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有效方法研究
2021-11-27吴艳国
吴艳国 颜 涛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81)
一、高校众创空间的内涵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高校众创空间也位于多类型众创空间的主体地位。由于我国多项政策的扶持与号召,每个地区的众创空间的类型都不尽相同。众创空间从主办主体层面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高校主导型。[1]高校众创空间的含义从广义角度来看,凡是以高校或者大学科技园为运营主体的都可称作高校众创空间;从狭义角度来看,众创空间是以高校命名或由高校具体运营的才可称作高校众创空间。无论是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都与高校政策的运用和执行密切相关。
高校众创空间是将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各种资源优势,打造出有益于师生创新创业的新型创新服务平台,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变革。[2]高校众创空间的特征包括网络性、资源共享性等,在设定好的场所内将许多创新创业活动聚集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小型且复杂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同时,还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与政府、企业等外界环境沟通的重要渠道。
二、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与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紧密相连。[3]依据现实价值角度,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意义包括:一是有助于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高校众创空间能够将市场、高校等各类主体的资源凝聚起来,把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成果成功孵化;二是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这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点燃我国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活力,这一切的根本都与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发展存在直接的联系;三是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只有将高校众创空间实践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四是有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质量的提升。高校众创空间可以引导一些学生自主创业,并帮助这些学生取得创新创业的成功,既缓解了就业的压力,还能因成功创业创造出更多的岗位,使创新创业与岗位就业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五是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转型和升级,高校众创空间能够加强地方市场和高校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深度融合产学研,从而实现地方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现状
(一)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高校、企业和政府是高校众创空间的主要建设者。由高校众创空间市场化、社会化、大众化发展目标分析得知,高校众创空间组织建设进程中几乎没有社会成员、民间组织等其他主体的参与,究其原因是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探索时间尚短,且仍未激活社会其他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导致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缓慢;其次,高校众创空间的模式主要有三类:“高校+企业”“高校+政府”“高校+科技园”,仅靠这三种模式无法支撑高校众创空间的多样化发展,参与的主体也不够多元化,阻碍了产学研创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二)导师指导机制的专业性低
大学生创客处于刚刚成年的年龄段,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只有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然而导师指导方面仍待完善。一方面,指导教师的总体数量不多。高校众创空间的创客团队中都有指导教师,但导师队伍人员不多,且其专业性不高,大多数的导师是由于自己对这项工作兴趣浓厚而参与其中,因此该导师团队的成员并不固定;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不足,也不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大多数的导师来自高校内的各个学院,然而并没有参加过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训,并且不具备创新创业的相关实战经验。
(三)硬件和软件设施不完善
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设施保障上所面临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设施类型单一。大部分高校众创空间都仅为创客提供简单的基础硬件设施,而创新创业所需的较为先进的设施未能提供,严重阻碍了创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是软件资源服务体系仍待完善。创客创新创业不仅需要硬件设施方面的支持,高校众创空间还应在项目培育和孵化阶段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然而,高校众创空间所涉及的一系列服务提供的很少。
(四)缺乏互通的资源共享
首先,校内创新创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很多高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众创空间,其在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上开始逐渐雷同,大部分高校众创空间没有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优势;其次,封闭式的创客团队。由于众创空间场地的设计是缺乏共享式的社交场所,众创空间管理理念的滞后,并且创客仅着眼于自身创新创业项目之上,致使创客团队之间交流较少,相对较封闭;再次,缺乏与其他重创组织的互动性,高校与高校间的众创空间有较少的联系。同时,高校与社会的众创空间组织也缺乏互动性,其状态处于独立和封闭之中,制约了高校众创空间的大众化和社会化发展。
(五)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方面,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等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仍待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层面处于探索时期,甚至一部分高校众创空间还处于场地设计阶段。因此,仅有很少的平台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六)创新创业文化领域机制较缺乏
首先,高校众创空间成员较少,存在大量闲置的办公场地。这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文化内容而使得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不足所引起的,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的文化体系内容不够丰富,且创新创业理念的形成也未能彰显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其次,创新创业文化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还能使大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引发创业激情。然而,大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上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较少,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小,导致严重缺失大学生加入众创空间的内在动力。
四、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的有效方法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首先,倡导多主体共同建设高校众创空间。高校、政府等主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高校众创空间。高校众创空间的规模因多主体的参与而扩大化,其社会影响力也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高校众创空间的主导者必须在高校众创空间多主体建设中,把主体间利益关系协调处理好,保证各个主体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其次,创建多类型高校众创空间,引导其他主体共同参与到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之中,这是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多元化主体共建的具体实践模式,有利于我国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类型多元化和功能多样化。
(二)增强导师指导机制的专业性
一方面,吸纳更多相关创新创业专业的教师加入学生指导队伍中,与学校发展需求相结合,把创新创业学院的创建贯彻落实,聘请具备专业知识理论的创新创业导师,建造一支专业性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和导师队伍的扩大,有利于创新创业学院和众创空间的深层次融合,同时还可以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涵养,作为创新创业的导师不仅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此才能更加有效的为创客提供指导和帮助。高校众创空间能够引导创新创业导师加入学生的创业项目中,通过师生合作既有助于导师身临创新创业活动之中,累计实践经验,还能更加全面为大学生创客进行指导。此外,指导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对国内外创新创业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实时掌握,全面提升导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三)完备硬件设施、完善软件服务
创新创业除了需要基础的设备外,高校众创空间设备服务的水平也应持续更新。高校众创空间只有提供了细致和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和培育服务,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创客书面的创意计划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进而才能将高校众创空间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功能切实地发挥出来。
(四)创建开放式的资源共享机制
首先,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应与本校内部资源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方式。其次,高校众创空间属于开放式社交空间的一种,拥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的创客都聚集其中,能够增加创客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将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的气氛激活。高校众创空间在设计办公区域过程中,应为聚集此处的创客提供开放性的交流场所,还可以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为校内创客搭建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创客实时、自由的沟通。再次,开展高校与高校间的众创空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学科融合等方式促进区域高校众创空间的合力发现,举办一些交流活动,促进高校与社会众创组织间的相互沟通,实现众创空间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五)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方面,完善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体系,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还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知识讲座等一系列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环境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课程体系,高校可依据本校实施情况,创办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创新创业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下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入学生内心,还可以模拟创新创业真实情境,使学生熟知创新创业流程。
(六)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文化领域机制
首先,高校创建的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内容必须丰富多样,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相结合,还应将创新创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相融合,使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各具特色。其次,增强创新创业文化的宣传力度与宣传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科技宣传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在精神层面助力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