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唤起民族觉醒的悲壮之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2021-11-26文/尹

陕西档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东北军松花江附属中学

文/尹 恒

在陕师大附属中学校园里,矗立着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烈士的雕像。张寒晖,原名张蓝璞,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州,青年时代,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要求进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北平、定州以及西安等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和文化教育工作,1946年因肺气肿病逝于延安。他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以文艺创作为武器的艺术家和革命家,一生创作了70余首抗战歌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与聂耳、冼星海并称为“音乐三杰”。陕西省档案馆珍藏着张寒晖同志的干部履历表和他所创作的歌曲集等珍贵档案,它们穿越历史的烟尘,革命精神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张寒晖曾因革命活动两次到达西安。第一次是1932年受同学刘尚达的邀请,到陕西省民教馆工作,在这里担任总务部部长。第二次是1935年9月,经党组织选派,到西安省立二中(现在的陕师大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歌曲《松花江上》即创作于这一时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大批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他们心头郁结、悲愤苦闷。在西安,张寒晖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民流亡的场景,他常到西安北城门外,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日本鬼子的罪行,也倾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以此写下了《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女人哭坟为素材,创作出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张寒晖完成这首歌曲后,亲自教省立二中的学生唱。他带领学生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壮哀怨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不久就在东北军中传遍了。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也没有人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人们争相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他的友人姚一征说:“我们每每唱起时,竟都呜咽地哭了。”

1936年12月9日,西安的爱国青年集会,打算去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行至十里铺,张学良驱车赶来,为了学生的安全,劝导他们勿去临潼。这时,数千学生齐唱《松花江上》,那撕心裂肺的旋律,抒发着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歌声令人心碎。张学良将军听后十分动容,沉痛地说:“我是要抗战的……请大家相信我……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待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东北军东调,又将这首歌曲传播至江、浙、皖广大地区,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纪念抗日一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在江面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感天动地的情感交响。

在那个战火纷飞、音信阻隔的年代,用一曲《松花江上》感动了无数人的张寒晖并不知道,在同样遭受日寇蹂躏的河北家乡,他的儿子张林格十几岁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还是村里抗日青年先锋队的负责人之一。同样,常把“俺爹在外搞革命,我在家乡打鬼子”挂在嘴边的张林格也不知道,广为传唱的《松花江上》的作者,竟是自己朝夕牵挂的父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起了民族觉醒,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毛泽东曾经给予了这首歌曲高度的评价——一首歌抵得上两个师的力量。

1964年,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同时被周总理选中,收入到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可见歌曲影响之深远。

2002年,在纪念张寒晖百年诞辰之际,西安人民在他曾战斗过的地方——陕师大附属中学校园里,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文化山头葬寒晖,一把土来一把泪。”这是诗人柯仲平为悼念张寒晖写下的两句诗。张寒晖走了,带着一身的伤痛和44载的艰辛奋斗,但他的歌曲和精神却在中国人民心中永存!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勇敢的革命者,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以文艺为武器,抒发了爱国情感,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年代,铸就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不朽的丰碑。

猜你喜欢

东北军松花江附属中学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of English literacy
These Secret of Success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松花江緑石硯
松花江上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刘澜波抗日救亡活动之武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