],指“既注重主流意识形态表述,又积极寻求商业化运作”[6]。新主流纪录片是一种既被大众市场接受,合乎人民文化消费需求,又蕴含主流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产品,实现了国家话语与市场话语的整合。以2020年作品为例,《航拍中国》第三季等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在广袤的地理文化符号中构建认同,进行爱国主义表达;《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等文化类纪录片以年轻化语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文化自信;《中国》等历史类纪录片以创新美学形态书写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本年度围绕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和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这三大主题创作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新主流纪录片的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一直在意识形态工具与大众消费导向下的市场产品之间徘徊,这源于其背后的国家话语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博弈。如何缝合国家话语与市场话语,实现两者的整合统一,政府、业界、学界在不断探索。2020年中国纪录片呈现出的创作和业态景观,正是国家话语与市场力量正在实现共构、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走向合流这一趋势的反映。
契合主流市场需求,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以此实现主流文化传播、主流价值弘扬,释放纪录片的多元功能,以文艺培根铸魂,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国主流纪录片发展的价值取向。
注释:
[1]曾水英,殷冬水.国家认同何以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国家叙事”为分析中心[J].江汉论坛,2020(10).
[2]韩飞.抗美援朝纪录影像创作的历史溯源与当下观察[N].文艺报,2020-11-08.
[3]韩飞.中国纪录片进入“网生时代”:2019年中国网络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传媒,2020(08).
[4]韩飞.“纪实+”浪潮下纪录片的圈层突破[J].视听界,2020(03).
[5]尹鸿.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J].现代传播,2018(07).
[6]唐宏峰,李宁.新主流与新力量——近期国产电影观察[J].艺术广角,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