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探索
2021-11-26陈姝言
陈姝言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00122)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满足高校发展的任务,同时,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点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有所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就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标准。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长效培养机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教育,其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从适应性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到毕业教育需连续不间断进行;另一层含义是指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影响深远,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大学生四个层面共同努力。在充分认识区域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教师本着对自身长远发展和对学生成长成才负责的态度,以务实的精神做好相关工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队伍的优化管理
人才培养队伍即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力作用。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深入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教授能力。从培养队伍的建设和优化管理来说,首先是高校为加快创新创业的进程而应迅速建立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学习中心,进行集中培训;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学生可以学习,教师也可以增加实践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壮大创新创业的培养队伍。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培养队伍体系。在学校内部,加强教师对于当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政策的了解;高校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成功企业创办者举办讲座,与师资队伍进行经验之间的交流与培训;在校外,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队伍可以在企业内部挂职,进行实际的操作,将理论用于实践,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加强国际交流,举办国际经验交流会,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强大培养队伍的力量。最后,完善培养队伍管理机制。将培养队伍分为短期制和长期制,短期制的更加灵活,可以注入新鲜的血液;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先进的教师进行评优评奖,激励教师不断地进步。在不断地改革中建立强大培养队伍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进步。
(二)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刻苦,积极主动,进入大学生活以后,学院应当高度重视高中和大学的过渡阶段,增设一些创新创业类的专业课程。大学生头脑灵活,思维能力强,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新的知识充满了渴望,对创新创业热情主动,但是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容易打击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当有效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增加专业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无论是作为学生的选修还是必修,都应该高度重视严格考核,在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技术、方法和案例,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增加一些学科交叉的课程,在关联和整合各个学科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管理协调机制
某大学已成立由主管校长、教务处、团委、学工处等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研讨和部署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需要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协同配合,在两个层面上协调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第一个层面是纵向协调,它指大学生从接受教育到创新创业整个过程上的管理,这个协调过程涉及大学生、高校、政府等多元主体与不同的政策,有预设的程序,相对固定。第二个层面是横向协调,这种协调机制变化多样,同时也会跟纵向协调机制交叉。建立高校之间或是校企之间的协调机制,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并不固定。横向协调机制对于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缔结不同类型的合作关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互相配合,能够鼓励并推动大学生、高校、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校外合作企业逐渐增多,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因此,各大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时,应当把握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机会,充分利用校外企业具有的优势,深入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此外,高校可以细化校企合作的内容,和企业一起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特色,熟悉企业运营,抓住市场最新动态,充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创新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管理机制的目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最大化,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经过近5 年的建设,大学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系统设计的科学性方面还需要专门的分析和验证,在制度保障和科学评价上还有待完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