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2021-11-27王凯敏
王凯敏
(邢临高速公路路政协管中心,河北 邢台 054000)
事业单位担负着国家各项社会公益性事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事业单位中各类固定资产则是事业单位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关键。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防止资产的损坏和流失是非常有必要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款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受利益影响加之监管不力。很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中都存在超标购置、攀高求洋的问题;管理中存在闲置浪费、违规出租拍卖的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也给事业单位日常的职能运行带来了影响。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对策措施。
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根据最新会计核算办法,对于固定资产的概念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 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1500 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能够保持原有形态和功能的资产。对于那些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即使单价价值达到不上述标准,也应当按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更好发挥事业单位职能作用,提高工作效能的要求
固定资产包括各种房屋、设备设施、车辆器械等。具体到路政协管部门,则包括各种执法车辆、执法仪器等。这些固定资产是路政协管部门执行协管任务,完成各项工作的有效保障和必须具有的物质条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维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避免其出现丢失、损坏,则可保证路政部门正常使用各类执法设施,完成相关职能任务。此外,通过对各类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特别是对各类闲置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可以进一步挖掘现有资产的潜力,最大化的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这样既避免了各类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又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协管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做好财政改革需要加强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
在财政改革不断顺利推进的过程中,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各项制度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但占有较大比例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其资产管理制度仍然较为滞后。具体体现在固定资产统计不完全、数据有差错、资产购置审批不严、使用与报损处置比较随意等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流失。为了更好地推进事业单位财政改革,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三)强化部门预算管理需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购置需要先有相应的资产购置计划,做好相关的资产预算。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方面的收支计划。但由于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进行资产预算编制的过程并不科学严谨,预算编制不科学。继而导致出现超标采购、重复采购等问题,预算也很难按照计划执行。再者,预算的约束力较差,也导致了预算缺乏执行力。只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细致掌握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现状和使用情况,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合理地安排采购和固定资产管理。
二、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
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采购全部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很多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保护缺乏应有的意识。很多人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中抱着“用完再买”、“用坏再换”的心态,对固定资产随意野蛮使用;甚至是随意丢弃和破坏。这些都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损失和浪费,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流失。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人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十分淡泊,存在“轻物重财”、“重投资、轻管理”的思想。不仅没有制定科学详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也没有安排得力的人员从事相关的内控管理工作。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无非就是看看东西、记记账之类的工作,让一些不懂业务和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分管相关工作。固定资产管理甚至成为了一些单位安排“闲、散、老、弱”人员的岗位。这也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专业性。
(二)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较为混乱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几乎涉及到本单位运行的所有环节,其管理的混乱主要表现在资产购置较为盲目、使用较为粗放、出租出借比较随意等方面。首先在资产购置环节比较混乱,盲目追高求新,在有财政兜底的情况下,采购时随意性较大。对于一些采购物品很少去货比三家、询价问价;在对所采购物品质量、性能、市场价格等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盲目采购,容易买到价高质次和适用性较差的物品,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和资产的流失。在资产使用环节,不注重资产的保养维护,存在乱扔乱放、野蛮使用的问题,容易造成资产的损毁和遗失。而在资产处置环节,则存在低价变价转让出售、无偿借用等问题,也容易导致资产的损耗和流失。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缺乏有力监督和责任监管使用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
(三)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对于资产类别比较繁多的事业单位来说,很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产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现象。致使存在大量账外资产,这也很容易成为个人侵吞公有资产的漏洞。在会计核算中,资产只反映原始价值,不计算和反映资产的折旧情况。许多资产超期使用,导致出现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符。另一方面,在财务账面中如果没有及时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变化的话,也容易形成“帐外资产”。比如有的资产购置多年却没有入账;有的资产在损坏、被盗、丢失后没有入账等等。这些都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有些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在工作调动时未能及时清楚地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也容易导致资产账目不清。
(四)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各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很多资产在购置以后并没有发挥什么价值,长期闲置在仓库角落里,最后老化、报废。单位内部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和调配制度,一些单位宁可将设备器件堆在仓库里放坏放旧,也没有调理给其他部门使用。这一方面既造成了财政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产的浪费,没有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率。还有的单位缺乏对资产进行保养维护的意识,抱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思想,在旧资产还能修复使用的情况下,就购置新资产,这也造成了资金和资产的浪费。
三、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应在所有人员中树立起保护和节约使用资产的意识。首先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岗前培训再到上岗之后的在职教育,应不断向员工灌输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权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工作业务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从事业务工作时所具有的资产使用权利和资产保护责任。从而自觉地做好对固定资产的爱护使用。此外,针对固定资产管理还应建立责任制度,由各单位领导及下属各部门的资产使用人员共同对所属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维护负责。确保所属固定资产的安全。这种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度还要体现在具体的绩效评估体系上,将固定资产管理与本单位及人员绩效相挂钩。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当所属固定资产出现遗失、损坏等情况时,可以及时追究到人。这也是减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浪费,保证资产安全的最根本措施。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控制程序
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依靠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的操作程序,确保固定资产从购置、配置再到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有序。首先,应从本单位工作的全局角度出发,在明确固定资产范围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部分和环节。明确固定资产在采购、分配、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程序流程;其次,还要严格资产审批制度。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严格授权、严令禁止越权审批。并且对于一定价值以上固定资产购置和分配使用的审批,都要有清晰明确的书面记录和审批材料留底以备查看。另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路政队伍所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者需要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对各种电子设备进行保管和维护。
(三)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保护,防止其损坏丢失的有效途径。对于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专业、完善的审计监督队伍,由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配合,定期对本单位的各类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在掌握固定资产总量现状的基础上,对每一项固定资产的管理计划通过跟踪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及时了解固定资产使用动向和现状。其次,事业单位对于审计监督部门提出的审计报告和建议,应及时审查和讨论,并对审查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以提高监督效率。除了内部的监督控制之外,一些资产较多较繁杂的事业单位,还可引入外部审计,以对单位内部的审计监督起到有效全面的补充作用。
四、结语
路政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除了要求人员具有很强的资产保护意识,还要有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作为保障,做到科学管理、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执行到位,才能更好地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更好地完成路政协管的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