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乌兰牧骑人才培养方案

2021-11-26刘一帆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院校人才

□刘一帆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牧区间,为广大农牧民带来歌舞、小品等艺术类节目的演出,因队员人数少而被誉为“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2017 年11 月,在乌兰牧骑成立6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中指出:“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1]。随着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乌兰牧骑人才多由内蒙古各大艺术类高校培养[2]。新时代广大农牧民期待高质量的文艺演出和作品,这就对乌兰牧骑提出了新的挑战——乌兰牧骑能否像过去一样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高职院校将如何调整培养计划来适应乌兰牧骑的人才需求?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构建我国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完整框架,体现了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一、乌兰牧骑人才需求问题

(一)“一专”与“多能”的问题

“一专”是指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具备专门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在学校通常被称为“专业”。乌兰牧骑是草原上专业的音乐艺术表演团体,过硬的专业素质是乌兰牧骑队员必备的基本能力。但“一专”能力下降成为近年来高校培养人才问题的根源。毕业生能否真正做到“一专”,是高职院校艺术专业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乌兰牧骑队员的“多能”是指在“一专”的基础上,掌握多种音乐舞台表演的技能。乌兰牧骑队员在招募过程中,“多能”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部分队员是以“一专”进入乌兰牧骑后,在工作之余开始学习其他专业技能。但这样的学习周期较长,直接影响了乌兰牧骑整体的演出质量与效率,成为乌兰牧骑队伍长远发展的隐患。

(二)作品创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矛盾问题

多年来,乌兰牧骑创作和表演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女声合唱作品《放牧在乌珠穆沁草原》(东乌旗乌兰牧骑)、民乐合奏《草原新歌》(鄂托克乌兰牧骑)、歌舞作品《鄂尔多斯婚礼》(鄂托克乌兰牧骑)等,作品体裁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是扎根于草原农牧民生活创作的。

然而,现在的毕业生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环境,都与过去草原上长大的孩子大相径庭。尤其处于城市的成长环境中,在现代多种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在音乐等方面的艺术思维方式与以往只接触原汁原味蒙古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人有很大不同。如果乌兰牧骑的音乐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不再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内涵,与草原农牧民的生活联系不再紧密,那么乌兰牧骑这种演出团体的特殊性便无法体现,作品也将不再被受众所欣赏。

二、高职院校乌兰牧骑人才培养改革

(一)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乌兰牧骑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教师不仅要具备高精尖的专业技术,更要具备绝对的教学能力。如果高职院校在教师人数或资金等客观条件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复合型教师便是培养“一专多能”学生的关键。例如,舞蹈教师除要具备舞蹈专业技能外,还应了解舞蹈编排与编创,甚至灯光音响、舞台布置、主持报幕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拓宽知识视野,将所学知识与能力都融入教学中。复合型教师的成长,对乌兰牧骑“一专”与“多能”问题的解决具有实际意义。

教师文化修养的提高与知识面的扩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价值导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要着力提升教师的学历,优化师资结构,倡导多种渠道的培训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拥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乌兰牧骑人才培养队伍。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对学生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的形成和定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设置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定位,在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上,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显然,乌兰牧骑需要专业能力强、舞台经验丰富且“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将其作为制订培养目标的依据,从而精准构建高职院校表演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定课程门类、课程时间安排及学时分配,并制订具体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与学习内容。课程结构要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导,再向其他通识教育课程延伸。

高职院校培养乌兰牧骑人才,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围绕乌兰牧骑的需求与艺术传承进行。在针对乌兰牧骑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中,专业课应是最重要的,所占比例(学时)应是最大的,以保证毕业规格中“一专”的要求。音乐理论、视唱、音乐与舞蹈历史、舞蹈理论、音乐舞蹈欣赏甚至和声、曲式、艺术概论及音乐类选修课、实践课等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应做到合理、全面。在通识教育课中,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社会、信息技术传播等课程的安排要凸显内容的人文性、阶梯性和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与自主性。高职院校还要利用地方性、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资源开发民族特色课程,尤其要将蒙古族音乐与舞蹈等教学内容融入整个课程结构中,让学生将民族文化融入自身表演与创作中。这样,作品既具有创新点,又可以体现民族风格与特色,从而解决乌兰牧骑队员作品创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矛盾问题。

(三)教学策略的延伸——实践方式的拓展

首先,在校内举办表演实践活动是最有效、及时和便捷的方式。定期举办汇报演出,能够及时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质量,并通过检验结果适时调整学习计划,使整体学习方向朝正确的道路行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渐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与培养规格。各种校内音乐会与综合性演出是不可多得的积累舞台经验和学习更多舞台表演相关技能的机会。无论独舞还是集体性的舞蹈、独唱(独奏)或合唱(合奏),大型的舞台表演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一场演出中,即使是没有节目演出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舞台设计、服装管理和灯光音响等相关任务。其次,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合作培养方式,能够很好地体现毕业生直接服务社会的培养目标。这便要求高职院校与各乌兰牧骑演艺团体之间实现校企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乌兰牧骑的演出实践,熟悉和掌握乌兰牧骑的演出形式、创作与表演的风格特点、演出的流程与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直接参与乌兰牧骑演出的方式会使就业目标更加明确。在这样的实践中学校可以发现在校培养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办学策略,对症下药,达成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演出的最终目的。

(四)人才评价体系的重构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在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中具有规范和指引的双重功能。针对乌兰牧骑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可量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方式必须体现乌兰牧骑人才培养、艺术学科的特殊规律,而不能直接采用或简单修改其他大学院校的人才评价标准。

乌兰牧骑人才培养评价方式需要多元化。第一,评价标准需引入行业因素,即要参照乌兰牧骑人才需求的标准。这样可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乌兰牧骑所需人才进行培养的。第二,要融入对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能力的考核。高职院校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促进乌兰牧骑人才培养的相关艺术学科健康发展。无论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在艺术表演实践中的各种能力及表现,都应成为人才评价中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甚至可以考虑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鼓励学生寻找自身定位和价值,最终符合乌兰牧骑人才培养的需求。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根据乌兰牧骑人才发展现状——“一专”与“多能”的问题和作品创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矛盾等问题,制订与调整高职院校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构建具有合理结构的师资队伍,拓展学生的实践方式,重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制订乌兰牧骑人才培养的新方案,使高职院校培养的艺术表演人才能够满足乌兰牧骑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真正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时代乌兰牧骑表演形式研究与探索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巡礼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