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2021-11-27王蕾
王 蕾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安徽 合肥 230041)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1],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决定学习质量。
《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指出“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优势形成的战略基石”[2]。与职业教育重要性相对应的却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现状堪忧,课堂上睡觉、打游戏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与高职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有关,与高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有关。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如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教与学无法有效持续开展,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经调查发现,高校扩招背景下,该校学生来源有:高考第三批次录取学生、中职毕业生、单独招考的分类招生学生。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低,学生基础稍显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且以往学习经历带给学生的正面体验不多,造成学生不够自信,形成习得性无助,对待学习有畏难情绪,一旦遇挫,极易放弃。然而,这些学生的考分并不能说明他们不具备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从众多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得的优异成绩看,他们是愿意接受实践类课程学习的[3]。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和成就动机理论角度,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一、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经过对中澳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最多的表述是“一般”(59%),自认为努力的学生占第二位(30%)。学生自己也认识到,影响自己学习效果的因素中,学习动力(36%)是主要因素,其次才是学习环境(30%)、学习方法(22%)等因素。调查显示,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因很多,除了既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经历等因素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学校开设课程与就业联系的紧密程度,课程难度大小,都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家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提到,成就动力=目标的难度 × 目标的吸引力。其中,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吸引力呈反比关系,即目标难度越大、吸引力越小,反之亦然。这样,要获得最大的成就动力,往往需要选择难度和吸引力都适中的任务。
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如果课程让他们感觉学起来又慢又难,投入一定的精力后学习却毫无进展,这时他们会很容易转而关注那些更有吸引力且没有难度的事情,比如手机游戏等。若想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必须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体验,提高学生成功学习该门课程自信。
二、以就业为导向,增强专业吸引力
(一)系统调研,制定契合实际的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行业、企业的需要为导向。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如果学生认为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在毕业时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很大可能会从自身就业角度考虑选择认真听讲。
1.行业企业。企业一线员工和他们的直属领导,一般能较为准确地描述从事某一岗位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技能等。因此,走访企业或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学院座谈,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有的放矢”地授课,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操性。
2.企业的岗位描述。通过工作分析得出岗位描述,再以岗位描述中所包含的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
岗位描述也称为岗位职责说明书,详细列明从事该岗位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需要什么样任职资格,如能力、资历、工作技能、性格等[4]。这种课程模式以岗位技能为基础,紧紧围绕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组织教学,既重点培养了岗位专业技术能力,又兼顾了职业发展的次要能力,课程设置趋向综合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5]。
3.毕业生。调研历届毕业生,了解现有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能力训练对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帮助,以及未来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进,据此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专业自信
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受到一些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想的影响,做出一些不佳的选择。职业教育专业的指向明确,是学生蜕变成职业人的关键环节[6]。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清晰表达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口岗位、对学生的期望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提升课程的吸引力。
1.专业导论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向学生讲述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培养的技能和素养、就业方向和前景,以及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增加专业的吸引力以及学生的专业自信,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学生误解和不满情绪。
2.行业企业专家讲座。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给学生开展职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及企业招聘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学生可对标自己所学的相关课程,增强这些课程在学生心里的价值。后期学习当中,如果遇到一些难题或是挫折,学生也能从自身职业发展的角度予以积极克服,而不是消极怠学。
3.企业实践教学。重视企业实践教学,通过观摩学习、实践教学,感受企业文化、岗位工作流程等,了解社会和岗位需求,然后回到课堂上努力获得。
三、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是推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从事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教学以“够用”为度。
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学习的难度成反比,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才会愿意认真听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高课程实用度的同时,进行学情科学分析,然后依据全面的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进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模块化教学,培养专业岗位技能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的原则,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项目化是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法,它以工作中的具体项目作为改革的主要参考点,再根据具体项目来调整课程教学设计[7]。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培训包(模块)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及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将学生在某一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技能素养,分成若干相互联系的模块,每一模块通过与行业企业协商,制定详细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二)多元化、过程性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比,临考前“抱佛脚”的学生可能获得比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更高的分数,这让学生无法将学习成绩的高低与真实的专业能力联系到一起,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学生的角度看,过程性考核不仅帮助他们巩固相应模块里的关键知识点,学生还能从教师那里及时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使他们清楚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让学生看到积极学习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效果,让他们真切体验到努力学习的产生的效果,增强他们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提升后续学习动力。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设定考试考核要求、成绩评定方式时,可选取本专业应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型,赋予一定权重。而学生获取的这些资格证书,可以构成他们的考评分数的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活动参与度、第二课活动和社会时间活动等方面都可以纳入考核体系中,全方位、多元化对学生进行考核,更客观反映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防止单一考核方式引起学生对考核意义的质疑。
综上所述,面对生源多元化,高职院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结合成就动机理论,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因材施教、专业改革、课程和教材改革。并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让学生通过高职教育,成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