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1-26萧勇钿李才顺杨晓曦

医药前沿 2021年30期
关键词:假体股骨置换术

萧勇钿,李才顺,杨晓曦

(台山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广东 台山 529200)

老年人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高发群体,该骨折在临床中属常见性、多发性疾病,属髋部骨折的一种,具有较高病死率[1]。同时,因患者年龄较大,且发病后需卧床休养,为此,压疮、静脉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其生存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在老年群体中,骨质疏松较为常见,一旦出现跌倒、车祸等意外事件,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年轻人。而伴随我国老龄化趋势发展,病发患者逐渐增加,临床对如何治疗该类患者提出多种治疗方式,不同方式的手术对患者预后及安全性均存在差异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其效果及地位已远超于传统内固定术[2]。为探究此种手术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应用效果,本院将10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61 ~87 岁,平均年龄(68.67±1.23)岁;研究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63 ~86 岁,平均年龄(68.73±1.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②年龄>60 岁;③身体条件可实施手术治疗,无手术禁忌证;④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或认知功能障碍;②临床资料不完整;③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内固定术治疗,操作方式为: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将患侧髋部垫高20°,而后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入路位置为髋关节外侧,将股骨上段进行充分暴露,并对骨折位置进行牵拉复位。利用克氏针对其进行固定,导针置入位置为股骨大粗隆下2 cm 左右,利用C 臂X 线机观察导针位置与深度,对导针情况满意后,将适宜的滑动螺钉置于骨折部位,并将其进行有效固定,放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缝合,完成手术。研究组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体操作为:指导患者呈健侧卧位,而后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外侧入路,切口约为8 ~10 cm,臀大、中肌分离,切断外旋肌群,切开髋关节节囊,将股骨颈与骨折部位进行充分暴露,对股骨上端形态给予恢复,截骨位置为小粗隆上方1.5 cm,复位大小粗隆骨折块,并利用钢丝对骨折块进行固定,而后进行扩髓处理,利用脉冲冲洗器对髓腔进行冲洗,并将骨水泥注入其中,选择适宜假体,最后固定假体柄与双动头,将髋关节进行复位,在确认假体对位,关节活动良好、双下肢长度无异、无脱位等情况后,放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缝合,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1)利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组间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 个月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髋关节活动能力越强[3];(2)对比组间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压疮、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髋关节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评分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 s,分)

表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0 53.21±2.53 73.56±1.76*对照组 50 53.32±2.42 64.17±2.52*t 0.222 21.601 P 0.412 0.000

2.2 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4]。常见发生于老年人,一般多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引起局部骨头的连续性中断,会表现为局部的肿胀疼痛,并且局部活动受限[5]。同时,此疾病也可单独发生,因患者多为老年人,其骨质疏松情况明显,轻微冲击即可诱发其出现骨折。患者患病后,无法下地行走,同时,下肢会呈现屈曲、短缩、内收、外展畸形,局部会有大量的皮下瘀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6]。X 线光片可有效股骨粗隆间骨折,但在一些特殊的骨折类型中,如不完全性骨折、疲劳性骨折,由于骨折无移位,仅有不规则裂隙,X 线片上不能显示,另外X 线片上股骨大、小转子,转子间线、嵴及软组织影重叠,骨折极易漏诊,为此,应联合CT 共同诊断,确保诊断有效性[7]。

临床对该疾病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时间较长,且多数患者伴有多种老年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卧床时间较长,肺炎、褥疮、泌尿系统等并发症发生率将明显提升,严重者会使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加重,致使患者病死率的增加。为此,对于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8]。伴随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较多,其中多以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主[9]。其中内固定术使通过对股骨颈进行加压、固定等举措,防止出现髋外翻,提升关节抗旋转功能[10]。该手术方式创伤较小,对股骨头破坏性相对较低,可最大程度保护股骨头完整性,但此种治疗方式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恢复慢对骨折存在一定损伤,且易出现多种术后并发症,严重者将出现股骨头坏死等风险。同时,因固定角度无法根据颈干角实施相应调节,对头颈部血液循环将产生不良影响,且一旦内固定物出现松动情况,则导致手术失败,需进行二次手术,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顾名思义是使用其他人工假体代替已经损坏的原有关节,该手术方式对操作者要求较高。患者术后无需长时间卧床,可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利用关节假体,复位后稳定性强不易折断移位,因此可以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此次研究中,研究组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骨水泥,对固定假体效果显著,可使患者卧床时间进一步缩短,尽早实施功能锻炼,与此同时,骨水泥在硬化后,机械稳定性较高,股骨与假体可有效融合,更加有助于患者术后负重锻炼时间提前,加快骨折愈合时间,极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内固定治疗相比,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更短,且尽早活动可降低诸多并发症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73.56±1.7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7±2.52)分,且并发症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安全性方面及髋关节恢复方面效果均显著优于内固定术,患者康复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假体股骨置换术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