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2021-11-26苗迎春李瑞常婧
苗迎春 李瑞 常婧
〔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承载区域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成为吸纳流动人口和集聚新增人口的主要阵地,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综合经济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弱、被辐射带动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应在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汾河创新走廊、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全面协调可持续等方面持续发力,进而推动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独具特色的山西篇章。
〔关键词〕沿黄中心城市;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5-0095-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府信息公开执行的自由裁量差异研究”(18YCJ630252),主持人张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民生福祉,关系城市营商环境和对外发展的形象树立,而且维系着城市产业集聚功能、人文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交通枢纽功能、创新高地功能〔1〕的有效发挥,对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加强政府部门对城市智能管理的要求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设的,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增长极,城市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为城市居民提供智能化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倒逼政府部门改革社会治理模式,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政府部门对城市的智能管理,而政府部门对城市的智能管理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能够推动城市群达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要求
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差距过大,仅仅依靠资源优势和国家战略支持的理念,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远远达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由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向集聚集约式发展,一方面持续转换发展动能,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質量,另一方面扩大城市发展规模,提升人口和产业承载力〔2〕。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持续优化的城市经济也刺激着城市群更高质量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黄河流域多样的地形、脆弱的生态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生态保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全流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和资源调配能力,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并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文明形态〔3〕。总而言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经济水平低
2020年全国GDP为1 015 986亿元,2019年全国GDP为990 865亿元,全年增加25 121亿元,GDP增长率为2.53%。山西省2020年GDP为17 650亿元,2019年GDP为17 026.68亿元,全年增加623.32亿元,GDP增长率为3.66%。2020年,山西省GDP在全国排名第21位。与全国GDP增速相比,山西省GDP以微弱优势跑赢全国平均水平,但相比于沿黄九省区中较发达区域,如四川省、山东省、陕西省、河南省,山西省经济呈现出综合水平不高且增长缓慢的态势。2020年山西省GDP总量仅为四川省的36.3%,为山东省的24.1%,为陕西省的67.4%,为河南省的32.1%。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不高。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
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是R&D投入强度。R&D投入强度可以折射出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水平,也可以反映出区域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山西省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在2015年到2019年间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2019年,山西省R&D投入强度总体围绕1%呈现轻微上下波动形态。2019年,全国R&D经费占GDP的比例高达2.23%,山西省在全国排名第22位。山西省R&D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巨大,这说明山西省R&D活动基础薄弱,R&D投入强度小,也可表明全省鼓励科技创新的力度小。
2019年,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中,忻州市R&D经费投入2.1亿元,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1.10%;吕梁市R&D经费投入10.2亿元,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5.33%;临汾市R&D经费投入13.4亿元,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7.01%;运城市R&D经费投入21.2亿元,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11.09%;省会太原R&D经费投入84.2亿元,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44.04%。在四个沿黄中心城市中,运城市R&D经费投入最多,强度最大,忻州市R&D经费投入最少,强度最低。沿黄中心城市R&D经费投入和投入强度远远落后于太原市,且在全省R&D经费投入中所占比重小。R&D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D经费投入强度越大,越能带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R&D活动,越能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也越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2020年,太原市发明专利授权量2258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75.59%。2020年,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中,运城市全市授予专利权3 676件,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13.47%,其中授予发明专利权121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4.05%;忻州市全市专利授权量753件,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2.7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3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44%。2019年,临汾市发明专利申请量276件,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3.7%;吕梁市全市专利授权量422件,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2.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79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7.8%。总体来说,山西省R&D产出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太原市R&D产出基本占山西省R&D总产出的一半,而沿黄中心城市R&D产出较少,且占全省的比重低。
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平均水平指数为0.332,太原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为0.465,运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为0.258,临汾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为0.257,吕梁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为0.227,忻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为0.222。从R&D投入产出结果来看,山西省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两极分化严重,发展极不平衡,且总体水平层次不高。从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来看,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R&D经费投入和产出相对均衡,都处于低水平投入和产出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省会城市都有很大差距,充分显示其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
(三)被辐射带动能力弱
城市的首位度是一个有效衡量城市辐射力、带动力、集聚力、影响力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省会GDP排名第一区县”/“省会GDP排名第二区县”。城市首位度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经济势能,并与经济效能呈正比关系,城市经济首位度越高,城市的经济效能越大,吸引力和辐射力也越强;城市经济首位度越低,城市的经济效能越小,凝聚力和辐射力也越小。
太原市2015年首位度为21.4%,2016年首位度为22.9%,2017年首位度为22.6%,2018年首位度为23.09%,2019年首位度为23.6%,2020年首位度23.5%。按照标准,省会城市的首位度达到25%-30%,才算是一种理想比例。按照这个标准,尽管太原市的首位度整体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但首位度不足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首位度不足,则意味着太原市经济势能不足,凝聚力和认同感较差,省域协调能力弱,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就难以达到较高水平,沿黄中心城市被辐射和带动的能力也就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把“经济指标”“能源指标”“环境指标”三个方面作为对象来研究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指标”反映了吕梁市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最大,忻州市、运城市和临汾市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最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与山西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能源指标”反映了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第二产业用电量所占比重最大,第一产业用电量所占比重最小;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所占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运城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所占比重最大;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总量均大于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总量,吕梁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总重最多,临汾市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总重最多(见表6)。此外,2018年,全省消耗21 183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速5.3%;忻州市消耗967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速1.5%;吕梁市消耗1 917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速12.4%;临汾市消耗3 045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速9.4%;运城市消耗2 392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速9.7%。整体来看,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能源消耗较大,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大,且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快,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环境指标”反映了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中,忻州市和吕梁市的综合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较高,临汾市和运城市的综合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相对较低;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水污染比较严重,运城市水资源质量较好;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森林覆盖率高,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忻州市森林覆盖率较低,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临汾市和运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高,基本接近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忻州市和吕梁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总之,在肯定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时,也应该关注其“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能耗过大、生态环境效益低”等问题,这些潜在问题一方面不利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另一方面也阻碍着区域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晋中城市群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太原市区位优越资源丰富,能源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较高,人口相对密集,产业和城市基础较好。晋中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群交通、经贸与技术交流日趋紧密,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的现象。晋中城市群要实施“三大改造”,即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智能改造和技术改造。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改造,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尤其化解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并将“智能+”与“生态+”理念与化工、煤炭、钢铁、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有机结合,打造“智能产业”和“生态产业”〔4〕。
运城市位于山西西南部,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区,是黄河流域中重要的支点城市,也是山西省的农业生产基地。晋西南城市群利用山西西部和南部出口的地理优势,近年来,在调整产业结构、招商引资、培育民营企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晋西南城市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打造“晋西南金岸”,着力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二)培育汾河创新走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群要以太原市为龙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智能终端、软件及系统、智慧城市设备、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汾河创新走廊。
人才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首要资源,培养人才是第一创新生产力。首先,依托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次,创新人才机制,制定高效的人才政策,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集聚各地高层次创新人才;最后,建立汾河创新走廊研究院,加大对战略型专家、学术带头人和科学团队的扶持力度,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鼓励研发平台、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共享,为推动汾河创新走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汾河创新走廊,要求发展理念创新、经济形态创新、文化创新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首先,要创新发展理念,以着力提升“沿汾经济带”的实力为核心,以互惠共荣、互利共生为原则,科学规划产业体系,构建利益共同体,大力推动沿汾中心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其次,要创新经济形态,强化企业在经济形态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进行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创新,鼓励企业与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数字经济、基因检测、电子商务、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相结合,释放汾河创新走廊的发展潜力〔5〕;最后,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汾河流域与其蕴含的“黄土文化”和“农耕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汾河文化,要将汾河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黄河流域的“山西故事”。
(三)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太原市以其经济发展条件良好、人口承载能力大、集约式发展等优势,在推进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太原市是山西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太原市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123”战略的实施,即一核两带三轴〔6〕。构建以太原及其周围相邻城市为主体的核心区(太原—晋中—忻州—吕梁);打造汾河文化生态带、农区田园风情生态带;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辐射状发展轴线,分别为“沿京昆线发展轴”“沿呼南线发展轴”“沿青银线发展轴”,使中部城市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沿黄经济带”和“沿汾经济带”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局面。侯马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之间、汾河与浍河交汇处,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三角中心,区位优势突出。地处交通要道,集晋西南人力、资本、物流、信息等资源于一身,不仅是山西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对晋西南一体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晋西南城市群要以侯马为中心,深入推进“2+1+1”的四维发展战略,即打造晋西南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山西开放高地、山西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城市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提高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推动晋西南城市群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四)促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山西省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格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必然选择。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7〕。
首先,晋南城镇圈要与山西中部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外联动,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从而不断优化工业结构,改变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鼓励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的高科技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处理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让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另一方面,全面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倡导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的生活方式;最后,要围绕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及盐碱地治理等工程,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点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污水治理工程等生态保护措施。同时,完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加强沿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8〕。
总之,推进山西沿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好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经济带;要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文化潜力,讲好黄河流域的“山西故事”。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一些行业和企业的冲击,以及对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山西省要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奋力谱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参考文献〕
〔1〕刘战国.构建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问题探讨〔J〕.河南科学,2014(06):975-979.
〔2〕何青芳.沿黄城市带建设与同城化战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5(15):341+344.
〔3〕苏慧,张仲伍,张兴毅,王娟.基于能值分析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05):1187-1193.
〔4〕寇有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群”〔J〕.办公自动化,2020(02):8-9+32.
〔5〕邸卫娜,吴园园.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1):16-17.
〔6〕岳宏志,郑小寅,谭策吾,等.尽快启动秦晋宁蒙沿黄国家级城市群建设〔J〕.西部大开发,2017(09):114-115.
〔7〕宋琳琳.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報,2018(05):14-17.
〔8〕张雪珍.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路径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8.
责任编辑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