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途径
2021-11-27王妍
王 妍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教育管理,是现如今高等院校人才教育中最关键的一部分。近些年来,信息化的发展为整个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随着大数据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推广,高校也需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强化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突出其发展的特点,将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整体发展的重心。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的具体特征分析
(一)教育管理定位精准性
精准定位,是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的首先前提与基础,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必然要应用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性特征,来在校内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创新规划与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应用,实际上是对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冲击,通过转变传统教育管理形式,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以学生为主要导向来制定教育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而满足现代化高等院校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1]。基于此,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定位精准性,来进一步解决处理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高校内部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环境来分析教育管理的“动态化”过程,强化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在高校中的贯彻落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实则是将信息化的具体形式应用于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的实践创新,将最初基础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变过来。当然在转变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的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来执行,最大限度地为高等院校创造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度,令高校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与大数据信息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2]。
(二)教育管理实际高效性
长久以来,国内各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限制,导致现如今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实际上是较为低下的,也无法达到实际需求。整个教育管理周期过长,部分高校一学期已经结束,但教育管理的目标还未实现,所以这也就无法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将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完美镶嵌于自身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将教育管理的内容细节化、规范化、科学化,利用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将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起来,按照高校内各类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提供大数据信息技术资源的有利支持。将高校传统模式下的教育管理体系简单化,甚至是剔除,缩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提高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强化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施,令高校教育管理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教育管理实际可控性
教育管理的可控性,主要是指教育管理的强度。早期,国内各高校实际上对教育管理的依赖度是非常高的。但是由于整个管理工作的开展模式老套,实施起来过于刻板生硬,对高校整个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现如今,随着信息化在现代化教育事业中的大力普及,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然不能够适应高校的发展,所以需要将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渗透进来。教育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根据高校各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特点,总体差异性等结合起来,最大程度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保证教育管理者能够灵活多变地处理高校中教育管理的相关问题,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实践应用的可控性,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教育管理现存问题及分析
(一)教育管理缺乏自主权,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上级部门对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要求高,任务量大,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从学校层面来说,高校内部在教育管理上没有自主权限,不能很好地根据社会与市场对于人才需要的变化,作出管理上的改变。相关课程的设置较为传统,学生对课程也不感兴趣,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教育管理在高校内部主要是以学院为基础的,每个学院有自己的管理部门,但是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等相关工作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法完全发挥自主权限。此外高校内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综合培养,设置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缺乏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因此其学习效果不佳。在选修课上,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学校培养学生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培养机制过于单一、传统,还需要再创新发展。
(二)管理理念欠缺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性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遵循。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一直在寻找改革的措施,由于改革本身牵涉的范围过大,导致好多改革效果不够明显。例如,在课程期末改革的过程中,学校针对课程具体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举措,注重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策划案等等方式来实现期末考核,但是部分教师为了避免麻烦,依旧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这种单一的理念自然不适合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结果也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高校要改变相应的管理理念,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4]。
三、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强化高校大数据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的实际应用
大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具体发展的体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大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主要就是为了进一步在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信息数据管理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最大应用。一般情况下,高校可以利用两种模式来共享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一是与相关的大数据信息技术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这类资源,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方面的支持,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二是按照高校内专业教育性质的不同,将教育性质相近的专业学院进行进一步合作,在高校间或者学院间建立较好的互动交流关系,各兄弟院校直接精诚合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提高高校各教育专业规划针对性的实际应用
高校内的专业多则几十种,每个专业类别的教育管理方式内容都有所不同。所以,高校应注意在各类专业教育管理的具体过程中强化突出各个专业教育管理的具体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和谐的高校教育环境,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创新得到实现发展。例如,针对高校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管理,首先管理人员先要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特征、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的教学状况,围绕这些具体因素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内容,为后期阶段性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便能够与高校各类专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相互依附,保障大数据信息技术资源对高校各专业教育管理的科学、合理、规范应用,保证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师间、学生间的真正落实,得到教师、学生的有利支持。
(三)建立健全高校独立的大数据信息技术管理应用平台
高校在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如果能有自己独立的大数据信息技术管理应用平台,便能够进一步解决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数据资源应用共享不够充足的现实状况,将大数据信息技术资源与高校的实际教育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以往传统模式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单纯依赖性过于高,如果说高校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独立的大数据信息技术管理应用平台,就能够根据平台内的数据分析,来选择贴合高校实际发展需求的资源,以这种实际的数据资源作为深入参照,选择出适合高校实际教学环境的教育管理模式,令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充分适应高校自身的需求。此外,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相比较,高校内自身独立的大数据信息技术,能够突出高校的实际情况,其真实度要远远比普通的互联网信息数据更加准确,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独立的大数据信息技术管理应用平台,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能够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四)优化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标准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实际应用标准的优化完善,能够直接推动高校更好的控制大数据信息资源中的各项自变量因素,令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与高校内的主体发展相一致。标准的完善不仅能够强化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科学化、规范化,还能够帮助高校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挣脱出来,实现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与时俱进。除此之外,优化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标准,更是规范高校教育管理实施的主要途径,令教育管理的体质制度在规则下稳步推进,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风险的出现,为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全新的机遇。
四、结束语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上急需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最大目标是为培养学生学习提供大力的保障,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改变管理理念,扩展管理思路,做好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创新,强化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普及,提高其实践应用水平,为高校教育关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度的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