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盈江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6蔡彪
蔡彪
(中共盈江县委党校,云南 盈江 679300)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文明新气象。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乡村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体现云南特色的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领边疆各族人民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法治建设,贯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强化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
(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农民把握政策,吃透精神,支持并参与行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因地制宜组织乡村文娱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对农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应对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以文明户为细胞、文明村为基础、文明乡镇为重点,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提高文明村和文明乡镇的占比。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评选表彰“文明家庭”,以良好的家风家训撑起文明的农村社会风气。系统地进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普遍相结合的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充分利用宣传文化阵地,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倡导诚信道德规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推动农村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持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诚信主题实践活动、扶贫脱贫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观念。弘扬中华孝道,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持续深入推进“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
(四)充分利用好党史学习教育契机。知史爱国,知史爱党。一个不重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结合民族特色民族节日在广大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党的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夯实边疆民族基层党史党建文化。
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盈江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底蕴,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在新时代展现魅力和风采。
(一)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大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树名木、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传承地方标志性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与维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开展乡村史志修编。
(二)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围绕民族文化强县建设,建立健全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保护传承体系。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支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发展,开展民族古籍典籍整理和翻译出版工作。加大民族文化校园传承力度,加强民族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完善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力度。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工程,建设民族文化传播体系。
(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使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以形神兼备为导向,推进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生态文化村建设,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地域特色、历史记忆和原本乡土乡情乡愁。引导有情怀有实力的企业家和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业态。
(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规划引领、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村寨。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品牌,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支持民族医药研发、药材开发和药品注册。积极开发地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五)保护传统村落。把传统村落作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百村示范行动”的示范重点,打造出一批亮点,推动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为主的保护机制。遵循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的发展规律,坚持保护肌理、保护建筑、保存风貌、保全文化,加大对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民居院落、历史环境要素等整体风貌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传统村落保护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把传统村落保护同当地旅游、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投资—经营—维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满足精神需求。
(一)挖掘民族特色文化。顺应自然,突出盈江县五种世居少数民族“独特性、差异性”传统文化,以景颇族的“万人之舞目瑙纵歌节”、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阔时节”、傣族的“泼水节”、德昂族“浇花节”等节日文化打造民族风情村庄,依托世居少数民族,保护传承和深度挖掘傣戏、傣族光邦鼓,景颇刀舞、织锦,傈僳三弦、大嘎舞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规律,结合民族依水而居、依山而建的不同居住特点及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挖掘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较高的文化保护价值的少数民族村寨,保持民族村寨的建筑风格,既充分展示盈江县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又与民族生活自然乡村风貌相协调。建设文化室静态展示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饰、乐器、手工艺品,保存民族记忆,留得住乡愁。鼓励、引导村民将民族语言、歌舞、生产技术和工艺、节日庆典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民风、民俗,传承民族记忆。通过挖掘乡村多重特色和多彩文化,实现美丽乡村有特色、有风景、有文化、有产业、有故事,避免盲目模仿、千村一面。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村群众为对象,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备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短板。完善农村新闻出版广播和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发挥农家书屋功效,建立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响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建立出版物农家书屋更新机制,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实施“国门文化”建设工程,推进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
(三)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组织申报各项文艺奖项。结合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运用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农村远程教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等平台载体,鼓励各级文艺组织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
(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繁荣发展群众文艺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搭建群众文艺交流展示平台,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发挥文化示范点、文化中心户、文化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农村群众文艺创作辅导,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文化。持续引导乡村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健康有序、繁荣发展。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打造民族民间体育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继续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平台,持续开展好具有边疆少数民族特色的群众性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支持文化志愿者以“大舞台”“大讲台”“大展台”等形式,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五)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配备不少于1 至2 名,规模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不少于1 个由县级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并建立“县考乡聘村用”管理使用机制。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管理人员和村(社区)文化指导员素质能力,提高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农村文化骨干的专业技能。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加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培养,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农村文化团队的投入,扶持壮大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
结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须着力推进乡村文化繁荣重大工程。首先要注重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开展重要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充分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力度。其次致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对乡村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力度,加速实现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再次要加大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开展乡村遗产客栈示范项目,探索古村落、古民居利用新途径,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和振兴。最后要聚焦合力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支持开发少数民族刺绣、竹编、织锦、剪纸、雕刻等具有潜力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加快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