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扩招的“五融合四精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6陈烽
陈烽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99)
2019 年国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职扩招100 万,2020 年又提出两年内继续扩招200 万,这不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为我国未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储备人力资源,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战略举措。随着大规模的持续扩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动,面对扩招后的“非传统”生源,高职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学情”,故而在全国也随之掀起了一场职业教育教学革命的浪潮。如何探索扩招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确保“质量不减、标准不降”的总体要求,如何根据“学情”做好分层分类,制订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真正意义上助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迈上新台阶,是每一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都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高职扩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机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出的重大贡献。但因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点低、起步晚,教学资源相对薄弱,在持续较大规模的扩招下,高职院校也面临着资源、理念、管理、培养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一)招生规模急剧增加使教学资源更趋薄弱。全国高职院校近1500所,按三年300 万扩招量测算,平均每所学校要承担2000 左右的招生计划,按生师比1;18 的合格线测算,平均每所学校要增加100 余位教师,虽然部分师资可以通过外聘的形式解决,但作为办学基础原本就薄弱的高职院校仍感到压力巨大,目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编制过少,教师队伍急需壮大。在经过几轮扩招后,学生人数激增,稀释了原有的生师比,现有专任教师在原有教学任务之余,难以完成扩招学生的教学任务;但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数有限,往往难以解决扩招后教师的增量问题。二是“双师型”教师尚未达到要求。教育部在2019 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所占比例只有39.7%,难以满足高职扩招后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三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滞后,大部分网络教学平台在高职百万扩招之前就已经建立,面向对象是在校普通的学生,但因扩招生源的特殊性,缺少量身定制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二)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后高职院校的准备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后,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更艰巨,办学更多元,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时,对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和改变。如:生源基础较弱如何保证质量不降,需求多样如何做到分类培养,资源有限如何争取外力支持,生源复杂如何制订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去思考与面对。显然,部分高职院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特别是要在原来固化的模式下进行如此巨大的改革和突破,显得准备不足,在观念和行动上都没有快速的转变过来,特别是在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管理、评价标准等方面还在探索当中。当前试点院校中将高职扩招学生等同于成教模式进行培养者有之,将学生视为普通录取学生一样组班培养者有之,将学生插班到普通班中进行培养者有之,将学生安排到对口企业,工学结合者亦有之。如何跳出传统的思维,切实找到适合这个群体的培养方式,既不降标准,双能照顾到方方面面的诉求,这是对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学性复杂需求多样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加。高职扩招的对象已不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对“整齐”的高中生,而是将招生对象外延到普通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的个人经历、学业基础不同,使教学的难易程度及人才培养的标准不好把握;另一方面他们之中大多已有固定或灵活的工作岗位,需要正常工作,或已有自己的家庭,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对集中教学、网络教学的时间、地点等诉求也不尽相同,使得教学的组织不好把握;第三方面扩招生源都有各自的学习目的,往往是希望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缺少什么就补什么,有的想提升学历,有的想学一技之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面对生源群体的新情况,客观上给高职院校增加了较大的管理难度。
二、扩招背景下“五融合四精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虽然高职院校当前或多或少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逐一去破解,但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迈入高质量、规模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不但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机制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且还给高职院校进一步拓宽生源优化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更给高职院校践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更高质量的培养,核心是做好(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四个方面的精准“对接”。
(一)“五个融合”的维度及核心内容
1.招生专业与产业需求相融合。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源头,高职扩招的招生专业只有与产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产业的结构和特点、企业用工需求来科学设置招生专业,特别是要将用工需求旺,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对实操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列入到招生专业中,真正实现“以产业上专业”,“以专业带产业”,实现产业和专业共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提升产业人才的总体素质服务。
2.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目前大部分扩招的学生都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生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在企业从事生产和经营。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的特点,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联姻企业,通过“订单班”培的形式,校企双方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实行校企“双主体”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管理。实现招生即招工,既帮学生解决了学历提升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
3.课程内容与岗位诉求相融合。高职扩招的学生因有着特殊的角色和背景,有着指向性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要解决学生最内在的需求,即以帮助学生充分就业或高质量就业为前提,在充分了解学情,深入分析岗位从业资质的基础上设置课程内容,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相匹配。
4.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高职扩招学生大多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社会阅历,这是这个学生群体的一个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加强现场教育,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日常工作、生产有序对接。
5.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融合。因学生有双重身份,故在学业及毕业考核中也有双重考核,即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理论学习阶段的考核主要由高职院校根据事先制订的培养方案,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生产和实习阶段的考核主要由企业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重点考核技能水平。同时启用职业技能证书的认可制及学分顶替制等制度,实现“综合考核,多元评价”。
(二)“四个精准”的构成及其内涵
1.精准定制教学计划。高职扩招学生学情复杂,基础差异大,面对多元化的生源,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及育人导向。在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注重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个性发展与共性培养相结合,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精准制定针对不同学情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形成“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精准教学计划。
2.精准选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这个目标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特别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结构,文化基础,从业经历等因素,围绕“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这个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构建“菜单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多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个性化的需求。
3.精准进行教学评价。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的“来源多样化、起点多元化、基础差异化、背景复杂化”的现实情况作充分的分析和准备,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要推进和构建“多元评价”方式,探索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方案,有区别、分类别地考查学生对于特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重点查验和评价人才培养过程与标准的契合度、实践效果与预定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素质与行业要求的匹配度、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指标,允许学生多标准、多途径毕业。
4.精准设计弹性学制。高职扩招的生源群体多半为已毕业多年的社会人员,他们中或已有工作单位,或正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不可能像普通大学生一样进入高职院校脱产学习,因此常常会产生各种顾虑。面对特殊的生源,高职院校必须要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机制,实施“弹性学制”,推行“学分银行”等措施,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及学习节奏来合理安排校内外学习时间,从而真正把学习和自身实际条件对接,既保证学习时间,又尽量减小对日常工作的影响,从而提升这个群体的就学意愿,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五融合四精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深度“校企合作”。深度的“校企合作”是开展“五融合四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高职院校要主动探索“合作点”,实现联合招生,协同育人,利益共赢。一方面要让企业有积极性和获得感,要让企业感受到高职扩招就是在为他们培养员工或未来的员工,提升他们的总体能力和素质,是一份为他们“私人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借助高校的智力,可以帮助他们创业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高校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对高职扩招群体最有效的培养路径,既可解决校内资源的不足问题,又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二)实行分层分类培养制度。“学情”分析结束后,高职院校要按学生年龄段分布情况、文化基础情况、在岗在职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如在技术岗和管理岗等不同岗位特点,设计和制订“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分层分类”培养的过程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实施“工学结合”、“淡工旺学”等教学组织,探索“送教到企“、“训教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标对表安排教学任务,确保学时不减、标准不降。
(三)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顶替制度。高职扩招学生大多不能全日制脱产学习,他们既要工作又要按设定课程表按时学习,时间上冲突的情况必然存在;同时由于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往往部分同学不能定期完成规定学分。因此对高职扩招学生必须实施“弹性学制”,以便于为各类不同层次状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方便他们完成学业获得技能。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具体学情,适时建立学分顶替等制度,如学生有入伍经历、或从业经历,考取了技能等级证书、获得了相关发明专利等情况,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进行置换或准予免修。
(四)创造“泛在学习”的条件,开发优质在线课程。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扩招生源的特点,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针对扩招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入优质在线课程,创新优质在线项目,联合企业开发一批校本在线课程,满足学生“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创造“泛在学习”的条件。同时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广泛应用,满足学生多层次、多类型、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五)建立“宽进严出”制度。高职扩招的对象比较宽泛,没有年龄、地域、户籍、从业背景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都通过一定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即可入学,特别是已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可免测入学,相对而言入学门槛比较低。所以,为切实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实现“质量型”扩招,高职院校必须把好“出口关”,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坚决不“缩水”,不“放水”,对于考核未达标的学生不准予其毕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接受学习和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律性,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扎扎实实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又维护高职院校自身的声誉。
(六)多渠道打造新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是核心要素。在生源剧增,教学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不仅教师的数量要得到快速的充实,而且教师教学手段、观念等方面都要快速的转变。在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受多方因素的制约,靠单一的引进教师的渠道来快速充实教师队伍,显然困难较大,应通过“引、培、聘”并举的方式,用较快的速度来打造新型师资队伍,特别是在“后扩招时代”,应更加注重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高职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到普及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尝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免产生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文章分析了高职扩招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在教学资源、培养模式、教学组织、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阐述,提出了基于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要遵循的五个融合和四个对接,从而来破解高职扩招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困境和不足,文章还就达到“五融合四精准”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实践探索。教育教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高职扩招又是一项新鲜的事物,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完善,坚持高职扩招的初衷,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