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民族乡村地区移风易俗
2021-11-26沙建华
沙建华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2020 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得益于这一胜利,中国广大的民族地区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如今,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可以预见,未来乡村振兴的时代红利将给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提防传统上基于落后生产力的在乡土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风俗习惯,成为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拦路虎”。2019 年,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在调研凉山的脱贫攻坚情况时发现“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是彝族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彝族群众养成好习惯,尽快融入现代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现和精简凝练,是人民群众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而且对民族地区的移风易俗建设,对各族群众融入现代文明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移风易俗
一般说来,价值观可分为普通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普通价值观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观的总合,核心价值观是普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核心价值观使普通价值观得以产生、令普通价值观得以坚守和推广。一个人的思考模式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进行的发散性思考,而其思考的结果也与个人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所具备的核心价值观,我国在党十八大时候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多元价值观普遍存在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具有精神导向、行为规范、凝聚力量和鼓舞士气等价值。
从字面意思看,移风易俗可以理解为转移风气和改变习俗。所谓风气,是一些团体中盛行的心理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所谓“俗”多指传统习俗,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之间的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观念。移风易俗的目的是更新观念,即用与时俱进的观念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个体的行为,让其思想和行为具有时代价值。破除旧习俗,将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习俗进行修正,对于腐朽的习俗直接消除。在此基础上营造出阳光的新风尚,用时代主旋律,引导每一种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发展,使最终使得人民的社会生活习俗更加健康。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移风易俗建设的价值导向
移风易俗的实践,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作用。人作为移风易俗的实践主体,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不良社会风俗进行剔除和改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先进的风俗活动,传播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不符合时代价值的风俗,坚决与腐朽的风俗做斗争,不断体现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旋律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同时,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发扬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好品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一致,是人民大众在实践过程中以核心价值观为精神信仰与价值准则,不断塑造个人行为,争做新时代文明公民。
(二)以优良的风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移风易俗是一场破旧立新、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移风易俗工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必要的思想环境。首先,基层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移风易俗的重要价值,尊重群众在移风易俗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其次,树立榜样,大力宣传。各地方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有关政策和先进典型,做正确的舆论导向。最后,发挥优秀作品对群众潜移默化的作用。各种正规的文艺工作者围绕移风易俗主题,创作不同形式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村民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移风易俗教育,摒弃陋习,追求文明。综上所述,移风易俗是从思想层面改变群众观念,提升群众在移风易俗过程中的参与度,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落细落小落实。
同时,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有利于群众在思想和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按照乡村建设的总要求,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活动,积极改善人居软文化环境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示范作用,狠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以党风政风带动乡村社会风气的好转。
二、当前民族乡村地区出现的不良风气
民族乡村地区跟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村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民族乡村地区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等因素,目前以下不良现象是移风易俗工作的重点。
(一)人情消费异化严重。人情消费是压在群众身上的一座大山,人情消费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消费明目增多。除了传统的婚丧嫁娶之外,如今乔迁、生日、升学、升职、参军、就业、开业、满月、生病探视等均要操办,花样百出。为了挣回送出去的礼,出现了一些“无事找事办”的荒唐现象。有人拿到驾照也要请客办酒席,更有甚者家里母猪生了猪仔也办酒席。二是份子钱上涨。随着农村经济的改善,份子钱也水涨船高。现在参加一个酒席,关系一般的要200 以上,关系好点的500、600 不等。关系比较好的则一般为千元以上。人情往来异化成为钱财往来。许多村民对这种异化的人情消费苦不堪言。三是厚葬薄养、奢办婚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红白喜事中普遍存在炫富浪费的行为。年轻人的婚事相互攀比收了多少礼金,老年人的丧事相互攀比宰了多少头牛。
(二)赌博迷信现象依然存在。民族乡村地区,不知何时,打牌赌博现象开始出现。现在的村民,除了农忙时节,平时空闲时间几乎都在打牌。打牌的明目有斗地主、斗牛牛、打麻将。每种娱乐方式都要以金钱为支撑。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尤其是过年期间“扎堆”赌博的现象更为突出,有的“辛辛苦苦干一年,几场打牌就输完”。因赌致贫、引发矛盾纠纷事例时有发生。
(三)不孝之风有所抬头。如今,民族乡村地区很多青年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伴随而来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也出现。同时,随着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不少家庭为了追求县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都搬来县城附近租低廉房子住,以方便儿童就学。有部分家里青壮年在外打工,出现长期不管不顾家中老人的现象,导致老人小孩去乞讨生存的现象。有的子女对老人赡养相互推诿扯皮、引发纠纷。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移风易俗路径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地方风俗习惯都属于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需要尊重文化发展一般规律,尊重人的思想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习俗中的消极因素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合理有效的移风易俗工作。同时利用乡村习俗中的积极因素为核心价值观注入时代实践活力。
(一)借助乡村振兴时代机遇,大力发展乡村生产力,为消除陈规陋习奠定物质基础。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乡村习俗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而社会存在的基础则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生产力落后的传统社会,人民群众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低下容易产生对鬼神的敬畏心理。现代社会,虽然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了较多的了解,但乡村社会仍存在经济落后、利益纠纷等问题,乡村民众有时也背负激烈竞争、社会变革的压力。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没有消失,村民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乡村习俗,则是源于受外界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外部力量对人们生活的支配,“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的自由,从根本上消除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赖以滋生和繁衍的物质基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习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凝聚共识、汇集智慧、增强乡村振兴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乡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同时农村文化市场良莠不齐,需要对其进行整顿和规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践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和践行以及移风易俗工作都需要制度保障,“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牢固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的内化与社会孕育的外化相互促进的过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移风易俗工作的引领,不能单纯依靠道德教化和思想引导,也需要有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借助外部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规范对价值扭曲、道德失范的不良习俗进行管束与遏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明文禁止聚众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等,同时借助各种媒体大力倡导节俭办婚丧嫁娶,将红白事操办规模和内容等具体化,确保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设立移风易俗的奖惩机制,发挥村民自我约束、管理和教育的作用,让健全完善的乡规民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实落小落细的助推剂。
总之,“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动态发展过程。良好的风俗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土壤,同时核心价值观又是移风易俗的价值取向和风向标。“移风易俗”是人的思想重建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移风易俗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需要广大干部队伍和村民群众把移风易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便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继承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