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璧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建议

2021-11-27田恒杰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灵璧县食用菌栽培

田恒杰,王 静

(灵璧县特色农业技术指导站 安徽,宿州 234200)

为加快培育绿色循环发展产业链条,充分利用资源和人才优势,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文针对灵璧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工作实际,提出加快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发展现状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灵璧县根据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支持发展。灵璧县已数十年栽培历史,但是产业规模和栽培水平得以快速发展的还是从全面打响脱贫攻坚开始。

1.1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

2020 年以来,新增栽培面积近30 万平方米,目前栽培总面积达56 万平方米,总产量8800 吨,销售额2480 万元。基地主要分布在杨疃、朱集、向阳、朝阳等乡镇。

1.2 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全县目前从事食用菌生产和服务的各类经营主体60多个,2020 年组建成立了灵璧县食用菌协会。食用菌协会组织有序,运行顺畅,在技术推广、市场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呈现品种多元化势头

传统的金针菇、平菇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宗品种双孢菇、珍稀品种羊肚菌栽培面积快速增长,栽培技术水平稳步提升。草菇、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取得了新突破。

1.4 改善栽培设施的意识逐步提升

秸秆项目的持续投入,加快我县食用菌产业设施水平的快速提升,新增智能温控大棚基地7个,从应季生产转变为反季节生产,为下一步推广工厂化栽培技术探索有益的经验。

2 存在问题

2.1 种植面积小、生产主体结构不合理

我县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带动弱,现有面积不足以支撑上下游的服务和加工产业。既未起到经济支撑和社会带动作用,也不能在绿色、循环产业链中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目前参与生产的多是中、小型农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带动农户参与生产的也较少,未形成系统、协调发展的模式。

2.2 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低

一是缺乏专门从事菌种生产、制包制料的专业化生产企业,菌种主要从外地采购,菌棒菌料主要自制自用。少数生产栽培种单位生产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未取得各级菌种生产经营资质,给生产风险防控埋下隐患。二是缺乏专业从事食用菌加工的企业,种植面积较大双孢菇,都是由外地客商简单腌渍后运到外地销售,菇农和企业仅能分享种植环节的收益。

2.3 设施水平和技术水平低

生产设施大多还是传统的钢架棚或者竹竿棚,不能实现自动控温,只能实行应季栽培,效益偏低。有的企业拌料、装袋、上料还主要靠人工,成本较大。部分基地管理技术粗放,产量小、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2.4 品牌影响较小

近年来,结合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我县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介。但因食用菌产业起步相对较晚,鲜菇产品在沪、苏、浙地区还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较强品牌。个别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够强,质量追溯水平有待提升。

2.5 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系统专业人员力量薄弱,人员老化、知识老化,也缺乏食用菌专业的技术推广人才,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规模较小和专业化程序低的影响,还未形成菌种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 产业发展优势

3.1 自然资源丰富

灵璧县地处北纬33°18′-34°02′,东经117°17′-117°44′之间,北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因受季风影响,冬寒干燥,夏热多雨,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当前,我县以食用菌生产以常规栽培模式为主,只要熟悉品种的生长习性,掌握每个品种在菌丝生长和出菇阶段的温度要求,调整好制棒、发菌环节的时间段,适当采取保温隔热措施,便可以生产出大量品质好的食用菌产品,常见的有平菇、香菇、姬菇、木耳、茶树菇、银耳、秀珍菇等十几个品种。

我县是农业大县,全省畜牧十强县,全省唯一的肉牛发展项目县。适合栽培食用菌的农作物秸秆(麦草、玉米秸、玉米芯等)及禽畜(鸡、牛)粪便丰富。目前全县小麦秸秆可收储量为60万吨,(鸡、牛)粪便可利用量为8.1 万吨。大量秸秆、粪便尚无用武之地,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对周边环境带来压力,扩大我县的食用菌生产规模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3.2 交通条件优越

我县北顾徐州,南临蚌埠,西接宿州,处于徐州都市圈、黄淮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辐射圈内。灵璧县交通便利,水陆运输优势互利,铁路空中近水楼台。京沪高铁、徐明高速纵观南北,宿淮铁路、泗许高速横贯东西, 观音机场近在咫尺, 距“宿州东”高铁站仅22 公里,“观音机场”82 公里,距连云港、南京港200 公里,是我省距离出海口--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最近的内陆县之一,通江达海,自古就有苏鲁豫皖四省通衢之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环境,为发展食用菌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

3.3 技术支撑有力

食用菌产业在我县发展的较早,上世纪90 年代发展迅速,培养了一批种植户、土专家,如刘现卓、郭永乐、张凯、韩双等,目前能驾轻就熟地生产出市场需求的菌产品。依托南陵县(县域结对帮扶县)食用菌产业优势,借助芜湖云菇科技生物有限公司技术力量和南陵产业帮扶资金支持,两地合作共建,做大做强灵菇产业,形成示范区的支柱产业。

3.4 群众发展意愿强烈

食用菌产业是一种介于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半工厂化高效设施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是农业大县,人均耕地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目前全县留守妇女近20 万人,怎样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产生土地要素效益,充分盘活劳动力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无疑是个好选择,灵璧县的县情为我县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保障。目前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意愿强烈,在食用菌协会带动和县政府推动下,杨疃、朱集和朝阳等乡镇已经呈现出踊跃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态势。

4 发展建议

4.1 优化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

立足传统和资源优势,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完善产业体系。在重点扶持发展双孢菇、金针菇等大宗蘑菇的基础上,适度扶持开发大球盖菇、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品种。完善配套品牌粮食、肉牛养殖相关产业的规划、发展,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优化布局,以杨疃、朱集等乡镇为中心,突出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力争到2025 年,全县食用菌架式栽培面积达到200 万平方米;袋式栽培规模达到8000 万棒;地面栽培5000 亩。形成以双孢菇、香菇等大宗食用菌品种栽培为主,羊肚菌、大球盖菇等珍稀菌类多元发展的局面。

4.2 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标准化水平

完善生产体系,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工厂化标准化。加强引导和指导,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标准,突出抓好食用菌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生产过程记录、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健全县、乡镇、基地三级检验监测体系,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规模化食用菌基地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打造工厂化栽培基地,将季节性生产转为周年化循环生产,从粗放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4.3 创新合作与服务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机制

大力推行“三统一分”发展模式(统一制料制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分户栽培管理),提高农户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健全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将农户组织起来,形成经营主体壮大、农户广泛参与的联农带农机制。5年内培育菌类市场主体200个以上、带动2万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增收致富。

4.4 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完善服务体系

着力构建“科研团队+岗位专家+农技人员+行业协会+职业农民”的食用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新资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分期分批轮训菌种生产人、市场销售人员、农民技术骨干,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组建产业专家指导组,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优质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规范食用菌栽培和生产管理。

4.5 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

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优化营商环境。优先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和信贷资金支持,整合企业资源,引导企业进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扩大融资渠道,促进快速发展,加快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等项目,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建立“带头人+经营主体+农户”、“带头人+基地+农户”等机制,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联结农户,开展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等合作生产,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抓大不放小,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

4.6 培育全产业链,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强化扶持和引导,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和沪、苏、浙等加工业、工厂栽培优势区开展合作,加快要素对接,打通与周边大中城市和食用菌主产区的合作通道,培育壮大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和产业带动能力。支持经营主体专业制种、专业制料制袋,支持以杨疃等核心区大力发展以深加工、精加工为主体的食用菌加工业。引导龙头企业建设食用菌菌渣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充分利用菌渣生产动物饲料、花卉育苗基质、有机肥等,达到全县食用菌培养料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菌渣循环利用,发挥食用菌产业在循环产业链中的枢纽作用。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休闲观光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促进食用菌营销规模化、系列化、集约化,提高流通效率,实现食用菌产业效益最大化。

4.7 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

组织食用菌产品质量标准认定,并与国内食用菌主产区及国际标准接轨,争取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提高灵璧县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开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宗品种和优势品牌,创立灵璧特色的食用菌精品并使之直接进入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通道。积极开展创意设计与品牌策划,加快打造“灵菇小镇”公共品牌和“双亚”“蕈苑”等食用菌品牌,着力提升灵璧食用菌品牌影响力。制定与品牌建设相配套的食用菌生产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品牌质量控制系统标准并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企业按相关政策予以奖励。支持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到国内外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我县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8 强化领导和扶持,促进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4.8.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做好产业发展的领导和协调工作。组建灵璧县食用菌试验站,负责全县食用菌品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指导。细化考核机制,切实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要工作,加快产业振兴的重点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4.8.2 加大扶持力度 县财政每年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000 万元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重点在菌种选育、生产设备、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落实好与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引进来,促进食用菌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4.8.3 加大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开展食用菌栽培设施建造、菌种生产、栽培管理、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专业知识传播,深入挖掘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为全县上下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

4.8.4 强化质量监管,保障健康发展 强化监管和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强化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实现生产全程记录、产品质量全程追溯,杜绝质量安全事故,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4.8.5 强化金融和保险服务 加强与保险公司对接,开发灾害险、产量和价格指数险,对全县农户和经营主体的食用菌生产因自然灾害、病虫鼠害以及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开展综合保险,以此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积极和农业担保公司、银行对接,为食用菌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贷款保障。

猜你喜欢

灵璧县食用菌栽培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油麦菜栽培要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龙凤呈祥】
【雄狮】
【盛世龙舟】
自然栽培的味道
夏季苦瓜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