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研究

2021-11-26吴世斌

魅力中国 2021年2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师

吴世斌

(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甘肃 定西 748100)

引言

有一句哲言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加强语文的教学效果以及丰富校园的文化,提高初中生的朗读能力是必要条件。从朗读中,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发音可以得到训练,从而培养起规范的语音能力以及良好的发声习惯。常见的现象是,一些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但是普通话说得很差,这就影响到学生正常的交流。不仅如此,高效的朗读教学还可以调动起观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朗读者的渲染力,同时也提高了初中生的表达技巧。因此朗读教学应以辅助语文教学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理解作品内容为基础,在自然的状态下追求艺术的升华。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一)含义以及重要性。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记忆的方法,我们在背诵课文的时候,通常都会通过朗读的方法进行背诵,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输入到长时记忆中去。不仅如此,从古至今,“读”一字都受到了巨大的重视,“朗朗读书声”更是具有象征意义,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独具魅力的一面,具有特殊作用。

加强初中生的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美文的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是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训练的增加,学生的朗读技巧也得以提升,这就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创造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想象力也被激发起来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丰富,而朗读可以实现他们的奇思妙想,促进其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提高。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所编写的文章都是进过层层把关,千里挑一的美文,也都出自名家之手,文章蕴藏着语言美、形式美、思想境界美等属于美学范畴的因素,通过初中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验、感悟文章所蕴含的美,与作者的思想境界产生共鸣,并把自己体验的美分享给大家,在今后的习作中,模仿课文的形式美、渗透学生自己的情感美和语言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仍然是学习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依托,而阅读教育中离不开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通过集体朗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接力朗读等多种形式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充分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现状,被忽视的朗读教学。尽管近几年以来,应试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也开始有更多的老师和家长降低了对成绩的重视程度,开始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但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家长和老师依然秉持着“成绩至上”的理念。而具体的表现为,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会用于教授新知识,仅有少部分时间是用于朗读教学的,一些老师的课堂上甚至没有朗读教学。仅仅只有课文讲解、分析、讨论的语文课堂,不是现代化的语文课堂,朗读被扼杀在摇篮中,受到了严重的忽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普通话不标准,与人交流感到困难,也就我们所说的哑巴语言,学生在考试中能写在试卷上,书面语言可以过关,但口头语言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很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很少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也没有凸显出来,还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发言,更不用说朗读训练了,就是个别学生的朗读也是“唱腔”,教师用的是“地方普通话”,也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标准朗读。课后学生死记硬背,考试照搬在试卷上,久而久之,形成了标准的“哑巴语文”。

(三)不科学的朗读方式。除了朗读时间过少的问题之外,还存在朗读不够高效的问题。也就是说课堂中即使存在朗读时间,但其朗读方式依然是单一的,索然无味的、没有感情和共鸣的朗读,试问,这样的朗读怎么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呢?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只是这样的朗读,学生就会认为朗读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事,课堂中不是齐声朗读就是单独朗读,朗读的质量降低,效果也大打折扣,这必然就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因此,不科学的朗读方式,使得学生的兴趣降低。

二、初中朗读教学新突破

(一)打好基础,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根据朗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朗读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练习,也就是加强学生普通话以及朗读技巧的练习。普通话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经常使用的语言之一,从建国以来,普通话规范字是国家为了统一文化规制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一些方言口音比较重的地方,语文教师更应当用最字正腔圆的语调进行朗读,从而给学生最为正确的示范。比如古诗词的朗诵就是初中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古诗词不仅是学生朗读训练的重要教材,而且还能激发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教师在进行学生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这首歌的央视朗读版,结合古筝合奏的背景音乐,可以将学生们带到那个时代的故事中去,带到诗人的故事中去,学生们可以在这样的音乐中静下心来,用心感受到词中的凄凉以及愿景。然后,教师再用标准的普通话以及抑扬顿挫的节奏进行朗诵,因此,学生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语调以及节奏的掌握。最后,再留出一定的练习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大量的模仿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如,在课外组织学生欣赏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将杨洪基老师的原版歌曲视频或音频通过互联网放给学生欣赏,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产生思想共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二)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方面可以加强对朗读教学方面的教育、宣传管理,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够认识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自行调整教学方案,设计出适合学生们的朗读方式,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同时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也应渐渐养成自主朗读的好习惯,以便于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对于文字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此,在教师教学时,为了促使学生阅读工作稳步进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比如说,在学习《钦差大臣》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造课件,为学生营造课程内容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去扮演教材中的人物并朗读文章,学生在边演边学中,不仅能够理顺文章的脉络,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朗诵活动。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喜欢上朗诵这门艺术,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在语文课堂内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朗诵活动。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应该成立语文诵读兴趣组,每周定期开展诵读活动,评选“诵读之星”。对于学校来说,每周应该举行课外诵读比赛,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参与、自己评价,提升朗读兴趣。比如,学校定期开展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开展《老子》《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等经典朗诵比赛,低年级《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诵读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体验古人先贤的思想美和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另外,学校用该通过校园媒体进行“小喇叭朗诵会”,让学生主持,或朗诵名家名作或朗诵学生自己的散文、诗歌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还有,学校可以通过朗读比赛选拔出优秀的选手参加全县、全省、全国的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打造学校的品牌。

(四)借助高考指挥棒,加大初中学生对语文的朗诵力度。现在的高考中,语文国学知识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树立国人文化自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大对中华经典文化的诵读教学,国学经典的学习不能光靠高中阶段的突击,而要靠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共同努力,逐渐积累,这样的“慢工”才能出“细活”,才能把文化自信从小树立,并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然后开花结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样极大地方便了各科教学,变成教育媒体。教育技术的信息化,为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提供可能,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将标准的课文朗诵范读给学生听,信息技术具有不受时空和次数的限制,需要的时候,反复地让学生听,这样避免了农村教师发音不准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另外,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朗诵录音、视频等发布到互联网上,和同班同学交流,也可与同校的同学、外校的学生进行对比与交流,达到不断提升朗读水平的目的。

总结

在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教学媒体,更应该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而朗读教学对初中阅读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者,应当不断的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朗读教学方法,改革语文教学,突出国学知识的传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语文教师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