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美术及传统工艺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2021-11-27张蓓
◎张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给孩子种下传承文化的种子,培养孩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是每一位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创立传统文化工作室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强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有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得到极大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地遍地开花,发展迅猛,体现在很多行业当中。如景德镇的陶瓷,老手工艺的创新发展,如媒体制作的综艺节目如《家风》《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等,这些都是以传承为主线,以创新为出发点,都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黑龙江是边陲大省,在校外教育这块阵地上,为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面对校外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始终将创新理念作为出发点,把力求突破作为工作重点。2019年在省妇联和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中心创办“传统文化工作室”,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开设“民间美术工作室”和“陶瓷艺术工作室”,在实际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将民间美术和陶瓷艺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相结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弘扬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心校外教育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二、民间美术及传统工艺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以民间美术为切入点,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民间美术在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了其中很重要的位置。民间美术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美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遗产。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博大精深。要保持、传承、发扬本民族的独特艺术,使之生存、发展、延续、创新。要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要学会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并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间美术以口手相传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劳动、实践当中,美化生活环境,提升审美情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传统文化工作室以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为蓝本,充分将其中的优质美学内容,通过分析、讲解、重组、手工制作等方式与现代儿童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学习、欣赏、动手、参与的过程中,领略并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以美育促德育,使学员在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增强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民间美术教育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是提升孩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课程采集中,参考了蜡染、扎染、泥塑、剪纸、宫灯制作、民间彩绘等民间手工艺的形式,借鉴并制作了适合于适龄儿童可以理解、接受的课程,既遵循了传统又有了创新,寓教于乐。
民间美术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相吻合,通过教师的心手相传,让孩子们在学习、赏析、动手、实践中,提升审美意识和民族情怀,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在临摹教学中,学习农民画中造型夸张、变形、抽象、色彩艳丽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农民们大胆、豪放的作画性格和表现方式。
设计掐丝软陶课,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把关于景泰蓝工艺的历史演变和掐丝工艺的内容及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通过欣赏、动脑、动手来学习了解,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利用软陶泥、金丝线、彩色吸管等手工材料模仿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制作出不同造型的作品来。还将“北京兔爷”的创新版穿插其中。
瓦片,是中国古建筑中用于遮风挡雨、覆盖建筑顶端的建筑材料,是前端用于装饰、美化、遮掩、庇护的建筑附件。其端头有文字、图案,装饰性极强。引导学生利用瓦片的正反面进行涂、抹、刻、画、贴等方法,制作精美的作品,展示效果极佳。
拓印,它的产生在历史上出现在纸张发明之后,历史悠久,是印刷术的早期雏形,也是我们的重点开发的课程。专业性比较强,以版画、活字、瓦当、画像砖、砖雕门神、石刻残片等为基本模具,通过不同的拓印方法,完成整个拓印过程。目的是想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其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诗词歌赋,雕刻印刷,感受古代印刷术的魅力。
陶瓷艺术课程是我们重点打造的项目。让玩泥巴成为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方式和手段。
泥巴,曾经伴随着我们的童年,使我们甚是着迷的,它是一种最简单、最廉价,让我们最为熟悉、最为亲切的玩具,它来源于土地且取之不尽,它变幻莫测、形态百出,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使我们兴奋不已,愉悦其中。在陶瓷艺术课上,老师通过讲解、作品展示、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让学生对陶瓷艺术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其懂得CHINA名字是怎样产生的;天天使用的碗、盘子都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使学生产生浓厚地玩泥巴的兴趣,从而喜欢上陶瓷艺术课程。在课程进行的初级阶段,让学生自主体验陶泥,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求知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后期在教师的讲解、引导、帮助和鼓励下,完成作品,从而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起到促进作用。
泥巴,具有多变性,是孩子放飞自我、感受童趣、接近自然的一种模式;泥巴,质地柔软、湿润,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学生会有一种自由、放松的亲切感,这是亲近泥土、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
陶瓷艺术还是塑造的艺术,它将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锻炼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去感受、去表现、去创作,完成教学实践的目的。它给学生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陶瓷艺术是触摸的艺术,孩子们通过捏、揉、搓、盘、拉等方式,对手、眼、脑的思维协调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动手制作能力。
(三)以传统文化的鉴赏为主线,增强孩子的民族自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将视频教学的播放,放在了一个重要环节,在视频的选择上惊跳细则,让学生在观看中增长知识。使之了解扎染的氧化过程;了解剪刀在纸上的游走穿梭;了解陕西三秦民间社火的活动轨迹和神话故事;了解京剧艺术及服饰的衍生和演变;了解脸谱的艺术特色。
在学习中,学习了脸谱的色彩对比很强烈、造型古朴、淳厚,个性表达突出,施色大胆,简约夸张,学习到了运用大写意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学习到了我们现代人将现代的图案、理念和制作工艺运用其中,使其更具有了现代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学习到了以传统文化引领民族自信,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突出民族地域特色,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
在我们这个传统文化工作室当中,除了以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的内容为蓝本设计课程以外,还将黑龙江本土的民间工艺作为重点推广,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在北方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桦树皮画、鱼皮画、是最具有代表性。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鱼皮画是这个少数民族特有的艺术品。以鱼皮为材料进行粘贴和镂刻,体现赫哲族人的审美意识和聪明才智。它有喜庆、吉祥、祝福之意,是赫哲族人宗教信仰的图腾;是互递友爱的使者。在教学中我们让孩子们采用粘贴制作方法,采用被切成圆形或椭圆形并带有树皮的木板为底板进行绘制,顶端再镶上麻绳,便是一幅完美的作品,增加孩子们的成就感。
桦树是中国北方主要的园林木本观赏植物。运用桦树皮作画是北方鄂伦春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质地柔软、轻便、易于加工,是通过剪、刻、雕、烫、皴、擦、点、染等多种表现手法制成,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树皮天然形态、颜色及丰富的纹理,学习制作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力,制作完成桦树笔筒、盒子等,用于学习、生活当中。
总之,将民间美术和工艺与校外美术教育相融合的案例很多,通过这些案例和方式,完成对历史的演变和传承,促进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要使学生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进行创新。并将民间工艺美术的存在与发展进行研究并推广,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延续、发展、传承、并创新。
一个孩子情系着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是组成全社会的基本细胞;一座校外培训基地牵动着无数个家庭,它所承接着的是整个社会。所以,依托校园、校外培训基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效果好、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它是文化传承的延伸和推进,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新路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校外美术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要不断地在传承和发展,融合和创新方面进行研究和教学,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得到发展、创新并传承下去。
延续香火,传承文脉,是我们的责任。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校外教育这一璀璨绚丽之花,继续盛开、绽放、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