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1-11-26李三宝
李三宝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资源,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魂、凝心聚力。红色文化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逐步成了伟大革命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红色革命道路、文化、精神、实践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具有革命性、先进性、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1]、基层化对我们的文明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发展都有着的积极推动作用[2],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要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让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发展当中,不仅可以让青年更好地发展,也进一步促使了红色文化自身的传承发展,形成代代育人的良性机制与循环。
2018 年9 月10 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于2020 年3 月20 日颁布实施以来,进一步突出强调了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历史性地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至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3]。高校青年劳动教育是以促进青年大学生形成正面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和培育良好的劳动素养且追求积极劳动、敢于实践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创造与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弱化、边缘化的表现
(一)劳动教育价值普及与宣传呈现迷离
随着劳动教育进入到再探索阶段[4,一方面让劳动教育注重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开始转向对高校青年大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关注,对劳动技术教育与能力提升明显超过了劳动态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出现了“重智轻劳”的现象,且愈发明显,劳动教育产生弱化、矮化。当前出现的高校青年对劳动成果不珍惜、不爱护,劳动育人的特有效果一定程度上被其他教育育人方式所遮盖,出现了淡化、消退等现象。
(二)劳动育人功能出现短板效应
一方面高校、家庭、社会尚未对劳动教育形成普遍认识,高校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频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有关劳动教育配套工程如课程体系、评价考核机制、后勤保障体系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相对于其他“四育”,劳动教育发展及内涵发展与创新后续乏力,重视程度较“四育”,有明显的差距。目前高校在劳动育人方面的实践面比较局限,仅仅涉及勤工俭学岗等比较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
(三)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制度健全不足
目前针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可以逐步完善,但在其他学科或交叉学科间增补劳动教育环节的机制与措施不足,如何区分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与实践差异化探索相对滞后,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与其他育人相结合的途径迟缓。同时针对劳动教育的评价考核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没有建立起对劳动教育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呈现出一把抓的情况,用传统思维评价新时代的劳动多元实践。
二、青年群体特点与劳动教育、红色文化传承共生的内在必然性
(一)红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促进了青年的精气神内涵发展
就红色文化本质而言,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在其萌芽、成熟且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本身就对青年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青年大学生发展是在知识摄取与阅历增长的基础条件之上的精神文化的升华,而红色文化在其传承路途中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与精神,更加丰富、清晰了自身的文化思想结构。
(二)青年发展的需要与途径为红色文化内涵传承创造了天然载体
当下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传承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严峻形势,如加速发展的网络带来的表面或不良信息,红色文化本身相较而言的主旨精神汲取吸收过程的枯燥性,等等都可谓是出现一定程度的传承障碍。青年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青年发展步伐和前途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滋养与引导;红色文化的内涵传承也离不开也脱离不了新时代青年这个群体,二者有着天然的导入性。
(三)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精神的融入促进共生发展
根据《意见》要求,要进一步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要充分结合青年大学生群体特点,针对性开展既有一般劳动时间规律的实践,也要照顾青年大学生群体与其他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红色文化及其沉淀的精神内涵能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产生积极效果。围绕如何针对青年这些特点,在劳动教育中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让青年大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梳理正确的择业观,主动激发到艰苦地区开展工作的奋斗精神,在面临危机中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系列丰富元素的融入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
三、红色文化传承与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一)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劳动教育课堂教育
高校青年大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主要来源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而劳动教育的课堂教育是最为直接且更易把握青年劳动的学习动态[5],课堂上的直接文化教授讲解及思想讨论于青年而言的知识汲取效率更高,同时其间知识的真实性及时效性也更强。对于将红色文化引进劳动教育课堂,可以探索建设红色班级集体、开设红色文化课程与讲授、建立红色文化交流学习小组,对红色文化历史、内涵、精神进行对话交流与思考讨论并积极付诸实践。
(二)善加运用红色文化助推劳动教育创新实践
劳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作为直接的文化知识基础学习,劳动教育课外的时间中各类红色活动加入则是对红色精神的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精神总是通过红色经典故事、红色家书传承、红色文化影像等各类媒介、实物来具体展现的。青年劳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课余实践活动,特别是处在红色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地区的青年如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等各具备深厚底蕴的红色地区的青年,应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一系列系统性、长效性的活动,做到因地制宜[6]。
(三)促进劳动教育与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结合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人们对碎片化知识的快速读取的问题,是当前广大高校青年了解信息、汲取营养的主要手段。当前结合网络快速发展的趋势,网络劳动教育及传播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较为陈旧,内容结构也想对单一。同时,对于网络红色精品打造,目前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储备,如何来把劳动教育内涵化建设做好,红色文明精品路径探索是一种良好的途径。当红色文化与网络文化碰撞后,将红色精神以红色故事表现,以网络用语或是带入某种网络文化来讲述,不仅增添趣味,也将红色精神解读得更为浅显易懂,同时深入人心。高校网络劳动教育可将红色精神宣传这种方式进行升华,衍生出以此种方式来促进青年学习与实践。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涵盖范围广,包括围绕创新创业、学科建设、实习实训等内容,有着时代精神的明显烙印,有着新形势下伟大任务的进一步反哺塑造,因此二者的融合显得迫切但又十分有意义,有着天然的结合性与适应性,为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形成“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结合点,助力高校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