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睛的汉学家
2021-11-26航鹰
航鹰
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语言的桥梁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个四人作家访问团中,金翻译的水平呱呱叫,能讲一口连奥地利人都惊讶的纯正德语。此外,我们还有一得天独厚之处——邀请我们访奥的主人、维也纳市政厅办公室主任邦迪欧先生请来著名汉学家施华滋教授,自始至终陪同我们参观访问。邦迪欧先生因出国未能和我们见面,他的热情友好由他的朋友施华滋教授充分地体现出来。康濯团长、柳萌和我三个人,有了两位出色的翻译,使我们能够在短期内了解到比别人丰富得多的情况。
要说施华滋教授的汉语水平,真叫绝了,一见面就把我们“镇”住了。他不但会说“一路辛苦了”“久仰大名”之类的寒暄话,还会恭维金翻译的德语:“和你相比,我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听了全笑起来,因为他已七十岁了,而小金才三十多岁,小金立即笑答:“哪里,我是小巫见老巫啊!”
真的,一个外国人说中国话如此字正腔圆,我真怀疑他会什么巫术。相比之下,康濯团长的湖南腔倒像个外国人了,简直土洋顛倒。后来我才知道,施华滋在“二战”初期因是社会革命党人受到纳粹迫害,逃到了中国,一住二十八年,也算半个中国人了。他曾在杭州外语学院教书,会讲杭州话和上海话。我们在一家华侨开办的中餐馆吃饭时,服务员是上海来的留学生,他撇起上海腔和人家交谈,使那位姑娘高兴得几乎端着盘子跳起来。在十年浩劫中,这位长期居住中国的“老外”当然成了“国际间谍”,他只好又来个第二次逃亡,回到了祖国奥地利。这些年来,他潜心于汉学研究,主攻孔子和老子,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知识颇丰,发表了许多论文专著,并经常去德国讲学。
我们这些中青年作家大多有个弱点,祖国古典文学底子很薄。在国内写作品时靠着一知半解和临时翻些资料,还能应付一气,但到了洋人世界被一位蓝眼睛老头问出短儿来,可真有点出洋相了。他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啦,“秀色可餐”啦什么的,我尚能应答。有一次,他引用了一句古语“附骥尾而上”,我就不知出处了。待他写下“骥”字,我也只能顾名思义,只好现场请教。原来他用“攀附良马的尾巴而使自己高大”来恭维我们。
欧洲人有尊重照顾女士的习俗,施华滋教授一路上不厌其烦为我当翻译,每到一处都讲解其历史典故、风土人情、间有民间传说。如果说我的“旅欧见闻”一类的文章尚有生动具体的内容,那就要归功于蓝眼睛老学究了。别看他是七旬老人,健壮得如同斗牛士,带领我们跑路爬山,走遍了大半个奥地利。旅行生活是十分疲劳的,中午时分汽车飞驶在山路上,中国人总不免要打个盹儿,他和他的女朋友爱娃女士却总是精神抖擞。由于大家都是文人,便不拘泥于外交礼节,说俏皮话儿逗趣儿,一路上笑声不绝,他吿诉我们一件有趣的往事:杭州人把“施华滋”说成“丝袜子”,他因此而得绰号。德语“施华滋”为“黑”之意,我们便叫他“黑丝袜子”教授,后来干脆叫“丝袜子大爷”“施老头”,他都不恼火。我很喜欢他的蓝眼睛,那么大年纪了仍然蓝得晶亮清澈。
施华滋教授一直陪同我们到访问团回国的前一天下午,第二天一早他就要驾车去慕尼黑讲学,演讲题目是“从孔夫子到文化大革命”,这么大的题目真够他概括的。如果有几百位施华滋这样的热爱中国的汉学家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将会更快地被全世界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