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现存问题研究
2021-11-26雷蕾
雷蕾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以来,中国与沿线24 个国家签署了学历互认协议,境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共有60 所,其中16 所与沿线国家大学建立了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共开展了350 余项国际合作的项目。截止到2017 年,接受近32 万名沿线国家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共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64.85%。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开展,作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并不仅限于人才的培养,更是着重于培养适应全球的国际化创新复合人才,大力的提升学生的跨界创新和融合发展能力。
一、职教国内外教育合作的现状
“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与以中东欧为主的24 个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的协议,并与国际教育部门签订了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高校合作模式的合作协议,开设了近94 种外国语言专业,实现外语专业的全覆盖,根据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中国高校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双管齐下的模式进行。以适应当地环境的技能培训为主,融入文化交流,采取高校-高校、高校-政府、高校-企业的三种合作建设模式,加上中国职教的相关理念、教学模式、专业要求和师资培训的推动,加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理念。涉及到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和机构总计2539 个,其中本科以上项目占49%。我国高校在境外开展98 个办学项目。
2019年山东省签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推动了山东省教育资源的整合,对山东省教育开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山东职教信息平台统计,经审批的中外合作项目中,济南院校占20%,其中参与的本科院校占7 个,高职院校占10 个,占济南市高职院校数量的50%。在这些项目中,与亚洲地区国家合作的项目占47.5%,与澳洲地区、欧洲地区和美洲地区各占17.5%,由此可以看出济南市的中外合作项目中与亚洲地区合作最为密切。在专业设置上,山东省备案的合作项目共涉及了28个专业,概括为经济类、教育类、计算机类、机械类、土木类、医学类和艺术类七大类型。济南市的合作项目中主要以经济类和管理类械专业为主,经济类数目最多的专业依次为会计、国贸、酒店管理和电子商务。
二、山东职教中外合作办学现存问题分析
本部分从山东职教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山东职教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根据之前的统计信息,山东职教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主要涉及地域分布、专业布局、办学层次等方面。
(一)地域分布不均衡
根据中国留学监管网上的数据统计,山东省内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于济南市、青岛市、烟台等地区,相对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1]。然而内陆地区的高校数量很多,参与中外合作项目的学校却有限,但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旨在建设相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的内陆地区高校更应该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二)专业布局与经济发展要求匹配性不高
山东备案的中外合作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紧缺急需50 个专业目录》中,人才紧缺的专业以机械类、信息类以及电工电子类专业为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并不属于稀缺专业,以山东财经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信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本科毕业生占学校生源比例的76%。在刘英霞邓学者的职教办学现状调研报告中指出,专业设置超前需求的占16.13%,暂时满足行业需求的占77.42%[2]。普通统招的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重很大,社会就业供大于求,然而需求及缺口也并不大,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经管类专业并不具有就业优势。
(三)办学层次局限,规模较小
第一,山东省内的合作办学项目基本上都是依靠于学院的国际办公室统一管理,缺乏单独的管理系统,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以学院办公室的形式体现,并非全部设立独立的部门管理。并且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培训,以至于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缺乏重视,规模较小,招收学生数量有限。
第二,目前所合作的院校中排名靠前的大学只有少数几家,很多是次级院校或者国外二星、三星的院校,课程质量、学术排名、教学质量经验都有限,甚至有些专科院校对接的院校是国外职业院校性质的。一方面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最初愿望,另一方损害了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并不能起到培养国家化人才建设国家的目的。
(四)课程设置实践性不高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以自主招生为主,统考为辅的方式,所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一般,学生生源质量有限,并且英语成绩普遍不符合国际留学的要求,需要加强语言培训课程[2]。上课形式多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并且由于规模有限,实践教学场地局限,并不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且,中外合作办学多采用高校对应高校的模式,缺乏了企业的参与,使得教学环节无法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多采用照搬国外课程或者按照国内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够融合国内外的优势课程,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更有针对性。
(五)师资队伍培养有待提升
山东省内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便签订了相关协议,考虑到成本等原因,主要以国内教师授课为主,外教授课为辅的方式进行。第一,如果采用国外合作院校的原版教材交给国内教师讲授,对于国内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大部分合作办学的教师水平无法达到纯双语教学,对原版教材的备课压力也很大。第二,国内教师的授课方式和重难点的把握与国外学校的要求和标准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第三,外教的教学与国内教师的教学要从优势课程上进行区分,各司其侧,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
(六)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程度不够
就目前的国内情况来看,国内缺乏完整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体系[3]。近些年,很多报道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违规办学,非法办学,谋求暴利的现象,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主要依靠办学单位的自我控制。山东省内行政部门定期抽查,但是抽查的标准只是设计办学行为、收费情况是否合理,并没有对办学的质量进行制约。对于院校来说,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和学生的考核标准都缺乏。这样并不能够使中外合作办学更有效率。
三、山东职教中外合办学建设及对策
(一)加强山东省内内陆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参与度
把中外合作的重点放在发挥山东省内内陆地区的优势课程上。加强参与度。鼓励内陆地区参与国际合作课程的建设。
(二)加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
山东省内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重复率太高,专业布局有限。应着重精简专业,少而精,着重发挥优势专业,开发优势专业的对口院校的合作。专业上要多样化,合作模式要多样化,选择适合该专业的合作模式。比如机械类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选择国内实习课程与国外实习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中外合作不仅要保持中国课程的独立性,也要与国外课程相融合。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都要双方相互细致讨论。不要照搬照抄。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立专业和课程。由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要论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
(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部门培训,设立独立管理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系,有专门的人进行管理和培训。不仅是对学生的管理,更是对合作院校的管理。从对合作院校的选择到合作模式的选择到课程的选择,全部体系要有自己的体系。
(四)加强中外师资合作交流
实行中方外方共同教学的模式,定期中方外方交换教学,采用委派出国培训等,双方相互培训,加强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较量,找寻更好地融合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狮子选择需要进行相关考核,语言考核是最基础的。保证双语教学的实施。保证外教课程的数量和比例。考虑到成本,可以建设完善线上课程,采用网络教学的模式进行。
(五)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力度
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合法性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提升监管力度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是行政部门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标准对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管理。定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进行资质检验,考核及培训。第二,办学单位需要建立对管理者和师资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高质量的办学模式。绩效考核标准采用教师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且定期对师资进行培训和考核。对不达标的教师采用转岗的方式,保障高质量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