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21-11-27姜振宇
姜振宇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35)
主观幸福感能够反映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各自对于生存状态的情感体验。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经验和心理幸福感指数,最后会形成一个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公认的焦点问题。所以有必要了解如今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幸福感状况,探讨影响其幸福感的诸多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保证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栋梁。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为清晰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以南京某高职院校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抽样调查方法,问卷包含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测评结果显示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类似,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倾向于感到幸福,但没有很强烈。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既以客观生活条件为基础,也受到生活条件以外因素的影响。同时,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客观的、外在的条件,还包括主观的、内在的条件。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及实地调查分析发现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因素
1.人口统计学因素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成果中说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个体主观幸福感是有影响的。在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倾向于同意两个结论。一是人口的变量与生活幸福感的关系不够紧密,基本上两者不相关;二是青少年的性别、年龄两个变量方面无法显著的体现生活幸福感的差别。
但是在有关变量中,相关学者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在性别变量中,郑雪等人认为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但其余的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男女性别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年级变量中,何瑛的研究表明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整体的幸福感程度逐渐降低,反而在大四时会有小幅上涨,这种“爱莫能助”的状态,直接制约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和自我实现,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
2.经济因素
在这里,经济因素是指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或者他的经济来源状态。但是在历来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有些研究者认为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就其他方面而言,物质条件等因素的确会对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物质条件对于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在物质条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时,对生活的幸福感的影响不升反降。当一个人物质条件缺少的情况下,物质条件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当一个人物质条件丰富的情况下,物质条件对于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微乎其微,经济收入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就很小。
但实际上,多数大学生并未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只表明父母的经济能力。并不能像对自己真实拥有的人际关系、人格特征等因素一样进行统计分析,因此无法直接考究经济因素与经济困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程度。但经济因素可能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家庭经济状况的不佳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连锁反应,比如教育资源的不足、人际关系面过窄、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科学等,更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降低主观幸福感。
3.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和肯定的重要体现。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支持因素是大学生生活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外相关研究也已证实。吴丹伟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主要由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对自身的满意程度两部分组成,主要受到社会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支持因素体现,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大部分来源于家庭、朋友和学校,包含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涉及学习和生活。但是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难以支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往往会给贫困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4.生活事件因素
生活事件的紧张或变动如果长期伴随着人们,就会使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它们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尤其是某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生活、经济及就业方面的烦恼等,其性质分为正性、负性和中性三种,同学、老师和家人的关心和照顾,社会给予的一些支持和影响往往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根据现在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还无法确定生活时间因素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在校大学生虽已成年,不过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等依然不够丰富,所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这种事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生活事件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主观因素
1.人格因素
先前不少研究指出,人格因素能够真实并准确的预测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当前的绝大多数国内学者都会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五大人格量表为大学生做人格测量。苏娟娟认为人格因素对于个人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她认为性格外向的个体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周恒彩、全宏燕发现各种人格特质中,有两大特质——神经质和严谨性与幸福感三大维度之间都存在着相关性。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往往拥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群体中有一大部分性格开朗、发奋图强、学习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或缓解贫困;但也有一部分人也存在缺陷,拥有偏激、抑郁等突出的人格问题。
2.归因方式因素
个人的性格不同,其归因风格是不同的,看待同一事件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自身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张雯、郑日昌通过对于内、外控者的研究认为,归因方式的异同也会导致幸福感感受的不同。他们指出,外控者习惯于从外在环境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并不会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外控者内心并不够强大,将未来和希望都寄托在别人和外部环境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容易感到自卑。内控者坚信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各种问题,因此容易获取成就感,在感知幸福上也是比较容易的。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家庭经济状况是自己目前无法改变的,因此有的会将不幸的源泉归结为外部,而对自己放松要求,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往往不会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更多的会怨天尤人。因此错误的归因方式会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反过来会将问题扩大化,影响自身的幸福感水平。
3.价值取向因素
价值取向可分为自我成长的价值取向、自我目标实现的价值取向、对自我接受的内部价值取向,以及对自身以外的金钱、社会地位、外貌、身体素质的外部价值取向。研究表明,相对于外在价值取向,内在价值可以使个人更容易感受到主观幸福感,自我实现和成长能力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上了大学后,他们对发展有更高的期望,往往形成外部价值取向。他们期待着改善自身的贫困状况,可以通过上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实际生活中对自我不合实际的定位,使个别大学生为自己订立的目标和自身实际状况不符并产生较大差距,奋斗目标难以完成,加之高考失利后进入高职院校,本身就是对于自身的一种否定和打击,因此容易产生严重的挫折,有时甚至导致个人的抑郁和行为障碍。
三、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好坏,不仅受到客观因素的作用,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客观因素并不能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学生也需要从主观方面,开始自我调整,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个人、大学生所处的家庭以及大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目前社会大环境下分析,在确保贫困大学生经济状况得不到明显改善的前提下,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资料与借鉴。
(一)个人层面
针对人格、归因方式、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参加运动锻炼;积极参加学生管理工作等方式进行调节。一般来说,人的积极情感与有没有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的,缺乏生活的方向和追求,人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降低幸福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如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可以在管理学生事务、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经验与知识,开阔眼界,发展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得到更多的自信。最后,加强运动也有助于身心放松,减轻生活压力,从而提升幸福感。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保障。对于经济困难家庭而言,家长应该保证在自身能力之内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即使难以满足,也要通过自身的行动让孩子明白家庭对他的支持,以便能够引导孩子培养感恩和对于物质条件的正确看法。虽然贫困家庭给不了孩子充裕的物质条件,但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相处方式、体验幸福的方式,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都会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三)学校层面
在高职院校中,班级作为一个最主要的生活圈,也需要对贫困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信心和希望。更不应该以此去嘲笑、讽刺他们,以此给他们心灵上带来更大的伤害。此外,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各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推广大学生幸福感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格特质。其中,也可采用小组工作对个别特殊的群体进行幸福教育。另外在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群体中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帮助志愿者和受助人相互沟通交流,能够让受助者和志愿者的角色互换,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好地珍惜被帮助的机会,在各种活动中感悟生命的价值,提升个人的归属感、快乐感、自尊感,信心等。
(四)社会层面
关于社会层面对于大学生的帮助,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生活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渠道,切实解决学生经济问题,营造关爱帮扶的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解决学生和生活上的难题,使得他们心无旁骛地学习,将来更好地工作和学习,从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