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动画的发展特点
2021-11-26许原野
许原野
(南阳幼儿师范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中国动画在迪斯尼动画的影响下起步于 1926 年,万氏兄弟作为中国动画的领军人物,于 1941 年制作的影院长片《铁扇公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建国之初,转向苏联动画学习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钱家骏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年制作完成(稍早于第一部国产彩色故事片《祝福》),在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一等奖。因为被评委误认为苏联影片,无意中开启了中国动画的新时代。特伟回忆此事说:“你再会学,学得那么逼真,人家还以为是别人的东西。只从这点上说,也应该考虑创作我们自己的民族动画片了。”从此,中国动画界开始寻找自己的路,正在执导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的特伟,将“敲喜剧电影之门,创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贴在工作室墙上,作为影片的创作目标,后成为中国动画创作历时几十年的精神纲领。在这一纲领指引下出现的中国动画(截止1965 年,共创作生产动画片 105 部),被国外同行看作“中国动画学派”。这一时期,有以下作品和事件,堪称发展中的关键节点。
一是 1956 年制作完成的《骄傲的将军》,被视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 之作。值得一提的是,稍早的木偶片《神笔》(导演靳夕、尤磊)与之特色相近,也具有开创意义。二是 1957 年集中了当时我国动画创作主要力量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立,特伟出任厂长,成为支撑“中国 动画学派”的大本营。三是 1958 年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导演万古蟾),是在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造的一个新片种。1960 年,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导演虞哲光),源于手工折纸的折纸片是动画片的又一个新片种。1960 年,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导演特伟、钱家骏)的出现,将中国独特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动画制作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该片在法国安纳西等国际电影节上五次获奖。四是 1961 至 1964 年《大闹天宫》上下集(导演万籁鸣、唐澄)先后问世,在中国动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中国特色鲜明的动画长片,在国内引起轰动,在国外也赢得广泛好评,如法国《世界报》的评论指出:“《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可以说,以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骄傲的将军》《神笔》为起点,到60 年代初期出现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一批优秀之作,创造了一批有中国特色的片种,标志着民族化的动画艺术已经发展成熟。电影大师夏衍也称赞美术片“为中国电影第一个走向世界的片种”,得到国外同行的热情肯定。有人统计,“从 1956 年至 1986 年,我国动画共有 31部作品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大小小 46 个奖项。”
这是“中国动画学派”奠基时期。
那么,“中国动画学派”的基本创作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个创作特征是明确的创作旨归——“寓教于乐”。重视思想内涵,立足于教育意义,这一创作理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建国之初,茅盾指出“美术片的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1961 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寓教于乐”,更是从国家层面明确动画片的创作目标。
“寓教于乐”意味着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形象(即特伟心目中广义的喜剧艺术),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将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的启示传达给受众。如《淘气的金丝猴》就很典型——经常欺负小动物的小金丝猴,在处境危急时得到救助,认识到自己不尊重别人的缺点以及团结友爱的力量。有人曾作量化分析:“统计一下中国动画创作 80 年来的各类作品,体现‘寓教于乐’传统精神的约占 90%”。《过猴山》是难得的例外。该片通过卖草帽的老汉与善于模仿的一群猴子友好地对峙、善意地戏弄,表现了猴子的调皮和老汉的机智,演了一出带闹剧意味的喜剧,虽难以言及教育意义,但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与迪斯尼通常比较夸张、甚至剑拔弩张的喜剧场面相比,这种轻松诙谐正体现了“中国动画学派” 之“乐”的特点。“寓教于乐”是否能 达到应有的成效还要看“教”与“乐” 关系的处理。“中国动画学派”奠基时期的作品,总体看来,“教”与“乐”的关系比较和谐。
“文革”时期,中国动画片创作跌入低谷,十年制作动画片仅 14 部,创作上也失去了《大闹天宫》那种精气神。新时期,中国动画迅速重振旗鼓,从1977 年至 1989 年,共创作动画片 232 部,形成建国后的第二个创作高潮,“中国动画学派”进入成熟时期。其标志有三 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 50 年代艺术追求方向的延伸和拓展。新时期创作的中坚力量依然是“中国动画学派”已经崭露头角的代表人物,以民族化为自觉追求的探索方向,得以继承和发展。由于创作环境的宽松,艺术思想的逐渐解放,动画片创作从题材内容、形式手法到动画技巧,都更加丰富多彩。题材内容上,奠基时期取材侧重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作品等,依然被看作坚持民族风格的保障,但视界有所扩展。新时期动画片创作的指导思想由“为儿童服务” 调整为“主要为儿童服务”,虽然只是稍作松动,也为题材的拓展打开了一扇窗口。如《画廊一夜》(1978)是运用夸张与虚构手法对“文革”的反思。爱情片《蝴蝶泉》(1983)、科幻片《小小机器人》(1981)和警匪片《黑猫警长》(1984)等,也将视角伸展到不同的题材领域。故事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也拓展了自由抒写的空间。如《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描述少年水手阿波和一只失去 母亲的小海豚共同成长,结下深厚友谊。影片在优美的音乐旋律烘托下,犹如浪漫、抒情的散文诗表达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雪孩子》(1980)同样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小雪人为拯救朋友小白兔冲入火场而化为一滩雪水的感人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小观众。在古代神话小说《平妖传》基础上创作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以传统的正邪之争来表现除恶扬善的主题。影片叙事线索复杂:天庭小官袁公违反天规将天书留在人间造福于民;主人公蛋生师从袁公学艺,并传下天书;三个狐狸精用妖术蛊惑官府、朝廷,祸害百姓。三条情节线通过抢夺与保护天书之争纠结在一起,情节发展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并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与此前中国动画习以为常的单线索叙事、大团圆结局相比,已经有了值得肯定的发展变化。在动画片种上,剪纸动画、折纸动画、偶动画、水墨动画全面复苏。1979 年,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问世;1983 年出现的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在剪纸艺术中采用了水墨拉毛技术,创造出毛绒绒的质感形象,水墨画效果足以乱真,制作过程却简单得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视机在中国普及,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中国动画的制作形式已经由电影转为电视剧,先后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作品问世。其中,《黑猫警长》是我国第一部警匪题材的动画片,作品巧妙地将动物的特长作为故事的主要特色,以维护法纪为主题,表现了黑猫警长为维护森林的安全和其他反派动物的斗智斗勇,做到了寓教于乐。而《葫芦兄弟》也是一部经典 的中国动画片,以真诚、善良、正义和勇敢的价值取向抓住观众的心,其中的情节设定感人至深,让人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欣喜,时而悲伤,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和勇敢。同时,以《变形金刚》为代表的大批优秀外国动画片以推广玩具为目的进入中国,对中国动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国外动画主题鲜明,故事情节更为紧凑,制作速度非常快,连续性强,而中国动画制作速度慢且题材有限,久而久之,中国动画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低,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毫无疑问,应当学习动漫先进国家特别是美日之所长,但国产动画的希望在于“中国风”。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风”占据国内动画市场的主体地位并被中国观众欢迎的时候,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和认同,动漫大国才会变成动漫强国。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