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营销号久矣
2021-11-26撰文吕慈航
撰文_吕慈航
“10万+”的点赞量、阅读量、播放量……如今已经很难直接激起观众的正面情绪。
说起对营销号的愤怒和厌恶,B站用户可谓表现得无比鲜明甚至已经流程清晰有序——视频开头刚出现“小编”的字眼,弹幕马上火速跟进:“营销号给爷爬!”评论区警报一般的评论直接高赞置顶:“不要点开,这是营销号!”
如果有的up主实力出众,但有意无意地,ID、标题或简介颇有营销号的风范,从弹幕到评论也会苦口婆心地劝告:“把标题/名称改改吧,明明靠实力吃饭,整得跟营销号似的。”
营销号,原本不管从构词法还是词义来说,都该是个中性词,但如今也不只在B站,它渐渐等同于过街老鼠,下场自然是一旦出现在视野里,就被人人喊打。
“天下苦营销号久矣”,这并不是说说而已。当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浪潮的前沿代表时,“小编”还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称谓,成千上万的转赞评也有不少是出自对优质内容心悦诚服的认同,然而当转赞评与粉丝数目的数字直接关乎的“变现”展现出无比可观的收益时,利欲熏心之下,变质几乎成了必然,而一旦本末倒置,自然口碑也会逆转。
“10万+”的点赞量、阅读量、播放量……如今已经很难直接激起观众的正面情绪,甚至,扫一眼内容再瞄一下数字,“注水注得真厉害”“为了骗赞骗点击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这类的嘲讽也不罕见。作为人在为人处世时都要因德不配位而招致非议,更何况最终以营利为目的推出的营销号,毫无价值的内容却顶着各种醒目的标题,底下还跟着成千上万的可观数字,谁看了不想说世风日下呢?
更何况,若内容只是无聊乏味,没有亮点,倒还不算什么罪过,真正引起天怒人怨的,是无底限的剽窃与捏造。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这已经成了对这类营销号的经典嘲讽,并衍生出了如今传遍各大评论区的“营销体”——“X是怎么回事呢?X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X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吧。X,其实就是Y,大家可能会很惊讶X怎么会是Y呢?但事实就是这样,小编也感到非常惊讶。这就是关于X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小编一起讨论哦!”
简而言之,套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但说了等于没说,内涵等于没有,全靠显眼醒目的标题把观者骗进去凑各种“量”,至于上当受骗的人有多愤怒,“小编”们大都是不管的,数字达标,绩效到手,还要什么自行车?
不过,就像诈骗手段往往力求以半真半假的演绎来增强迷惑性,提高行骗的成功率,营销号若毫无可信的内容,显然没几下就无法运营了,于是对于资质不足又急于求成的“小编”们来说自然而然就只剩了抄袭与剽窃的路子。
如果说学生时代的作业抄袭和考试作弊还只是要个正确答案以求一时的蒙混过关,并且还得抄对了地方,没几分认真是做不到的,但营销号的抄袭与剽窃常是连一分认真也没有。
“小编”们根本没有仔细求证,他人的影像视频抹掉水印添点音效就据为己有来发布,图文编撰则是无视原创版权将他人的原创成果拆得七零八落,东拼西凑而成的“成果”断章取义,前言不搭后语,严重扭曲背离原意甚至连基本的常识错误也屡见不鲜,比如永远分不清海狮和海豹、鲸鱼和海豚、王企鹅和帝企鹅,然而却大言不惭地给自己打上“科普”的标签。甚至营销号多了,彼此也开始互相抄袭剽窃,众多谬误不停地被流传“科普”,终于成了家族亲属群里常见的模样——“你还没意识到吗?XX正在毁掉无数人的健康!”
“科普”的错误,甚至也不只是不求甚解的必然过失,完全可以成为蓄意为之的阴谋帮凶,作为资本的伥鬼,只要收到足够的钱,什么“科普”都可以做,尤其是目的性明确地狙击热点,锁定公众人物,从流量明星到钟南山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无一不“中招”。
变现让人疯狂,绩效让人盲目,或许当“明码标价”的指标下达时,“小编”们也是无可奈何,然而被铺天盖地的垃圾消息荼毒视听的大众乃至被侵犯原创权力的原作者,又凭什么要成为最终的承担者与受害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