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2021-11-27魏倩倩

科技与创新 2021年7期
关键词:体系教育学生

魏倩倩

(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2016-0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作为新时期国家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1]。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是高校自身发展、服务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举措。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支撑,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现有的实践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然而,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硬件条件普遍不足等原因,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存在形式单一、载体不足、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构建以“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创新创业实践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需培养创业精神和传授创业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作为支撑。2015-05,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分别从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环节、制度管理、能力建设、服务指导和保障体系等九个方面就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措施[2]。《实施意见》中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出当前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问题,并对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实践环节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要求[3]。

在当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研究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充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师资条件、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法等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完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通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不断深入,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就业创业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因此,探索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当前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极其重要的内容。

2 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校纷纷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园、加速器等实践基地,这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物理空间和政策支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到理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诸多问题。

2.1 实践载体较为单一

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具体实施来看,实践教学载体和平台相对局限,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创业实践的主要载体,学生受众群体较小,覆盖面不全,缺乏有效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践效果来看,实践活动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专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多数为了比赛而去比赛,质量得不到保障,实践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2.2 实践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较差,成效不明显。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高校由于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创业实践体系,不能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创业的需要,而学生只有经过系统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不少高校也通过企业参观、模拟实训等形式来解决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问题,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学生持续进行创业实践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3 实践教师队伍较为匮乏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需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大部分由创新创业相近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兼职担任,存在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偏弱、创业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职人员较为缺乏,很难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专业化的辅导。虽有很多高校通过聘请校外企业、行业相关人员、创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但由于诸多因素,校外导师对校内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指导,缺乏深层次参与,作用发挥极其有限。

2.4 实践体系考核评价缺失

当前,各高校均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因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考核评价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难以推动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入开展。同时,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及结果应用等方面缺乏量化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导致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3 高校“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策略

按照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遵循着“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一般规律,在创新创业实践的阶段上往往对应着“意识培养—参与尝试—模拟训练—实操实战”四阶段[4]。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着力打造一个“进阶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从“进阶式载体”“进阶式平台”建设出发,以政策机制、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保驾护航,实现“全程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完整构建。

3.1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政策保障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完整构建离不开高校制度、人员、经费、场地等保障,必须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比如管理制度、奖励机制、扶持政策等;必须保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专职人员配备以及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保证创新创业实践的经费到位和场地到位。因此,制度、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先行保障,是探索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高校需建立完善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机制,才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顺利实施。

3.2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载体构建

课内实践载体:高校应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工程实践性的实验比例,独立开设实验(实践)课程。将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学科及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一体化设置,构建素质教育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等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课外实践载体:构建课外培养架构,推进课外培养工作体系建设,建立“课内课外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具体实施上,可以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设创业实践培训班、创新创业论坛,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学科或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发明专利、参加研究项目或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载体,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全覆盖,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和自身爱好进行自由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3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平台搭建

学科创新实践平台:依托专业、学科优势与特色,在各基层学院建设与学科、专业相配套的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如创新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等,打造一批开放式、自主性的创新训练平台,促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尝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项目实践,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

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以学生在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参与的创新实践项目为基础,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创业模拟实训平台:通过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竞赛平台1~2 年的实践锻炼,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接着进一步入驻校内实践实习基地、众创空间、科技园等,接受高质量的创业模拟实训,架起创业知识转化与创业孵化实战的桥梁,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5]。

创业孵化实战平台:依托政府、社会组织资源,与地方协同建设创业孵化实战平台,如创客空间、创业园、科技园等,完善政策扶持,支持技术成熟、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创办新公司。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由低到高,由浅及深,呈阶梯式递进,通过系统化的、进阶式的实践平台,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可以实现连续性、持续性和全程化,实践效果明显增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3.4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师资建设

教师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选派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具体项目中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力。聘请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创新创业导师,建立校内和校外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导师库。通过制定创新创业导师选拔聘用、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激励机制,调动创新创业导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导师、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良好氛围。

3.5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考核评价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要检验其成果和效果,推进创新创业实践科学化、制度化,就必须不断完善考评机制。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评。对于教师,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参与人数、获奖数目、获奖级别、学生满意度评价以及项目本身对社会影响力等各个方面。对于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参加研究项目或创新创业训练、参加学科或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情况、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情况,撰写调研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情况等[6],可以以第二课堂成绩单、课外素质教育学分等量化指标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同时对优秀项目、竞赛成果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7]。

4 结语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需要从课内、课外,多层次、多渠道挖掘各类载体,逐步探索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最终形成一项系统工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因此,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探索并逐步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体系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