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预防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

2021-11-26吕华新

当代医学 2021年32期
关键词:预防性修补术腹股沟

吕华新

(庐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江西 九江 332800)

老年患者因肌肉萎缩、腹壁变薄,致使其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因而发生腹股沟疝的风险更高,若不及时给予治疗,将会增加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针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多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该术式因具有创面小、易恢复等特点,逐渐被患者青睐[1]。但该术式仍存在一定的术后切口感染风险,而临床关于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是否需应用预防性抗生素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尚未达成共识[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 月于本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预防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于本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3 例;年龄60~79 岁,平均(69.74±4.18)岁;体质量65~87 kg,平均(76.25±4.66)kg。观察组男28例,女2例;年龄60~80岁,平均(70.11±4.07)岁;体质量64~87 kg,平均(75.89±4.72)kg。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腹股沟疝符合《外科学》[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单侧初发疝;凝血功能正常者;精神、智力发育正常者。排除标准:复发疝、嵌顿疝、双侧疝、绞窄疝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重度衰竭者;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将10 mm 或12 mm 的套管经脐下缘通过腹壁切口进入腹直肌后鞘前方空间,并将脐孔至耻骨上中间部位的腹膜前间隙进行钝性分离,于耻骨联合与脐部连线的2/3处,置入5 mm套管,在耻骨联合与脐部连线的中心位置置入另一根5 mm套管,腹膜前间隙进一步游离后,将疝囊进行回纳或横断后,使耻骨肌孔充分暴露,并用16×10.8 cm的补片整个覆盖,并应用可吸收缝合线缝合切口。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在术前30 min给予0.5%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术前30 min给予0.5%氯化钠溶液100 mL+1.5g 的头孢呋辛钠[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05],静脉滴注。两组患者术后均不给予抗生素。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术后3 d,采集两组患者空腹状态时下的外周血5 mL,离心处理后,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广州东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P-280)测定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含量。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内出现的浅层切口感染、深层切口感染、血肿、发热、血清肿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含量比较 术后3 d,两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含量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含量比较(±s)

中性粒细胞(%)72.30±5.05 71.48±5.17 0.622 0.537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白细胞计数(×109/L)7.81±0.73 7.75±0.77 0.310 0.758

2.2 两组患者随访6 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内,两组浅层切口感染、深层切口感染、血肿、发热、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将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腹股沟斜疝较为多见,临床认为腹股沟疝的主要病因是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腹股沟处有突出体外的包块,站立时包块自行突出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4]。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症患者多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具有创面小、易恢复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术后切口感染问题。因此,围术期内是否需要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来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也成了临床上讨论的热点。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上将切口感染分为浅层切口感染及深层切口感染两种,其中浅层切口感染与常规的软组织感染并无明显差异,大部分患者在经过换药、引流、追加抗菌药物等措施干预后,即可痊愈[5]。而深层切口感染多为腹股沟疝补片发生感染,即使经过换药、清创、引流等措施干预后,其切口仍存在迁延不愈的风险,此时需要将补片取出,进行再次手术才能提高切口的愈合速率,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6]。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的目的在于通过在手术切口形成足量的血药浓度,增强机体对病原菌入侵的抵抗力,进而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7]。然而抗菌药物的应用虽能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但对患者机体内的正常菌群也会起到抑制、杀灭的作用,破坏正常菌群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8]。此外,不规范、合理的应用抗生素,也会增加病原菌的耐药性,为后续治疗增加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成本。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d,两组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随访6 个月内,两组浅层切口感染、深层切口感染、血肿、发热、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术前应用预防性抗生素与不应用抗生素并无实质效果,临床上无必要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用于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在临床上为控制及降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围术期内严格遵照无菌操作流程是关键。对术中的相关操作及手术器械进行严格的无菌要求,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进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时,应选择具有抗感染作用且组织相容性良好的补片进行手术,当病原菌入侵补片表面时,可以有效形成一层保护膜,进而有效阻断机械、化学、免疫等对病原菌的供给途径,有效的清除病原菌,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此外,在进行切口缝合时,应尽量选择尼龙线进行缝合,其对病原菌的藏匿效果较差,可以有效降低病原菌入侵机体的风险[9]。而过多的组织分离,易引发出血,进而为病原菌的生长及繁殖提供营养支持,故临床上在术中应尽量减少电刀的使用,提高止血效果,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尽量暴露切口,避免其向深层切口感染发展[10]。

综上所述,预防性抗生素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并无实质效果,故临床并无必要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用于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猜你喜欢

预防性修补术腹股沟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肝脏刀刺伤修补术后黄疸一例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