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巴洛克时期长笛音乐的经典
——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

2021-11-27

黄河之声 2021年17期
关键词:长笛巴洛克奏鸣曲

马 博

引 言

在当时的宏观环境中,巴洛克前后的音乐艺术深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发展时期产生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特征。巴赫成为当时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他把音乐和神学全面结合起来,主要把宗教文化融入到音乐中,极具音乐特色的人文主义精神,此外兼收并蓄,全面吸纳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类型,丰富和扩充自身的音乐世界,不管是从深度或者是广度上都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巴洛克宏观社会环境深刻的影响巴赫的艺术创作,而他的音乐作品为当时社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有助于充实和丰富当时的艺术世界。

一、巴洛克时期长笛的演奏风格

巴洛克时期音乐结构相对严谨、庄重典雅,主要标准是晶莹剔透、靓丽纯净。主要是指长笛乐器,巴洛克时代的管乐器和当前的乐器在表现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当时的长笛因为生产设计并不成熟,且没有指键,音色控制区间并不大。因此在演奏领域上具有较高的难度。目前主要使用浪漫主义阶段管乐家伯姆优化之后的具有指键的金属长笛,在音色方面具有显著的强弱对比效果,其中巴洛克前后的长笛使用木头制作,此外制作水平不高,因此无法清楚的呈现出音色的对比效果。巴赫创作的长笛音乐作品主要采用巴洛克长笛,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存在当代长笛的音色控制效果,在技巧上,针对伯姆体系的长笛进行分析,表演巴洛克时期的作品难度不高,改良之后的巴洛克长笛难度更高,在巴洛克前后不倡导颤音,因此不需要表演颤音,在音色上主要调节和管控现代长笛金属的亮度。然而要想和当前的长笛全部符合并不现实,也许音色差异是客观因素,但是其依然会影响听众的主观感知和体会。

二、巴洛克时期长笛音乐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音乐主要体现出文艺复兴阶段奢华音乐的变化与改革。首先,音乐主要为贵族服务的属性依旧深受传统制度的限制,然而更多创作者开始打破传统的、简单的、流程化的创作模式,重视个性特征的呈现和表达。就是因为这样,才可以让巴洛克时代的音乐表现出理性和感性的重合和汇集。巴洛克时代的长笛艺术在力度方面得到显著的阶梯式发展。借助长线条的乐句不断推进情感,最终进入到高潮,缓慢的上升然后再逐渐回退。因为该阶段的器乐创作并未脱离文艺复兴时期的控制,因此巴赫创作的长笛音乐作品体现出显著的歌唱性,一般会出现跳跃性与连续性,且表现出单声旋律的复调化特征。艺术基调通常是沉重、雄伟的,以上庄严一般要利用通奏低音展现。在节奏速度上,巴洛克前后的长笛艺术重视均衡美,乐段的节奏、速度相对平衡且稳定,然而不同乐段、乐章之间的速度、节奏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上述变化在当前的视角下并不明显,然而在巴罗克时代,其是相对激烈的对比模式。当时的长笛音乐艺术基本上都表现出相似的特色,例如;巴赫创作的长笛音乐作品强调关注整体调和性质,此外长笛音乐作品关注情感氛围的营造。而长笛艺术文化主要体现出人文理念,所以该阶段的长笛音乐通常被当作贵族皇宫与教会日常生活的呈现。因为该时代的政治精神风貌出现较大的变化,所以当时创作的长笛音乐作品也表现出显著的风格特色,蕴含深刻的精神内容,特别是在通过器乐演奏的时候,利用长笛表演巴洛克音乐,可以轻松的将情感直接的表达给听众。另外,巴洛克长笛音乐的创作历史中体现出独一无二的特征,主要通过节奏与记谱实现。通常普遍流行的音乐节奏为:第一,整齐规矩,浅显易懂;第二,轻松欢快、感情丰富。在鉴赏作品的时候,因为以上长笛作品的特色风格差异较大,通常可以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并给听众留下无限的遐想。

三、巴洛克时期长笛音乐的经典——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

(一)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的背景分析

《b小调长笛奏鸣曲》是J.S.巴赫在十八世纪初期创作的《三首长笛与大键琴奏鸣曲》中的首个部分,BWV1030。在J.S.巴赫《三首长笛与大键琴奏鸣曲》的主要特征是整首作品全部借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来创作。该作品是巴赫在黄金时期的创作作品,也是《三首长笛与大键琴奏鸣曲》中具有独特之处的作品,传播到现在依旧有较高的知名度,大部分长笛爱好者热衷于该作品。整个作品的第一乐章是《行板》,b小调,4/4拍子;第二乐章是《温柔的慢板》,D大调,6/8拍子;第三乐章是《急板》,前两部分是b小调,前段是2/2拍子快板,后段12/16拍子。该作品的乐章设计与协奏曲基本相同,然而终曲包含两个乐段组成,首先是三个声部的赋格曲。其次是吉格舞曲。整个作品节奏优美,和声织体气势磅礴但音乐却体现出细腻性的特征,直接表现出音乐艺术家巴赫的创作能力,作品中蕴含不同类型的情感文化。巴赫将个人情感也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也许是悲伤,痛苦或欢快、热情洋溢的心情等,整个作品成为巴洛克时期长笛艺术中让人惊艳的作品。

(二)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各个乐章的分析

整个作品在标明速度时通常使用意大利术语,速度表现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演奏的快慢,整个作品的速度区间通常和作品的特性有关,由作曲家确定,演奏家需要深刻的理解和表演出来。在《b小调长笛奏鸣曲》作品中一般使用的装饰音是长倚音、短倚音、颤音等。然而J.S.巴赫在使用装饰音时通常用音符表示,即便在形式上还是一般音符,然而其属性还是装饰音。

第一乐章行板,此部分的主题是J.S.巴赫借鉴表哥J.B.巴赫的《g小调管弦乐组曲》的内容。因此在第2小节主题显现,主要增加键盘乐器等元素,借助16分音符音型继续,之后在第50小节第二次出现,不断延伸下去。也是巴洛克时期普遍使用的方式。在作品中段开始使用三连音,确保整个作品产生相对和谐且自由的协奏曲魅力,换而言之,在整个乐章中,长笛和键盘的搭配形式近乎完美。此部分的演奏保持中速,但是大多数音符音值不长,音符数量较多,长笛美妙的旋律充斥在整个乐章,流畅且自由,休止部分时值较为短暂。因此在表演这部分的时候,必须重视到换气的作用,确保换气的节奏和位置符合要求。在这个部分主要采用装饰音内的倚音,通常全部是长倚音,因此必须采用十六分音符或三十二分音符进行演奏,只有如此才可以得到良好的视听觉效果。此首作品也相对成熟,为确保音乐的表现力切分式节奏也较为频繁的出现在作品中。

第二乐章温柔的慢板,此部分的不同乐段是反复出现的二段体曲式。乐章只有十七小节,因此可以被当作长笛抒情曲。与第一部分的演奏形式不同,第一部分的键盘和长笛展现出对等复调、不同乐器对应的特征;第二部分键盘与长笛搭配演奏,和第一部分产生较为显著的对比。这时的主旋律会在长笛与管风琴之间互相交替。在第二部分中主要采用短倚音,以上短倚音被普遍使用,音值简单且相对短促,因此在表演的时候也需要全面展现出以上特征。

第三乐章急板,此部分的急板节奏体现出一定的规律,然而速度较快,因此在表演的时候关键点是不同乐器的节拍节奏组合,这是演奏者出现问题的概率较高。第三部分是三声部赋格曲,某些节奏主要使用吉格舞曲的形式,此部分主题的主要基础是早期原始主题,在进行变形之后得到。乐曲不只采用键盘当作伴奏进行表演,此外还有键盘与长笛对等转换的部分。在第三部分普遍使用颤音进行装饰,可以划分为强化颤音与节奏颤音。后者是指强调节奏;前者的功能相对成熟和全面,不只可以提高整个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也可以充实和丰富艺术语言,从而更好地体现音乐的情感。

(三)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长笛最开始被使用到音乐创作的时候,由于外貌与形状而不能被迅速接受,因此在早期创作时,长笛承担的任务通常是声乐演奏。一段时间之后,长笛外在形状不断优化和改善之后,长笛才开始被军队音乐所接受。巴洛克时代之后,更多音乐界人士逐渐了解到长笛的优势和特色,长笛才开始被更多的音乐家所接纳,因此在形状方面也出现较大的变化。改变之后的长笛在进行伴奏的时候,可以全面彰显出本身具有的性能优势,促使音乐有了更多的演奏形式,长笛开始借助自身独有的表演实力进入到更大的平台。长笛是吹奏乐器,所以呼吸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演奏者需要在旋律结束的时候换气。此时就可以相对自然地在句子完结的时候继续呼吸。在错误位置呼吸只会导致旋律不能正常表达,且造成听觉效果减弱。在巴赫所有作品中,核心是关注短语之间的内部关系。在巴洛克时期尤其是在巴赫的作品中,节拍主要体现在力量强弱的规律反复,产生独有的节奏形式。站在演奏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巴赫的音乐逻辑严密,结构科学,所以,在演奏节拍上必须遵守规则。在大部分作品中,重视节拍的强弱和旋律节奏,然而在部分巴赫音乐作品中,也会关注到节拍与重音存在的具体关系。比如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第一乐章,其中必须关注的是切分音与旋律的最高点。位于节拍韵律位置的八分音符F是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的首个音,最初必须被强调,然而在现实表演中可以直接被弱化,这是一个值得强调的地方。

装饰音。装饰音在旋律中具有装饰效果,在乐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作品中,应用相对严谨。巴赫长笛奏鸣曲内的装饰音类型较多。比如倚音、波音、颤音等,在旋律和音乐形象的呈现与刻画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解读倚音的演奏形式:倚音可以划分为长与短两类,巴赫大部分长笛作品是长倚音。主要由单个音构成,在主音之前表演。和其保持二度关系。长倚音的表演必须在主音时值范围内,假如主音是单个音符,此时长倚音长度必须占主音的百分之五十;然而假如附点音符是主音,此时可以作为主要音的三分之二进行表演。在乐句尾部的颤音通常要加上结束式的装饰音。

节拍。在巴洛克时代,节拍体现为连续的、具有规律性的强弱反复,最终产生韵律。大多数巴洛克的作品都遵守4/3的强.弱弱;4/2的强.弱;4/4的强.弱.次强.弱的节拍强弱关系。站在演奏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心需要保持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巴赫创作的音乐逻辑严密。结构模式体现出理性特征,所以节拍演奏具有较为严谨的标准与原则。在大部分作品中,节拍韵律的强弱必须和旋律节奏的重音保持相同,然而在巴赫的作品中,节拍和重音之间的关系被凸显出来。比如: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在整个乐句中,必须关注的是切分音与旋律之间的最高点。位于节拍韵律位置的八分音符F是第二、三小节的首个音,之前这部分被强调,然而在表演的时候需要被弱化处理。

力度。在巴洛克时代的作品中,因为长笛外形的影响造成其不能进行显著的强弱区分。所以音量、力度的比较和渐强减弱的紧张度并非重点内容。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多数时期需要强化低音区的力度,比如高音必须轻松。比如:谱例四: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时必须关注所有低音区音的演奏强度。

呼吸。在巴赫的长笛作品里呼吸是一种符号,是一个表情,是一个情绪。通常来说.呼气换气必须在旋律结束进行。将日常说话作为案例,在说完某句话的时候呼吸就会相对自然。假如在旋律中呼吸,会干扰旋律和节奏的规律,演奏也许会导致不完整的问题。在巴赫的大部分作品中,必须关注乐句的本质关系。第一小节内的十六分休止符表示:在旋律进行时期,节奏和乐句可以使用跨小节联系,所以需要在乐句演奏结束才能正常换气。假如出现低音旋律(谱例圈内的音符).此时需要在旋律完结时进行。不可忽视的是,在连线之后换气时期不要过多占据随后音符的时值,确保乐句的整齐,重视作曲家的初衷。

结 语

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但是我们只分析长笛并不够,必须和同时期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搭配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比较。巴赫凭借自身超绝的音乐才华以及创作实力,成长为巴洛克时期具备典型特征的音乐艺术家。他的作品《b小调长笛奏鸣曲》,把艺术性与技巧性全面集中起来,成为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不只可以把长笛与键盘乐器组合搭配起来,此外也直接表现出乐曲中不同主题和特征,给予后代长笛艺术家深刻的听觉艺术。巴洛克时期宏观环境不断变化,文化风情充实且丰富,要想深入学习不仅要掌握当时的政治环境,此外也要学习同阶段不同艺术类型,只有如此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巴洛克音乐艺术,从而更好的演奏巴赫的长笛作品。■

猜你喜欢

长笛巴洛克奏鸣曲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手机上的奏鸣曲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没规矩”的巴洛克
巴洛克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