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11-26陈剑阳魏海斌黄小丽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医学生问卷

陈剑阳,魏海斌,黄小丽

(1.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医学集科学与人文于一身,其本质内在规约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与专业知识的传授地位并重[1]。医学人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使医学生在观念、精神与哲学的层面自觉形成科学与人文相容的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启动与深入,“互联网+”教学模式是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现实背景,互联网不仅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新工具,还是医学人文教育研究的新对象,因而有必要探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自行设计《“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医学院校人文类专任教师及校内在读学生中抽取调查对象。为了更深入了解医学院校师生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的认知,帮助授课教师客观看待自身与学生的认知差异,本问卷还区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以便后续对比分析。问卷以网络平台发放为主,将教师版问卷链接发至各医学类高校人文教师微信群、QQ群;学生版问卷链接借由各医学类高校教师发至对应的学生班群。教师版调查问卷共发放368份,有效问卷33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学生版调查问卷共发放532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5%。

1.2 调查数据处理

1.2.1 问卷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是SPSS 25.0,通过对调查数据的信度分析发现:教师版问卷的整体信度系数为0.930,说明整个问卷信度非常理想,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为0.931,表示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很高;学生版问卷的整体信度系数为0.919,说明整个问卷信度非常理想,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为0.920,表示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很高。通过对预调查数据的效度分析发现:教师版问卷整体的KMO值是0.7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394.066,显著性P=0.000,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说明问卷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因子,4个共同因素可以解释71.004%的变异量,说明教师版问卷整体效度良好。学生版问卷整体的KMO值是0.622,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600.109,显著性P=0.000,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比较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提取出5个因子,5个共同因素可以解释74.689%的变异量,说明学生版问卷整体效度良好。

1.2.2 问卷人口学变量分析

教师版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根据人口学变量频率分析统计可看出:性别为男性占40.5%,性别为女性占59.5%。工龄为1年及以下占10.1%,2~5年占22.3%,6~10年占15.5%,11年及以上占52.1%。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占2.4%,本科占25.9%,硕士研究生占46.1%,博士研究生占25.6%。是否熟悉医学人文教育相关概念中,熟悉占61%,模糊占34.5%,不了解占4.5%。

表1 人口学变量频率分析(教师版)

学生版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根据人口学变量频率分析统计可看出:性别为男性占30.9%,性别为女性占69.1%。年级为大一的学生占36.5%,大二占20.7%,大三占13.5%,大四占15.7%,大五占2.2%,研一及以上占11.5%。有无实习经验的群体中,有实习经验的学生占34.3%,无实习经验的群体占65.7%。是否熟悉医学人文教育相关概念中,熟悉占29.6%,模糊占63.9%,不了解占6.5%。

表2 人口学变量频率分析(学生版)

2 调查结果

2.1 医学生人文教育总体得分均值处于中等水平

如表3所示,教师版问卷认知现状得分均值为3.06,课程建设得分均值为3.29,师资配备得分均值为3.36,实践活动得分均值为3.32;学生版问卷认知现状得分均值为3.69,课程建设得分均值为3.63,师资配备得分均值为3.67,实践活动得分均值为3.49,均介于“一般”到“良好”之间。

表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描述统计

2.2 师生对相关医学人文专业课程熟悉程度不高

根据2015年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制订的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提出的改革意见表示,医学类院校应当设置8门医学人文相关核心课程,从而促成卓越医生人文素质形成[2]。如表4所示,根据问卷教师版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最熟悉的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是医学伦理学,占72.46%,其次是医学心理学,占59.34%,第三是医患沟通学,占49.84%,而其余的五门人文医学导论、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和医学史均没有接近人数总量的一半。根据问卷学生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熟悉的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是医学心理学,占48.91%;其次是医学伦理学,占48.26%;第三是医患沟通学,占27.61%;医学史、人文医学导论、卫生法学比较接近,分别是22.61%,21.52%和20.22%;医学社会学和医学哲学均没有超过20%。然而学生对各学科的熟悉程度均没有超过总人数的一半。

表4 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熟悉度(%)

2.3 学生越熟悉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评价越高

研究者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在认知现状、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及实践活动四个维度上,教师与学生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相关知识熟悉程度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评价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表5所示:学生在认知现状、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上差异均显著(P<0.05),且熟悉程度越高,对于现状的评价得分越高;而教师仅在课程建设的维度上显著(P<0.05),其他维度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表5 各维度在是否熟悉医学人文知识上的差异分析

2.4 医学生人文教育认知现状与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呈现正相关关系

研究者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教师版与学生版问卷在各维度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表6、表7所示: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份问卷各维度在0.01的水平上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所以师生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认知现状与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呈现正相关关系,即课程建设水平越高、师资配备越充足、实践活动越丰富,相应的认知就会提升。

表6 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教师版)

表7 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学生版)

研究者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份问卷中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认知现状是否具有显著解释力,如表8、表9所示: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份问卷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R2)分别为0.58,0.476,表示三个自变量“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共可解释教师“认知现状”变量58%的变异量、可解释学生“认知现状”变量47.6%的变异量。变异显著性检验的F值分别为152.575和138.289,显著性检验的P值均为0.000,表示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份问卷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均达到显著水平,即至少会有一个预测变量达到显著水平。Durbin-Watson值分别为1.901和1.893,说明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份问卷均不存在自我相关,即独立性较好。VIF值均小于5,说明回归方程式的自变量间多元共线性问题不明显。三个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均为正值,说明“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认知现状影响均为正向。且两份问卷中,“课程建设”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绝对值均大于其他变量,表示其对于认知现状有较高解释力。

表8 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对认知现状的回归分析(教师版)

表9 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对认知现状的回归分析(学生版)

2.5 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评价显著高于教师

研究者整合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份问卷共同题目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问卷中共同的题目进行教师与学生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认知现状、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四个维度上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的评价绝大多数都显著高于教师的评价,如表10所示。

3 讨论

3.1 医学人文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影响医学人文教育质量

医学人文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可能会影响医学人文教育质量。在本研究中,从需求层面来看,医学人文专业课程往往开设在高年级,反而忽略了低年级学生的需求;从供给层面来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三门核心课程是师生最熟悉的课程,但其余五门核心课程并不被师生所熟悉。对此,其他学者也展开了探讨:郭斌等[3]在针对黑龙江某医科大学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认知调查中也发现,有87.3%的医学生不能明确医学人文教育相关概念,表明现阶段我国医学教育对于医学人文科学的重视依旧缺乏,课程开设的比例不足以满足学生知识需求;胡晓燕等[4]在对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的医学人文类课程需求调查中也发现,该校医学人文类课程所占比例还未到三分之一,相对偏少,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课程质量也难以保证;郑英花等[5]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认知调查中发现,医学研究生本科阶段接受的医学人文教育知识普遍不足,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比例最高,但也只有调查总人数的55.7%,而学过“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课程学生比例非常低。可见,医学人文专业课程开设的阶段、内容、比例均为医学人文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3.2 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对医学生人文教育认知呈正向影响

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医学人文知识认知与评价的关键。本研究认为,越熟悉医学人文相关知识的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评价越高,越不熟悉医学人文相关知识的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评价越低。对此两极分化的结果,郭斌[3]、胡晓燕[4]、郑英花[5]等学者也发现,熟悉医学人文相关知识的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类课程会相对更感兴趣,更明白医学人文知识对医学人才培养对病患同理心的重要性,更希望在其今后临床实习阶段能运用到所学知识。不仅如此,“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三者之间也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课程设置越合理,师资配备越充足,实践活动越丰富,则更能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对此也有学者从反面进行了论证,任静波等[6]认为受到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观念、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因素影响,导致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普遍流于形式,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植并未落于实处。

3.3 学生更加偏好“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

师生对“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好。从师生的对比分析中可看出,相比于教师,学生对现阶段“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更满意。尽管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仍需改善,但学生依旧更倾向于“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将“互联网+教育”技术融入病理学[7]、胚胎学[8]、免疫学[9]、护理学[10]及遗传学[11]等医学专业教学中均能有效改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传统医学人文教育模式难以吸引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可凭借其资源优越性和即时性给予学生全方位教学,使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无缝学习[12]。相比之下,“互联网+”授课模式需要较为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部分教师由于工龄或者专业限制,习惯了课堂灌输式教学,对于网络教学还处于基础阶段,在利用在线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上也缺乏成熟经验[13]。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评价相对来说会比教师更高。

4 对策与结论

基于调查结果及讨论分析可看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重点在于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活动三个维度,即合理构建医学人文相关课程体系,提升教师授课水平,融合“互联网+”技术开展实践,对此建议如下:

首先,医学类院校应当结合“互联网+”技术优化现阶段的医学人文课程建设。针对“医学生人文教育总体得分均值处于中等水平”“师生对相关医学人文专业课程熟悉程度不高”的现状,医学院校应将医学人文教育面向全校、全年级开设,注重医学人文知识全方位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应医学人文服务平台,将医学人文教育分为线上线下“双线”形式,即线下在原教学基础上继续开展常规授课,线上整合最新医学人文动态、解读最新医疗卫生政策及分享医患沟通典型案例,并在医学院校全年级各专业广泛开设医学人文“双线”形式的相应选修课。

其次,提升医学人文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授课的能力。“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优于互动,但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学习掌握网络热门视频讲解、动画演示等授课技术,还要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等手段,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增强现场感知。鉴于学生更加偏好“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还要学会思考如何将医学人文知识通过信息化技术展现出来并传播给学生。对此建议医学院校信息技术部门给予一定支持,例如定期开展“互联网+”授课培训,完善学校的网络无线设备,并将“互联网+”技术运用熟练程度纳入课程考核。

最后,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医学人文实践活动。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无法熟练掌握,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则导致对医学人文教育认知较为模糊。对此建议,在实践教学中,适时在线上穿插医学人文知识点,并通过“互联网+”技术线上解答疑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课程大多都开展了线上授课,“线上绘图法”“思维导图法”等融合了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形式得以广泛呈现,有效解决了学生无法到现场参与的难题[14],正是“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现实语境下的直接体现。此外,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也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课程不拘泥于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枯燥模仿的形式,学生可以实时在线互动,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实践中突发情况[15]。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重点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寻求化解路径。对此,本研究明确给出了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及实践活动三个互联网技术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进而可切实提升师生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水平,并最终满足医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知识的多元化需求,获得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大有可为,但需精准而为,以期本研究的成果能够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医德与医术的全面培养,彰显医者仁心,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医学生问卷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