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有效策略
2021-11-27刘永伟肖宗儒
刘永伟 肖宗儒
当前建筑业竞争加剧,建筑企业生存艰难,有些企业甚至选择先行垫资、被动压价和主动让利的方式谋生存。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区域的生产总值,将关注点放在建筑业上,但由于上游资金不足,银行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所以先行垫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提高建筑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必将成为建筑行业摆脱自身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1.当前建筑管理和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是否合理是建筑企业能否获得长远发展的前提,也是衡量企业施工水平的重要标准。采用科学管理模式能在保证工程按时交工的基础上,为企业带来一定收益。在建筑发展过程中,传统建筑管理模式中的问题日益显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监督力度不足
工程的监督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监理责任制度应运而生,虽然在工程管理上能发挥一定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制度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由于监管体制不足,可能出现偷工减料、质量不合格等现象,由于分包和总包之间信息不对称,在施工中可能出现有问题不及时报告等情况,目前,有部分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导致工程事故发生、工程成本增加[1]。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管力度,采用科学合理的制度,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1.2 分包模式下的工程管理弊端
分包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工程建设模式趋于多样化发展,但很多建筑企业仍会选择分包模式进行管理。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容易出现管理范围宽泛不具体和工作任务不明确两个问题,进而导致工作职责和管理混乱。因此,各建筑参与方会在沟通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最终增加工程管理的难度,拖慢了建筑施工进度。
1.3 成本和质量之间存在冲突
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所以在建设过程中,造价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有效工期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并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获得最大效益。如果在项目实施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导致施工进度缓慢、工程预算不合理、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用材劣质等一系列问题,必然要增加工程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支出,从而降低建筑企业的整体收益。
1.4 建设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不足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工程管理人员入职门槛较低,监理人员工作能力欠缺,工作态度差,导致监督制度不够健全,在建设初期就应该发现的问题直接被忽视或者到了后期才被发现,造成相应建设成本的增加。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也会引进先进的施工管理方法[2],如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不足,可能就会出现无法有效利用先进方法进行管理的情况。所以,应该对建设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给予重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思想和行为都能做到与时俱进。
2.如何加强工程建筑管理
2.1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应从完善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着手。监理人员需要协调各方参与者之间的矛盾,还要对各工序进行必要的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能有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还可以起到约束作用,使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工程设计要求,合理安排施工布局,严格按照流水施工进度进行,尽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3]。施工单位还要处理好与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之间的矛盾,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监督管理制度,同时设立相关考评奖励制度,激发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之后,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施工现场的工作进行管理,并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参与进来,以便在施工中遇到疑难杂症时能及时解决,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完善制度,还可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促进施工项目高效开展。
2.2 提高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设工程管理的好坏与相应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在选择建设管理人员时,要注重对其专业能力、知识素养与处理矛盾能力的综合考察。同时,要对施工人员展开定期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大家了解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保证在工程建设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质量,可以更好地实现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可以更好地传递先进的建筑工序和方法,可以做到在管理中对问题快速发现、快速解决,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
在实际的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使各方都参与进来,共同管理,不同施工方之间也要加强联系,并重视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使用科技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保证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系统,实现对人才的全面管理。
2.3 协调造价与成本之间的矛盾
各建设主体在工程建设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建设施工方的目标在于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业主方的目标在于后期收益。所以,在建设和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工程造价和成本之间的矛盾。通过施工现场的全面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对每个环节的成本都要进行控制,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例如,在前期预估工程造价时,要仔细核对材料的市场价格,对每道施工工序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精确控制,将具体施工中产生的费用与工程造价中的预算进行核对,找出造成多余开支的原因等,以此达到更好管控成本的目的。
3.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在施工之前构建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但前提是要对此工程项目具有较为完备的认识,比如建筑的地基类型、设定的流水节拍方案、关键施工的节点部位等等,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地方要多重视,并提前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选取相关专业人员对此部分进行施工。除此之外,还要对施工所处环境、施工气候等问题给予一定重视。必要时可以根据施工进度计划详细安排每个工种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节点,采取一定的流水节拍,避免出现因为消极怠工现象引起的进度滞后,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3.2 加强材料管理
建筑施工材料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施工材料的选择有必不可少的联系,因此,需要对材料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
进行材料选择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材料供应商,一旦通过考核,可以选择与材料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材料质量。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要对材料质量进行验收,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过程的便捷性,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堆放存储。施工过程中也要对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确保使用的是真材实料,进而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对一些储存要求比较高的材料,需要设立专门的区域分类堆放,调整存储材料的位置,使其在使用时能发挥最大效果。
3.3 完善施工方案
设计施工方案时,应该对建筑周边环境、所处地理位置和具体工程特征进行综合考量。设计、采购和技术方案的设计应该尽可能详尽科学,注重实际情况,而非纸上谈兵。施工方案的完善有利于现场施工人员严格按计划施工,避免产生施工混乱现象。此外,在进行施工方案制定时,还需要考虑施工现场、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三个方面的因素,外促管理,内管方案,共同促进施工方案的完善。
3.4 加强构件的质量检测
建筑施工有主次之分,对起承重作用的混凝土构件而言,其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的要求都比较高,而对起填充作用的构件强度要求就会稍微低一些。单个构件的强度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加强对构件的质量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中,检测方法可以采用回弹法或者钻芯法等方法。回弹法是使用回弹仪进行检测,通过回弹仪上的数值判断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数值越大,抗压强度就越大,这一方法主要针对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检测。钻芯法则需要对混凝土构件钻芯取样,这样测出的数值会比较准确,但在测量过程中会对混凝土构件造成一定损坏。
4.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建筑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施工质量的提高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想要在建筑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重视对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定期培训,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以达到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保持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