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布式认知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实践研究

2021-11-26王燕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分布式校园实验组

王燕波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一、分布式认知理论

20世纪40年代,认知科学逐渐兴起与发展,它旨在探究人类的感知和思维信息的处理过程。其中,传统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主体内部的过程,个体和环境是相互独立的要素。这一观点割裂了认知活动与认知的工具、对象、情景、社会和文化等复杂要素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赫钦斯等美国学者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他们把包含着外部表征的要素纳入分布式认知系统,认为这些要素是组成人类认知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主体和外部表征呈分布状态,但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认知活动。[1]这一研究视角没有局限于个体大脑的范围,而是将分析单元延伸至各个分布着的认知要素之中,强调要素之间共同影响的过程。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人工制品参与并辅助主体认知,它实际上是一个“Person Plus”的认知系统在产生作用。最后作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Person”本身,而且还需要与“Plus”的共同协作来完成认知活动。[2]用分布式认知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在当今的“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校园等字眼充盈的时代,我们应当从强调主体的认知逐渐扩展到将主体认知及其智慧活动中所采用的资源结合起来重新审视当下教育的重点。[3]

二、移动学习的背景及其特点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4]2020年7月在第十九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中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已增至13.19亿,占世界网民总人数的32.17%。李开复博士在《移动互联网在未来的市场和需求》演讲中认为,移动互联网实则就是把一个随身携带的手机连到一个浩瀚的互联网上。手机与互联网相连,它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助手。我们可以将手机这种不会失去的记忆力与互联网上巨大的知识联合起来解决问题。[5]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将推动教和学两大范式的转变,为移动学习提供技术的支持和辅助。

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设备进行的随时随地的学习就是移动学习。[5]移动技术设备包括(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PDA、MP3/MP4/MP5等。学习者使用的这些移动技术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5]也就是说,移动学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灵活的,在技术上是创新的,在方式上是交互的,具备便携性、灵活性、即时性、交互性等鲜明特征。移动学习适用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场合,还可针对不同学习者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强调学而不是教,强调自主化的学习。

三、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设计

本研究将福建商学院外国语学院专科段2019商务英语1班46人为实验组,2019商务英语2班46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按照高考成绩随机分班。课题组的同一老师于每周4课时的固定时段在实验组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移动学习模式,而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时间从2019年9月至12月中的16个教学周。经过16周的英语移动学习实践,实验组和对照组共同参加2019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此次考试结果来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总分、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各项的成绩对比,进一步反思分布式认知理论视角下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是否可行和有效。

分布式认知理论突破了传统认知的局限,提出的主体与各个认知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特点,与移动学习具有分布式特征的认知特点完全契合。分布式认知理论视角下,移动学习的认知过程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认知工具(学习设备和平台)、认知对象(学习资源)及认知情景(学习环境)等多个维度之间进行交互而发生和完成的。分布式认知理论为移动学习模式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以下从认知主体、认知工具、认知对象及认知情景四个方面对本研究所需的认知要素进行分析。

(一)认知主体(学习者)

实验组学生年龄段在18岁至19岁之间,属于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网络原住民”的一代,他们对电子设备特别是手机操作熟练。该组的调查问卷显示,51%的学生表示曾经或正在自主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英语移动学习,87%的学生认为英语移动学习有比较明显的辅助作用,98%的学生表示之前从未接触过关于英语移动学习的培训和指导。这表明,认知主体即该实验组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进行移动学习的条件和技术,但缺乏策略和方法的引导和训练,未明确如何能更加有效地使用移动设备开展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相应的指导和监督。

(二)认知工具(学习设备和平台)

问卷调查中发现,100%的学生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52%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31%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100%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连接无线和有线网络。本研究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旗下的在线学习平台——U校园作为实验组的移动学习平台。U校园是为高校外语教师和学生提供线上的学习交流和互动、教学监督和管理、成绩评估和测试等先进技术支持的专业化外语教学管理平台,其目录包括课程与班级、班级管理、教程学习设定、教程学习情况、作业与测试、补充资源管理、综合成绩管理等方面。该平台将课程、教学、测评等环节融入一个移动平台系统,为教师开展外语移动教学提供了科学和完善的技术支持。以下为U校园教师端和学生端的主要功能列表:

表1 U校园教师端和学生端的主要功能

(三)认知对象(学习资源)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材内容保持一致,即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三版中的5个单元10篇文章及相关内容组成。但实验组具备更加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即在U校园上不仅有相对应的班课课程,还有教师补充的在线资源。每单元增加的学习资源包括有预习材料、背景知识、词汇及例句、各种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材料等。这些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方便了教师在学生移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取和采用,成为对教材内容的有益和全面的补充。

(四)认知情景(学习环境)

实验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创设英语移动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手机)开展网络化、个性化和互动式的英语学习。调查问卷显示,有69%的学生认为课前和课后可以自主安排在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英语移动学习,有45%的学生认为会在课余时间如排队、等车、睡前等零碎时间进行英语移动学习,有87%的学生表示希望周围有互帮互助的英语移动学习环境。由此看出,教师应不仅在课上营造良好的师生交互的英语移动学习环境,还应在课余督促生生之间形成互相监督的英语移动学习氛围。

四、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实践

分布式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移动学习是将学习者、学习设备、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各个方面相互联系起来,共同发生作用和产生效果。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三版)第5单元的课文——Cliff Young, an unlikely hero为例,详述教师如何将各个要素融合在实验组的实验过程中来进行英语移动学习实践。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名为克里夫杨的61岁农民业余选手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却战胜了世界级选手并打破世界纪录的励志故事。

(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1. 教师在U校园上发布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分组安排。

2. 学生通过教师在U校园上传的教学计划知晓本单元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3. 学生通过自主完成U校园上Pre-reading activities中的音频练习,熟悉高频的运动词汇。

4.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补充在U校园上的视频材料了解运动对人的重要性。

5.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U校园上的背景知识了解与本单元相关的人物及事件,即Cliff Young的生平及马拉松的历史渊源和国内外的重要赛事。

6.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并借助U校园上的段落分析和重难点词汇讲解来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及掌握相关词汇。

7. 教师通过U校园上的学生详情和作答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进行进度提醒或点赞鼓励。

(二)课中:讨论答疑阶段

1. 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随机的分组进行组员间的讨论,讨论内容有概括全文和各段大意、找出每段中心句、对重难句进行语法分析、重点段落翻译、全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等。讨论过程中学生借助U校园上的Reading in detail、Language points、Translation、Structure analysis and writing等环节帮助思考和分析。

2. 继讨论课之后,在答疑课上,教师随机抽取各小组的组员对讨论内容逐一提问,将每组的疑惑之处引导其与其他组再次讨论,最后对学生未正确理解之处进行纠正和补充,对U校园上的环节存疑之处进行答疑和解惑,形成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为主、以移动学习平台(U校园)为辅的学习环境。

(三)课后:作业扩展阶段

1. 为检验课上学习效果,教师课后布置U校园上的Words in use、Expressions in use及Reading comprehension的练习题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自行检查正误,错题积累到U校园错题本,思考后仍不得其解的题目与同学或教师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为检验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在U校园上发布本单元课文的Check & check,问题例如:Whether you have known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and how to use them? Whether you have known how to use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 Whether you are able to write a paragraph of time order? 要求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100字左右的反思日记,上传到U校园的作业栏,以期教师得到反馈,学生得到思维和作文的训练。

3. 为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U校园的补充资源栏里给出有关本单元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和视频材料,并提出相关话题,例如: Who can be called a hero in your mind?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Olympic Games?各组学生选择其一做成PPT上传至U校园的作业栏,并由组员在下次课上做一个5分钟的presentation, 由教师给出评分,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以上的教学实践过程可以看出,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课中的讨论答疑阶段到课后的作业扩展阶段,教师将移动学习与学生课堂内外的英语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自始至终地努力引导学习者借助移动学校设备(手机)在U校园这一移动学习平台上充分利用移动学习资源进行探究式和互动式的英语学习。各个认知要素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

五、实践结果与分析

经过16周的英语移动学习实践,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共同第一次参加2019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显示,实验组四级的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实验组中425分以上者占48.2%,而对照组中425分以上者只有22.3%。将各组数据利用SPSS2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如下表: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统计对比

由上表看出,实验组总分的最高值和平均值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总分的平均值比对照组高出58.9分,两组成绩差距明显。且实验组总分的标准差低于对照组,也反映出实验组的总体成绩分布较为均匀。

各项成绩对比来看,实验组的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各项的平均值也都高于对照组,其中阅读的平均值差异最大,实验组高出34.35分。写作和翻译的平均值差异最小,实验组高出11.42分。这说明实验组的阅读成绩更显突出。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大一新生,首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考试技巧和经验稍显欠缺,有些学生平时积累不足,故通过率都需进一步提高。从以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四级成绩对比来看,经历过英语移动学习的实验组总分和各项都比对照组表现更好,这说明16周的英语移动学习取得了成效,有助于学生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各项以及总体水平的提高。在U校园上对实验组的学生考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显示,97%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采用移动学习的模式学习英语,76%的学生希望在自主移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自我管理。

六、结语

本研究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为指导,探求各个认知要素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将移动学习与英语课内外学习紧密结合,从教学实践的运用和结果中探索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成效和作用,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对移动学习模式下英语学习的态度、行为和建议,以期在今后的英语移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反思,为移动学习的常态化提供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启迪。

猜你喜欢

分布式校园实验组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
西门子 分布式I/O Simatic ET 200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