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21-11-27伞瑞廷张小冬张志会
伞瑞廷 张小冬 张志会
(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葫芦岛 125001)
没有人不关心健康。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现代化的健康观念也变得愈发成熟。对于健康的含义,WHO做出如下界定:健康要求具备良好的身心状态以及适应能力,而不只是没有身体疾患。如今,各国政府、科学界愈发注重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心理健康在改善人口素养、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所拥有的特殊地位。社会各界都较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的生理与心理往往是协调一致的。前者是个体存在的物质前提,将个体的自然属性反映了出来。后者是个体存在的社会、精神基础,将个体的精神与社会属性反映了出来。与人相关的问题的探究势必与以上内容相关。二者可相互影响。在以青少年教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注重教育对象生理、心理的协调发展,是培养综合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这一点也是体育教学阶段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不容忽视的是,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注重学生体育运动技巧的学习与兴趣的培养,重视身体的锻炼,并且会将体育教学视作是一种辅助性学科,这种学科能够为其他学科而服务。在我国推行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势必会诞生这种体育教学观,它在某种意义上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教育思想是狭隘的,它并未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难以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保持同步,长期看来,无法为其他学科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指出,体育教学应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作为核心内容[1]。
拥有健全的人格,自尊且尊重他人、拥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特点,智力正常都属于健康的心理范畴。在校学生都是青少年正值三观形成的黄金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快速成长,内心渴望挣脱对于成年人的依赖,渴望通过自身的个性、独立的思考来拥抱世界。他们希望独立,拥有充沛的精力,可快速接纳新鲜事物,拥有极强的可塑性。是否能把握这一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性地进行引导,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能起到下述作用:
1.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保持独立。竞技者的独立性是以竞技类运动为首的体育运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在体育教学阶段,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2.使学生在心理意识上保持平等。对于以竞技运动为首的体育运动,虽然无法产生平等结果,但在最初参加运动时以及参加阶段,势必应遵守平等的原则。
3.注重学生互相合作心理意识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在进行阶段,参加者之间应互相合作。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集体意识[2]。
综合以上,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体育教学阶段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体育教学,都要求在体育教学阶段,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工作。
二、不良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其体育教学原因
对学生的心理、体育教学状况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当前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调查报告均已指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变得愈发严重,此类现象都与学校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存在人格缺陷有关。
立足于体育教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诸多因素的存在均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1.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由于会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思想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都会采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种思想会对体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对整体教育活动带来不良影响。进一步说来,在体育教学阶段,人们往往会将它视作是体育人才的专门培育方式,或者将它视作是能服务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方式——通过开展体育教学进而调节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服务作用。这种指导思想也使得师生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无法在体育教学阶段对其本质功能,即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功能进行进一步挖掘[3]。
2.在体育教学开展阶段,存在一个历史性问题,即并未考虑心理培养问题,而一味重视身体锻炼。在我国体育教育阶段,人们大都将体育任务视作是锻炼身体,体育的目标在于“育体”。这一思想使得人们在体育教学阶段,忽略了心理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而一味重视生理素质的培养。
3.在微观方面,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封闭思想,即仅注重技巧性教育。人们较为注重体育活动的技巧性问题,这是因其竞争性强的特点决定的。在体育教育阶段,学生渴望在体育竞争中掌握赢得胜利的本领,教师渴望学生掌握某种运动的规律。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大都会将体育教学,视作是一项专门的学科,而无法注意到它的深远意义。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方式
出于对上述因素的考虑,笔者指出应采用以下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一)强化体育教师的心理修养,与教师、学生建立融洽关系
使学生拥有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在于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者,教师应加大对教育新思想的学习力度,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将健康摆在首要位置,明确心理教育的方法、原则。在教学阶段,通过良好的心态进行情绪控制,妥善处理师生关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考虑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采用科学的方法,使教学阶段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得到有力解决,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罗杰斯明确表示:“打造优良的教学氛围能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而打造优良的教学氛围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从中不难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关键。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面临的心理障碍,并真诚地关爱学生,尊重其人格,进而赢得其信赖,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打造融洽、民主的氛围,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全面发挥出来,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4]。
(二)设置科学的目标,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正确发展
在心理内容中,自我意识是核心构成,是社会适应的核心步骤,要想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就应对自身建立合理认知,进行合理评估,将自身价值反映出来,使自身保持优良的心理状态。
对于个体而言,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还是学习中的进步与退步,都是由学生是否具备自信心决定的。在体育教学中,只有使学生明确自我的价值,才能使学生树立自信,使所有学生都能对自身所具备的潜力建立明确认知,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并通过体育学习来强化这种能力;另外,还应按照学生的实情来为学生设置明确、个体化、具备较强操作性的目标。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形成深入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生理健康状况,为其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使所有学生都能结合自身实情,明确个人定位。最后,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学生可通过个人努力在体育活动中实现目标,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进而在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产生自我肯定的预期。并提升自信心,确定自己是成功者,进而建立良性循环,这种方式能加强学生的信心。
无论是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独特的气质类型、体能上的差异,都使得学生的体育教学表现也各不相同。部分学生易于高估自己,自视甚高;部分学生并未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进而会否定自我,易于感到自卑。教师应时刻关心并尊重学生,通过启发学生,使其对自我建立全面认知,了解应怎样审视各类问题[5]。
(三)创设情境,教授心理调节与控制方法,进而提升学生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
学生在与困难斗争的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阶段通过独特的条件来创设“反向”情景,锻炼学生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如今,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庭不在少数,这也使得心理承受能力不佳、挫折的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于将健康摆在首要位置的体育教学而言,应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来设置一定的障碍,通过挫折情景的创立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通过恶劣的气候条件等来创设挫折情境,进而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
在体育教学阶段,在学生受挫时,会感到极为痛苦,内心会感到极为不安,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教授一些方法来调节并控制心理状态。如通过语言暗示等方式来进行自我勉励,并采用这些方法对自身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调节,进而向日常学习、生活领域延伸,持续加强自身调节能力,培养乐观、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心理健康是学生迈向世界、迈向未来的一个核心条件。对于推动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而言,体育活动能起到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努力钻研,在教学阶段探寻机遇,将心理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起来,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发展成人格健全的人,使将健康摆在首要位置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