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行性研究
2021-11-27程玉
程 玉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在推动着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对于“全民阅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阅读更是其夯实专业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提升文化素养、助力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如何,阅读推广工作有哪些困难和不足,应如何使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得以顺利、有效地推广,是一项意义深刻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自觉或不自觉中似乎阅读了各种各样的讯息,但这样的阅读只是被动阅读。真正的阅读应当是主动阅读,是为了增进理解力而阅读,阅读那些经过时间大浪淘沙积淀而成的经典著作和当代公认的优秀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借助理解、分析、思考、想象等内在心智活动,与著作者进行精神共鸣与交流,使自己的认知领域不断拓宽,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不断提升,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但对于真正的阅读而言,目前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为大学生之前,他们大都经历了数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披星戴月、争分夺秒奔忙于家校之间,目标明确而单一,所有的阅读只为积累作文素材,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而一旦踏入大学校门,升学压力得到缓解甚至消失,阅读就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据调查,普通大学图书馆书籍借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进图书馆学习的频率往往会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迹象都表明,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主动阅读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需求比较薄弱。
(二)阅读存在功利化、实用化倾向
近年来,随着办学和招生规模不断加大,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与年俱增,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转战到考研、考公务员或考各种职业资格的热潮,因此不得不将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备考当中。他们到图书馆要么是自习,要么只借阅与考试相关的书籍,阅读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实用性。这种由客观现实环境造成的阅读现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发展极其不利。
(三)新媒体阅读风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数字化新媒体阅读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校大学生选择纸质阅读的比例下降,选择手机阅读的比例迅速上升,逐渐出现了阅读效率低、阅读深度和广度肤浅、阅读仔细程度不够等现象。这样的阅读不但很难让人沉下心来进行深层思考,反而容易变得越来越心气浮躁,同样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阅读推广不够深入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在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深化全民阅读的提案》中说,阅读活动看似平常简单,花费较少,非常容易组织开展。但是,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形式内容能够真正统一,能够形成互相促进、直抵心灵的力量。现在的活动,走过场的多,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捧着书,拍张照片或录段视频,就可以称之为活动。缺乏更大规模的组织、更有深度的阐释活动,难以取得更广泛的影响和更深入的效果。据调查,很多高校图书馆只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象征性地组织开展一两场阅读推广活动,时间短、受众少、影响小,难以真正起到促进、引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效果。
(二)阅读推广活动缺乏连续性
随着近年阅读推广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已成为高校阅读推广中的主要力量,但阅读推广活动本身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校内的所有师生。活动的策划、实施都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支持,学校的各个组织机构都必须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作为核心的图书馆。然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合力推动这项工作开展,没有把阅读推广组织作为一种长效的机构来发展,严重影响了这项活动的持续性。[1]
(三)阅读推广缺少专业化人才队伍
虽然高校图书馆是阅读推广的主阵地,但仅仅依靠图书馆工作人员去进行阅读推广是远远不够的。每一所大学图书馆都是一座文化资源宝库,向学生推荐阅读什么样的书目、如何推荐、何时推荐、如何宣传、如何组织相关活动、如何评估、如何创新等方方面面的阅读推广工作都需要一支专业化队伍来进行规范和整合。专业化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阅读推广服务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
三、在高校进行阅读推广的可行性策略
(一)资金支持是前提
1.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平台
新兴的数字化阅读虽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纸质阅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平台的多样化、普及化,数字平台用户的激增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用户已相当可观,微信阅读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图书馆应顺应这一变化,抓住契机,争取学校专项资金,与软件设计平台和微信运营商合作,购进相应服务,推出专门针对大学生的阅读App。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平台,及时推送“馆藏概览”“经典导读”“新书介绍”“名人谈读书”“我的读书心得”等阅读推广活动服务信息。甚至可以和平台机构合作设计阅读评估软件,对学生个体的阅读计划、阅读进程、阅读效果进行实时追踪、督促和评估。
2.学校应允许图书馆进行灵活多样、透明公开的周边经营活动,以便为阅读推广增加活动经费
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活动肯定少不了资金支持,但是图书馆能否申请到专项资金还要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应允许图书馆进行灵活多样、透明公开的周边经营活动,以便为阅读推广储备经费。比如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世界名著或优秀畅销书,有的大学生喜欢自己网购一本在手边或者赠送好友,这时候,如果图书馆就有新书出售,并且上面有凸显本校图书馆特色的建筑地标图案或者书签,学生是不是更愿意就近购买呢?除了出售新书,图书馆还可以制作带有本校图书馆标识的笔、本、书签、水杯、T恤等学习用品、纪念品、生活用品。这样的周边经营活动既能增加创收,又能满足学生需求。如果能同时倡导学生之间以“赠人书籍,手有余香”作为表情达意的方式蔚然成风,是不是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推广方式呢?
(二)制度保障是关键
1.在大学开设学分制阅读课程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第四条第十款中指出,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强调“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
在此《意见》精神指导下,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的内部和外部动力,各高校可以考虑开设学分制阅读选修课程,为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指定专业类、哲学类、文学类、科学类等必读书目,并设立专门的读书委员会、数字平台进行导读、督促、评价、评分。
2.进行专业队伍建设和机构岗位设置
大学阅读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专业化队伍。这支专业队伍中的阅读推广人必须具备一定资质,即有一定的阅读积累,热爱阅读,能够开展阅读指导、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阅读推广专业化队伍建设不仅包括图书馆员管理人员、校内学术带头人、教师、辅导员、优秀学术,还需包括社会知名人士。[2]具备这样一支专业队伍,才能够从阅读兴趣、能力、质量、习惯、效果等方面,引领学生的阅读行为,使阅读推广活动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置阅读推广的专门机构和岗位,使专业队伍能够“在其位,谋其政”。
(三)营造全校阅读氛围
一所大学的读书氛围,不仅仅应存在于学生群体当中,校领导和大学教师的率先垂范也不可或缺。如果校领导在讲话中、老师在讲课中能够对本专业学科内、外的经典名著、名人、名言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对于学生阅读的榜样和引领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作为领导人来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领导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衡量一个领导,最重要就是他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是他的视野与胸怀。这些能力从哪里来?最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来。[3]教师如果没有教育智慧,没有教育情怀,是成为不了好老师的,而这些都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得。教师阅读能够让教育行为更科学,更能够带动学生阅读。
(四)借鉴国外阅读推广先进经验
研究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便于我国高校图书馆优化阅读推广活动。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倡导深度阅读活动和学科图书馆博客、移动阅读服务等,使读者得到了一站式服务,获得了新书推荐、热门书评等信息;比如韩国江源大学实行读书认证和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读书认证委员会,将读书认证和毕业考核挂钩;再比如美国哈佛大学早在2011年就开通了借阅直通服务,该服务实现了各所大学的资源共享。还开通了一对一咨询服务,图书馆中任何一名馆员都能够与读者进行一对一交流。
(五)借助于专业机构遴选好书
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自己有限的课余时间,大学生究竟该读哪些书呢?这恐怕是很多大学生的一大难题,也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心。刊载于各种媒体的好书榜单缺乏必要的公信力,难以让人信服,而阅读推广又离不开书目推荐、图书导读这样的重要环节。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13年开始,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对各大媒体发布的好书榜进行全面收集和计量分析,形成了年度好书榜精选书目,并且该机构每年都在持续性地开展这项工作。这种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好书榜单,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参考书目和导读依据。
总之,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内在阅读需求和动力,不能缺少学校高层领导和各部门的合力支持,更不能缺少专业的推广人才和规范、科学的推广措施。唯有如此,阅读推广才不会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